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同一到多元的历史轨迹--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盎格鲁-撒克逊遵从理论"和"熔炉论"的背景、原因、内容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文章认为,美国文化的历史经历了从强势文化到多元文化的转型.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源于二战以后美国族群结构的变化和民权运动,其主要表现为政府体制的多元、宗教的多元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2.
论英美重建友好的背景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美重建友好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文章把英美关系作为一个案例加以处理,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如外交档案、决策人言论等)分析英美两国从敌对到友好的转变,指出利益与价值的汇合是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反对俄国在东亚的扩张与德国的世界霸权政策是英美重建友好的历史背景。作为19世纪末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表现形式,盎格鲁撒克逊主义是英美友好的思想基础。英国势力撤出西半球为美国实现其霸权主义铺平道路,英美友好是通过英国对美国的让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以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文明是塑造现代英国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前提,在详细分析古英语拼写和发音基本规律基础上,提出古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对英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性把握。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大的移民高潮,移民的到来改变了加拿大原有的民族结构,造成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加拿大民族文化政策经历由盎格鲁一致论、熔炉论、文化多元主义到多元文化主义发展的历史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1 9世纪末美国海外扩张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以海权论者马汉与地缘政治学者亚当斯为代表的扩张主义思想家掀起了向中国传播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建立太平洋文明的思潮 ,并且认为中国是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斯拉夫文明争夺的舞台 ,“中国是战场”。马汉是“中国威胁”论与“文明冲突”论最早的炮制者。这一扩张思潮为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照会作了决策上与舆论上的必不可少的准备。“门户开放”是这一思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家认同由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文化和"美国信念"等观点构成,主要反映了WASP文化和欧洲移民的历史认知。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国家认同构成了严峻挑战,在20世纪末的美国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文化冷战":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国家认同的核心是WASP文化,指责多元文化主义可能导致美国的分裂,而多元文化主义者更强调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受美国保守主义崛起和"9.11"事件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转为低潮,但围绕美国国家认同的争论不会消失。从长远来看,"和而不同"的理念,即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国信念"的共识,也许是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7.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封建化进程已经产生并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发展,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早期土地为公社公有制度逐步为封建私人占有制度所取代.自由农民或因国王赐地而丧失土地,或为寻求安全“委身”于领主而交出土地,经济上、人身上依附于领主,或因在司法上受封建主的审判降低了身份,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普遍加强.  相似文献   

8.
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解读莎士比亚的收山之作《暴风雨》,力求通过剖析文本中呈现的野蛮化他者和种族自恋的对比性写作,揭示文本中潜藏的殖民思维。指出《暴风雨》为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神话奠定了种族自恋、丑化土著、面向海外的基调,并对后辈作家将帝国话语与白人神话联系在一起的殖民想像提供了生动指向。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界对《奥兰多》中的东方再现缺少关注。伍尔夫在有关东方旅行的游记及与同性恋人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的通信中,表现出明显的东方主义心态。她把这种心态带入对《奥兰多》东方场景的虚构,通过表现奥兰多对土耳其景物和土耳其吉卜赛人的偏见及由此生发的归家欲望,反衬奥兰多作为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的种族和民族身份,将土耳其降格为文化他者。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20世纪20年代英国与土耳其的政治角力,揭示出《奥兰多》作为一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现实指涉和地缘政治内涵,也体现了伍尔夫的文学创作与帝国政治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0.
<魔戒>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个人的神话体系,本文对其进行美学意义上的澄清,认为托尔金基于中古语言文字的创造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盎格鲁·撒克逊美学底蕴,并通过讨论作品和古英语诗歌<贝奥武夫>契合,阐释<魔戒>和<贝奥武夫>一样是抒情的而不仅仅是叙事的.它从主题上表达了盎格鲁·撒克逊世界观,并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哀婉的风格,从而证明<魔戒>是作者为其祖国和现代盎格鲁·撒克逊族群创造的另类的历史和神话.  相似文献   

11.
范胡克(Van Hoecke)博士是布鲁塞尔(?)日亚综合大学法律系教授。我们所摘要叙述的这本书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是专门供盎格鲁撒克逊地区法学家之用,并尽可能给他们一个更明确的概念—欧洲大陆法学中法的理论。“法的理论”完全是欧洲大陆法系使用的“典型的日尔曼概念”而不是盎格鲁撒克逊法律思想所惯用的“jurisprudence”(法理学)概念。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范胡克叙述了  相似文献   

12.
自澳大利亚文学滥觞以降,澳大利亚作家刻画了诸多亚洲人形象,借此比照其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及文化特性.作为当代澳大利亚“虚构亚洲”的中国题材小说,《长安街》从澳大利亚访客的视角绘制了一幅当代中国社会地图,刻画了诸多中国人形象.尽管《长安街》对中国的想象较之其他作品有明显的转变,但是该小说所述的中国仍然是神秘难测、充满异域色彩的“他者”.《长安街》的中国想象并非简单的东方主义话语表征问题,而是作者在新时期对澳大利亚民族身份建构所做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3.
英国法律史始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1066年“诺曼征服”虽造就了一个相对强大的王权、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法律统一,并由此而极大地改变了英国法的发展进程,但征服事件本身并未割断英国特有的法传统,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形成的以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制度、多元异质的司法体制、“法律至上”的法观念均为“诺曼征服”以后英国法的发展提供了特有的法律素养和法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4.
美国语言政策是近年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美国政府对待土著语言、官方语言和外语的态度和措施表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强烈的语言意识和美国国家安全利益是影响或决定美国语言政策的主要因素。强烈的语言意识和民族优越感是美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征。美国语言政策研究对我国语言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语言学家在关于什么是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共性和不变性的问题上广有争议,但他们一致赞同:语言的许多方面是处于变化中的。英语亦如此,但在不同时期变化的速度有所不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五世纪初,一些名为盎格鲁—一撒克逊(Anglo一Saxon)的日耳曼部落入侵英格兰。以后,他们的语言取代了当地凯尔特人(Celts)的语言。这种不断受凯尔特语、拉丁语和斯堪地纳维亚语影响的语言最终被确立为古英语(OldEnglish),也称作盎格鲁一撒克逊语。从英语”English”一词可见其来源:Eng来自Angles,意同。盎格鲁”,ish意为“属于”,合起…  相似文献   

16.
英语是借源文字。盎格鲁·撒克逊语的字母是借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又是借源于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的“祖先”又是距今约三千年前的古腓尼基字母。它的形成起源于一些象形字母。“A”起初表示“牛角”;“B”最初表示“帐蓬”;“H”开始是表示“篱笆”等。英语的第一代是盎格鲁·撒克逊语,亦称古英语,系指公元450—1150年间的英语。古英语词汇在书写和发音等方面与现代英语差异很大。比如,古英词用“(?)”等作  相似文献   

17.
"天赋使命"观是影响美国外交的重要功能性因素,它发源于1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论思想,其基本含义是:美国受上帝委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与使命。美国对其自身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迷恋、向外输出民主和推广自由的热衷以及拯救"落后"国家和救赎世界的冲动等,皆源自于这种使命感。通过解读"天赋使命"观的内涵及其思想渊源,来进一步理解美国的使命意识,有助于人们考察美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启端于英美国家的新公共管理已经成为概括西方公共管理最新发展趋势的一个学术概念,并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或者称之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基本上都发生在英、美、澳、新西兰等盎格鲁—撒克逊体系的国家。本文试图从法学的角度找出其原因。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之划分是法学中公认的法律分类法;而新公共管理中的核心思想是利用私法契约来提供公共服务。本文通过对两大法系和契约制度的分析,认为作为大陆法系的我国基于政治法律传统应该选择法治国家模式进行政府管理改革。  相似文献   

19.
英汉习语中含有大量的“水”的意象,蕴涵着丰富的联想意义。这些相似或相异的联想意义显示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与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上的相似与相异,折射出两民族不同的哲学蕴涵。  相似文献   

20.
“边疆论”是由研究经济趋势理论的创立者之一特纳(F.J.Turner)提出来的(“边疆”是指美国在殖民化时期建立的白人居住区的最远的范围)。在其学术生涯的初期,特纳赞同盎格鲁撒克逊学派的观点。但后来,他提出一种新思想,认为西部的殖民化在美国历史上一直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