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梅子 《社区》2009,(26):48-48
朋友说,她家小院里的桃花开了。她是当做喜讯告诉我的。 她相邀,自然去,每年的春天。我都是要追着桃花看的。春天的主角,离不了它。所谓桃红柳绿,桃花是放在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2.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重要的《毛诗》名物训诂之作,但至今尚有许多疑难问题无法解决。本文以《齐民要术》、《经典释文》、《毛诗正义》、《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所引此书,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文献为基础,探索这些引文之间的文本关系,以及文本编纂形态问题。诸文献所引《诗义疏》(《毛诗义疏》)与《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并非一书。《齐民要术》、《艺文类聚》等书所引《诗义疏》(《毛诗义疏》)是经传笺疏合钞本,而“陆机《毛诗疏义》”和《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均为单疏本。“陆《疏》”辗转钞存于各种《毛诗》义疏、类书、农书等著作中,各种抄写系统相互影响,已经很难以“原始文本”的“考证期待”去辨析其文字了。  相似文献   

3.
《文艺论集》是郭沫若一部重要的学术论文集,也是其著作中版本衍变最为繁复的一部著作集.《文艺论集》的编选成书,是郭沫若将自己文章、作品辑录成集的一个有些“另类”的个例,那差不多是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而此时,在“悬想”独自建立一个“文艺论”理论体系的郭沫若,正经历着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剧烈变化.这些情况对《文艺论集》的版本衍变自然发生了影响,它们既有文本上的,亦有文本之外的.这是《文艺论集》版本研究需要关注和考察的内容.同时,这对于疏理考察郭沫若著译作品中大量存在的非常棘手的“盗版本”问题,也会提供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4.
格非新作长篇小说《人面桃花》是一次“带着先锋向传统的回归”。在充满诗意的唯美中,呈现的是一种历史与生命无尽纠缠与胶着的状态,是格非有意识或无意识历史哲学和历史诗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方法,对崔护人面桃花故事做个案研究。首先梳理这一故事在历代诗评、小说、戏曲中的文本流传情况,在此基础上归纳故事的演变轨迹,并进一步从题材和意象互动的角度,阐释桃花意象在推动故事传播演变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哕”义衍变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考证,指出"哕"义古今词义有异.先秦至两汉间,"哕"义为声徐有节的声音、呃逆及深暗貌;南北朝当是"哕"字义衍变之始,唐时"哕"既有"呕"义,也有"呃逆"义;宋金元时民间以"哕"为"干呕"义,"哕"之古义"呃逆"为"咳逆、呃"所替代;明清以降,有的医家甚至不知"哕"之古义为"呃"者.  相似文献   

7.
8.
小说《人面桃花》为我们展示的是一段非英雄化的历史。作者格非书写的英雄人物,不具有主流意识形态叙述下英雄人物的崇高性、神圣性,呈现出了非英雄化的色彩。具体说来,他通过两种方法来把英雄人物非英雄化。第一,通过他人眼光来看英雄。第二,对英雄人物自身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9.
格非《人面桃花》中的近代知识分子处于"疯狂"与"失语"状态中,其桃源梦境或革命乌托邦搀杂了个体私欲杂念,表征他们游离于乌托邦实践与退避归隐间的复杂精神心理。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复杂心理的一个承续,也与近代转型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有关。同时,作者对乌托邦的复杂态度体现了其探究新的世纪转型时期人性、人心及人的生命存在与精神状态问题,以及重建文学整体性和人类生活整体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诗经·邶风·燕燕》诗本事的解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主女性之间的越礼相送,或称兄妹之间的手足情深之别,或解作分手情人做从此各自陌路的无奈诀别;现当代学者甚至从最新文献考定本诗出现了错简,至此该诗题旨的阐释也莫衷一是。由此也足以证明,该诗堪称"万古送别诗之祖"之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诗经·邶风·燕燕》诗本事的解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主女性之间的越礼相送,或称兄妹之间的手足情深之别,或解作分手情人做从此各自陌路的无奈诀别;现当代学者甚至从最新文献考定本诗出现了错筒,至此该诗题旨的阐释也莫衷一是。由此也足以证明,该诗堪称“万古送别诗之祖”之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12.
罗虬《比红儿诗》绝句百首,其本事旧传为虬杀营妓红儿后悔而为之,此说几成定论。而从文献考据角度辨识,虬杀妓一事,原本乌有,红儿当是死于他故。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话语分析的基础理论,萨克斯、谢格洛夫和杰斐逊的会话结构理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以及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它们的历史贡献和存在的缺陷,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主张诗品、文品与人品的统一是中国文学批评追求文学理想人格之美的集中反映.从先秦到明清,这种理论经历了"文如其人"理论的滥觞、"言为心声"的理论发展、"魏晋风骨"的审美性位移、"文以载道"理论的深化扩展、"文品即人品"理论的变异与总结等不同阶段.随着时代精神的变迁和文学观念的更迭,历代文人学士对文品与人品之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诗序,是对《诗》旨和本事的阐释。汉人在前代文献基础上,围绕诗旨对诗篇本事进行了详尽阐发。《韩诗外传》以事解经,有意识地选取史事杂说阐明诗篇本事,标志"诗序"之初成。《毛诗小序》为《诗》作序,在序言中解说诗篇本事,体例完备统一,明确了"诗序"的形成。《列女传》将简短的本事记录扩充为情节丰富、对话详尽的历史故事,"诗序"臻于成熟。两汉以"诗序"形式对诗篇本事的叙述阐释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6.
“西曲”是南朝时期流行在相当于今湖北荆州、襄樊一带的民歌,其形式有歌、有乐、有舞,歌乐结合者为“倚歌”。西曲歌计三十四首,其歌词全部保存于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本文结合历史文献,探讨了西曲舞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17.
处常子《续本事诗》是五代时期吴国出现的一部诗话体小说,为续补唐代孟启的《本事诗》而作。《续本事诗》全书已亡,但通过辑出的17条佚文,可以一窥该书的面貌。相对《本事诗》来说,《续本事诗》更加依赖于从较早书籍选取诗话材料。从《本事诗》到《续本事诗》,再到《续广本事诗》和《唐宋分门名贤诗话》、《诗话总龟》,唐五代的诗话体小说完成了向宋代诗话丛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史学不同,中国史学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政治密切相关,史学产生、衍变、发展、完善,皆不离于政治,这是传统史学发展的动力,亦是史家治学的目的之一。换言之,史学在与政治的相互作用中完成了自省,逐渐意识到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探究中国传统史学中良史之意的衍变和发展,不仅能了解史学风貌、史家精神,还可以把握史学在不同世风中的变动及其与政治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宋代《诗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之一的《诗缉》,始刻于淳祐戊申(公元1248年),成书于淳祐末与宝祐初(公元1251年之后),历时达四年以上。《诗缉》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的以诗解《诗》。具体表现在它能以诗人作诗与读诗之法来解读《诗经》;同时,它还能引用作为文学作品层面上的文学之诗来解读《诗经》。也正是因为《诗缉》的这一特色,为明清时期《诗经》学研究的转向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20.
乡村景观带有城市景观的属性,城市景观也具有乡村景观的属性。乡村景观是指的具有明显乡村性的景观空间。土地作为景观的载体,土地权属的变更必定会带来乡村景观概念与空间的衍变。对乡村空域而言,农村土地的流转直接影响了农田斑块的形态和景观格局,也影响了乡村居落形态的衍变。城乡土地的流转则直接增加了乡村景观中城市景观的属性,推动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从土地流转对乡村景观影响的角度来看,建国后我国乡村景观衍变的阶段,包括四个发展阶段:私有化乡村景观阶段、社会主义乡村景观建设阶段、市场化乡村景观阶段和"类城化"乡村景观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