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前,有一个人得到了一些质地极佳的库西峡檀香木,他拿着到处去卖,却没有遇到一个敢买的人。他看见一间空房子,便到那里面去睡觉。恰好有一个卖炭的人,也在他后面来到了那间空房子里,于是两个人聊起天来了。檀香木的主人说:“这个地方没有买东西的人。”第二天早晨,他们二人又分头去卖货。晚上,他们又在那间空房子聚到一起了。那个卖檀香木的人看见那个卖炭人卖出去了很多炭。心里便想到:“嗨,这下子我可找到一个好办法啦!”  相似文献   

2.
夏夜,在三里屯一个优雅的酒吧,含笑不顾新歌《笑傲江湖》MTV一天拍摄的劳累,如约匆匆赶到。 看到他残妆犹存,略带疲惫的脸,我于心不忍地说:“含笑,你今天累了一天,都十一点多了还赶来,我们是不是有点……”“没事儿,没事儿,习惯了。”不等我说完,含笑就抢过了话头,“我唱歌十几年了,比今天累的日子多的是,那时候……” 一说起“那时候”,含笑的话就收不住了。在他缓缓的讲述中,我们慢慢知道了他怎样唱歌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下旬的一天,我接到一个来自安徽的长话,打电话的人是李少林,诉说的仍是他被单位辞退的遭遇。李少林在29年前认养过一位流落淮北的韩国“慰安妇”,演绎了一段异国“母子”情。我曾去安徽太和县实地采访过他和他的养母。然而,李少林这位“中国儿子”做好事并没有得到好报,当年的佳话留下了一个不甚圆满的结尾……  相似文献   

4.
初夏的一天,他走进办公室,然后自报家门:吴震启,满族,祖籍山东,1952年1月10日生于河北隆化,农民的儿子,只读完高小便成了放牛娃……趁他说话的间歇,我插话问:“你到这儿来要找谁?有什么事情?”“我想和编辑老师认识一下,找谁都行。”他说。我明白了,这是一个没有任何人引荐却希望本刊能  相似文献   

5.
1949年岁末,贵州省道真洛龙镇的简素珍生下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简素珍的丈夫姚启智给小男孩名叫天培。“天培”有父母的意思、有祖宗的意思、有乡亲的意思、有老天爷的意思。   在天培最早的记忆中,他家就象一个指挥所,总是聚集了好多共产党的干部。特别是他那个红军姑爹,总是一身军装,身材魁伟、声音洪亮,“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搞好民族团结”这些话题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天培就在这位老红军身边一天天长大了。 1968年 7月,天培高中毕业了,“上山下乡”到他的家乡务农。   当时的农村,除了标语铺天盖地到处都不缺…  相似文献   

6.
太阳刚落到草原的地平线上,内蒙阿荣旗解放社的钟声还没有敲响,社员们就都跑到会场来了。防水排涝壕水利工程明天要动工,一次大规模的积肥运动也从明天开始,大家干劲十足,兴致勃勃地等着开会,听候分配任务。社主任宣布由30个强劳动力组成一支挖壕突击队。话一落音,蹲在墙角的一个棒小伙子立即站起来说:“给我报上第一名!”他吸引了大家的视线,一看,原来是共青团员秦明柱。这下,会场上就吵开了:“不行!他明天要当新郎了。”“明天怎么也得让他休息一天哪!”  相似文献   

7.
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被誉为‘常胜将军”。他和楚青的爱情故事也如他的戎马生涯一样,起伏曲折,欲擒故纵,富有传奇色彩,令人称奇。1948年春,粟裕任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一天,他去军部教导队挑选学员,准备充实到支队机关。一进教导总队,粟裕发现一个学员正在教室里静声屏气写毛笔字,走过去一看,“还我河山”四个娟秀的大字印入眼帘。他禁不住脱口赞道:“好一个‘还我河山’,写得好!”写字者闻声转过身来,却是一位端庄、秀气的姑娘,倒把粟裕弄得一愣。“这是粟副司令员。”陪同者介绍说。“首长好!”姑娘…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鱼雷艇上,有一个朝鲜族水手长,名字叫金炳善。他个子不高,爱说爱笑,谁一提起他来,都竖起大姆指说:“数这个。”1959年,这个生长在辽宁省宽旬县农村的青年,抱着满腔热情,带着亲人们的嘱托,光荣地入伍来到鱼雷艇某部队。当他第一天穿上水兵服的时  相似文献   

9.
冶廷祥的梦     
几年前,回族企业家冶廷祥做了一个梦:他站在大海边,从远处划来一条船,到得跟前,一位老船工对他说:“上船吧,小伙子,这条船是来接你的。”船把他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老人说:“你在这里干吧,把岛开发出来,这就是你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竹板一打震山河,听我唱个“一”字歌,别看这“一”字就一划,这一划里边学简多。 写。日昆中个个“-挑几个你看这“一”字数不清,”字值千金。“一,,字表一表,字学简深不深,一朵朵葵花向太阳,一颗黔杠心向着党,一代新人在成长,一个个“雷锋”冈金光。第一名走的是王杰争他“一心为革命”的日昆心血他一心一意覆“毛著”,一字一句全昆住,一切都照毛主席的新去做,学用一致不放过。他学一点,用一点,坚持四年如一天。他一个心眼向着党,生死一概全不想。有一次抗洪上“前袋”王杰他一天没吃颤,一下火卓就“战斗”,一路辛苦丢脑后。王杰他一心为别…  相似文献   

11.
石像的命运     
从前,山里住着一个人,他门前泥坑里有一巨大的石像,对于他来说,他只把它当作一块石头,毫不理会。一天,一个城里的学者经过他家,看到了石像,便问他能不能卖给他。山里人听了哈哈大笑,十分怀疑地说:“你要买这块又脏又臭的石头,我一直为没办法搬开它而苦恼呢!”“那我出一个银元买走它。”结果,学者只花一个银元买走了那尊石像。  相似文献   

12.
19年了!你把自己交给了攀钢2号高炉的咫尺炉台。对事业的执著使你赢得了100多号高炉工的信任;对职工的关怀,更使他们铭记在心。今年初,老工人廖福元不慎脚部受伤,你专程赶到10余里外他的家里为他敷药。第三天廖福元就去上班了。你劝他先养好伤再来,他说:“柏书记,你这样关心我,我应该坚持。”1984年年底的一天,一封电报送  相似文献   

13.
百鸟衣     
前,瑶山里有个长得非常英俊的青年,独自一人住在一间破烂的茅草棚里,每天除了砍柴、种地、闲时打鸟外,还用各种鸟毛做成了一件“百鸟衣”。一天,有一位仙女下凡来玩耍,看到了这个又勤劳又聪明的青年,觉得他太孤单了,每天待他出去做事后,就轻轻地来到茅草棚里帮他做饭,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青年人觉得奇怪:为什么会有人帮自己把饭菜煮得又香又甜呢?有一天,他吃了早饭又上山去了,走到半路上,偷偷地回到茅草棚外。他从草棚外往里面一看,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在那里帮他煮饭做菜。他“咚”的一声推门进去,仙女来不及躲,只好对青年人吐露真情。她…  相似文献   

14.
一条项链     
民综 《民族论坛》2004,(1):56-56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正当常人都在为养儿育女能否考进高等学府发愁时 ,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艾头坪乡龙口村却传出一个奇迹 ,一个由“瞎子、瘸子”为主的三名侗族残疾老人组成的贫病之家却培育出了两名大学本科生……英俊潇洒的“沈帅哥” ,救了8个孩子 ,却没有了一双眼和一只手 ;儿子还不到半岁 ,就像父亲一样成了残疾人……残疾世家的故事还得从40年以前说起……沈先述原本是一个血气方刚 ,英俊潇洒的青年男子 ,因他集文化、医术一身 ,村里的人亲切地称他为“沈帅哥”。1949年12月18日 ,沈先述的人生改变了。这一天 ,他失去了一个温馨的家 ,但他挽救…  相似文献   

16.
阳春三月的一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驱车从残冰未消的乌鲁木齐赶到春意早来的绿州吐鲁番县。他和他的一行人要在这里同维吾尔族社员一起参加风沙前沿的植树造林活动。王恩茂同志离开这里已经十八年了。在县城小憩的时候,他对一道来的乌鲁木齐部队司令员肖全夫、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司马义·艾买提说:“我今天得去看看老朋友。十八年不见了,实在想念他们啊!”二人欣然赞同。肖全夫司令员说:“走,我们陪你一块探亲去!”  相似文献   

17.
1926年的初夏,我离开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坐船经上海回到北京,向党中央北方局汇报了情况以后,就住下来休息。过了几天,赵世炎同志忽然来找我,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举办了一所“农民运动讲习所”,有十几位蒙族同志要去学习,让我去送他们。他最后对我说:“你若是想留在那里学习,也可以。”我一听说到毛泽东同志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去学习,感到非常高兴。我这次所以脱离黄埔军校,就是想搞群众运动。关于毛泽东同志,我早就听说过,以前在广州时虽然都住在一个城市里,但却始终没有机会见过面,这次要到他主办的讲习所里去学习,哪能不愿  相似文献   

18.
那天,风很大,刮得窗棂咔啦啦响,我想,医生是不会来了。自从我病后,好友就坚持要请一位七十多岁的医生来给我针灸。想到老人家是利用休息时间来登我这三十岁的人的家门,心里很不过意,偏偏第一次又赶上这么个天!到了预定时间,门敲响了,他来了,这位老人!他背挺得很直,灰色棉大衣又肥又大,戴着一顶旧皮帽子,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谁能想到这位和北京千千万万老人一样的他,就是清朝末代王公贵族的一个著名人物——郭布罗润麒先生呢!“我可是个蹩脚大夫。”他笑了,摘下帽子,脱去大衣,从那眼镜片后  相似文献   

19.
一个好的书名,可以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要取一个十分满意的书名,也非易事。记得18世纪英国作家萨克雷在他的长篇小说《一个没有主角的故事》连载完毕,准备出单行本时,他对原书名不满意,又苦于找不出另外的书名来代替。思索了好几个昼夜,在一天晚上,终于想起了英国16世纪古典作家班扬的著名小说《天路历程》,其中第六章所描写的一个叫“名利场”的市集。在这个市集上,无论是“房屋、土地、国家、荣誉、地位、头衔、夫妻、儿女、血液、生命”等等,什么都可以买卖。于是萨克雷一下便领悟到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手段,正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缩影,也正是自己这部作品的主题所在。想到这里,他高兴得从床上跳下来,口头不断地念着:“名利场!名利场!”就这样定下了书名。  相似文献   

20.
八月里的一天下午,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敖林西伯公社诺尔一队蒙古族牧民谢福顺的家,走进了几位客人。其中的一位中年干部,面带笑容,和蔼可亲。人们一眼就认出来,并高兴地说:“这不是何书记吗?!”对!他正是县委书记、蒙古族干部何经伦同志。今天他是专程赶来看望全县第一个承包集体黄牛的专业承包户谢福顺的。何书记进屋时,正赶上谢福顺用酸奶子泡饭,招待来串门的亲戚。一听说何书记来看望自己,小谢心里激动得一个劲直跳,不知道该咋办才好,但当他一听到何书记用熟练而亲切的蒙古话同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