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历时期史家对建文朝历史的认识因时势而变化。从维护礼教和学术真实出发,万历史家提出"靖难是而革除过"和"文皇帝本心"的观点,肯定建文朝政治成就及逊国诸臣践行纲常的美德。这种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认识靖难和建文朝廷,为朝廷以逊国诸臣为素材推行教化提供理论支撑,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色彩。  相似文献   

2.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寿终正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登极(是为建文帝),诏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命黄子澄为太常寺卿,与兵部尚书齐泰共同参政.又用方孝孺为翰林侍讲,凡大政多所咨询。是时,朱元璋诸子皆以皇叔之尊,拥重兵边陲,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建文帝在齐、黄等臣僚支持下锐意削藩,打击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势力,致使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借口“朝无正臣,内有奸恶”而“靖难”兴师.四年六月,燕师兵陷南京,推翻了建文朝。朱棣篡位称帝,这就是明成祖。这场战争,史谓“靖难之役”。  相似文献   

3.
建文元年(1399)七月到四年(1402)六月的靖难之役,是明太祖朱元漳死后皇族内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军事集团与建文帝朱允(火文)争夺皇位的流血战争,也是明初历史中极为令人注目的重大政治事件。靖难之役前后延续四年,双方用兵达数百万之多,战火延及冀鲁至江淮流域广大地区,暴殄天物,涂炭生灵,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这是不言而喻的。就战争本身来说,确无积极意  相似文献   

4.
明成祖朱棣生于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宋龙凤六年),死于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他十一岁封燕王,二十二岁就藩北平,至建文元年(1399年)发起“靖难之役”时,已经四十多岁。尽管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靖难之役”及即位后的二十二年之中,但是以前的这四十年,不仅占了朱棣一生的大半时间,而且与他发起“靖难之役”及即位后的许多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这一点过去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加上朱棣夺位后,对这段历史颇多忌讳,特意改窜《明太祖实录》,至使史实湮没,面目多非。我们从一些有关资料中搜集综合,分析他在这一段时间里的活动概况,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朱棣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洪武朝的政治遗产,建文时期,洪武勋贵家族积极参与了建文帝削藩的政治决策过程,并直接执行了对燕王朱棣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建文帝及左班文臣对勋贵家族态度的日益转变,以及洪武勋贵家族身为武臣集团核心同燕王朱棣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这一群体日益失宠并受到打压与怀疑。最后建文政局在“靖难之役”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下走向崩溃,洪武勋贵家族自身也在随后的清洗中瓦解与重组。从而证明,洪武勋贵家族在建文朝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群体政治地位的动摇是建文政局动荡的重要诱因。同时,洪武勋贵家族对建文政局的多重影响是由其政治角色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建文四年六月乙丑(1402年7月13日),燕兵进薄南京城,当时派守金川门的朱穗和李景隆开门迎降,于是朱元璋的皇太孙建文王朝宣告结束,第四子燕王棣的王朝正式开始,以明年为永乐元年。双方用兵的经过,时称“靖难”;政权更迭的过程,有些史家称为“逊国”。我国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历来是十分残酷的,汉七国,晋八王,唐、宋两“太宗”,无不如此。朱棣(明成祖)和朱允炆(建文帝)之争,不过是又一次历史重演,本来算不了什么。只因建文没有《实录》,留存的原始资料不多,且经过有意的删改,而民间传说及野史又广泛流传,再加以旧史家的封建正统观念严重,遂致异说纷纭,莫衷一  相似文献   

7.
朱棣为维护靖难合法性,诬蔑践行纲常名教典范的逊国诸臣为奸臣。出于对儒家伦理的认同和维护,文官①和逊国诸臣所属地方从一开始就不认可朝廷的做法,并通过记载逊国诸臣忠义事迹、推举逊国诸臣入祀乡贤名宦祠和疏请朝廷褒扬逊国诸臣的方式,最终促使朝廷在万历时期恢复逊国诸臣的名誉。  相似文献   

8.
从1931年“9·18”事变到1945年“8·15”日本无条件投降,在中国国土上,中日两国进行了长达15年的战争,尤其是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战争的硝烟弥漫整个中国的土地。对这场战争,中国一方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日本一方则称为“日中战争”。尽管有极少数的日本人企图歪曲历史,但日本政府的外交辞令和绝大多数日本人民都明确承认“日中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仅从最可宝贵的人的生命的损害来看,中国民间人士死伤为2000万,军人430万,日本军人130万,堪称是极为巨大、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在当时极大地改变了中日两国各自的命运,而且至今在中日两国的政洽、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领  相似文献   

9.
如何书写“靖难”史事是贯穿清修《明史》过程的重要话题。康熙初年,怀遗民意识的潘耒、万斯同等在《明史》修撰中褒美建文君臣,谴责朱棣夺位、杀戮,对“靖难功臣”也多负面评价。熊赐履在此基础上增润论赞,明指建文君臣失国之咎,肯定明成祖在位之功业。王鸿绪则着眼建文帝削藩激成事变与成祖功业可观,主张成祖为建文帝犯阙逆臣、太祖缵绪肖子。雍正间,杨椿强烈主张推崇建文帝、贬抑成祖,但未被采纳。武英殿本《明史》遵循康熙帝称美前朝诸帝的修史基调,对建文帝和成祖皆做隐恶扬善书写,对臣工则严以纲常褒贬。乾隆帝钦定之四库本《明史》论赞,规避“靖难”一词,虽肯定成祖功业但加重了对其“倒行逆施”的书写,更加凸显对忠君的倡导。清修《明史》过程中,史家个人见解起初有一定呈现空间,最终消融于皇帝择定的书写基调中。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我国举世闻名的明代航海家郑和,首次出使西洋五百八十周年纪念。郑和(公元1371——1433年)原姓马名和,因排行第三,小名三保(一作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县昆阳镇)人,回族。明初,当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率军平定盘据于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时,年仅十余岁的三宝,被明军所俘,押至南京,阉割后送至皇宫当太监。不久,又被赐给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由于三宝聪明伶俐,博得了朱棣的喜欢,便逐渐成为燕王府里的一位内监。公元1399——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击败建文帝,在南京登上皇位(即明成祖)时,三宝因“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07,(2):12-17
壹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久有夺位之心的燕王朱棣决定挥师南下,历时三年多从当时封地北平(今北京市)打到南京,从侄儿朱允蚁手中夺取政权。临行前,他问他深为倚赖的“国师”——大和尚姚广孝有何嘱咐。姚广孝说“殿下到了南京,一定会顺利取得皇位,忠实于建文帝的大臣们也会有许多人不肯同你合作,这些大臣中有一个叫方孝儒的人,他是建文帝的老师,这个人你万万杀不得。”朱棣问他为何杀不得,  相似文献   

12.
林子 《金陵瞭望》2007,(6):59-60
建文帝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被后世称为“靖难之役”的叛乱,虽然成功地攻入京城,夺得了皇位。但建文帝却在朱棣攻入皇宫时神秘失踪,只是在宫中发现两具烧焦的尸体。于是建文帝的生死成为了千古之谜,作家林子查阅典籍、融合各派学说,对这一千古谜案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因嫡长子朱标早逝,年轻的嫡长孙朱永炆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建文。建文帝即位不久,其四叔燕王朱棣起兵反对,于建文4年6月攻陷京师(今江苏省南京市),夺取了皇帝的宝座,历史上称朱棣为明成祖。 建文帝失位后,是死是活,历代众说纷纭。清代官修的《明史》这样写的:“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  相似文献   

14.
据史料记载:郑和故居在北京新街口的三不老胡同六号院。 郑和本姓马,真名三保,他的祖辈是西域居住在中亚一带的 维吾尔族贵族,元世祖忽必烈时,被派往云南。1382年,明太 祖朱元璋派兵攻取云南,当时11岁的马三保被俘,遭阉割后献 给燕王朱棣,后受到燕王的信任。燕王为了帝位,与其侄建文帝 发生了四年的"靖难之役",燕王逼近京城,宫中失火,建文帝 不知去向,燕王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元永乐,是为成祖。马 三保在此次战役中"出入敌阵",立下汗马功劳,成为燕王的宠 信之一,后在燕王封赏有功之臣时赐马三保姓郑名和,并被擢升 为内官监太监,掌管国家营造宫殿皇陵、分封藩王府第以及御前  相似文献   

15.
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与东史郎<东史郎日记>从文学与历史的不同角度记述了日本侵华战争中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两部作品分别出自作家与士兵的不同之手,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谛.为中日两国在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和认识上提供了帮助,也在客观上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人类战争史上有许多荒唐滑稽的战争故事。公元前585年,米提亚和昌底亚两国军队在小亚细亚已激战6个年头。一天,古希腊的数学家塔利斯正好来到土耳其西部,当他得知这两个国家之间残酷的战争已经持续了6年之久时,决心平息这场战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曾二次改修《明太祖实录》,渲染明太祖末年有心传位其人之假象。前贤王崇武、黄彰健等史学大家曾对此进行揭发。但其中一篇论文,根据《毓庆勋懿集》所载敕书,论定《明太祖实录》中所载朱棣于洪武末年曾受命统率诸王备边防秋的两篇敕书,系伪造史实。而从明初诸王受命共同出军必用兄长担任统率之惯例考察,该文所持论点难以成立;现存史籍中亦有可信的证据,可以说明《明太祖实录》的两篇敕书并未造假。该文之失误似为史学大家之偶出一失。此两篇敕书之是否造假,关乎对明太祖逝世前夕燕王朱棣政治地位及其与朝廷关系状况之了解,亦关乎对靖难之役发生背景及当事双方责任之评估,不可不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日俄战争,是沙俄和日本分割中国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在这场战争前夕,沙俄和日本背着中国政府和朝鲜政府,进行了一场无耻的外交谈判.对于这场外交战,苏联史学界一直认为:沙俄政府在谈判中作出了日本所要求的“让步”.沙俄所以让步,是因为对战争“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不想和日本打仗”①.这种见解,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本文试图根据历史事实,阐明沙俄推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实质,澄清苏联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制造的混乱.  相似文献   

19.
托洛茨基,是现代世界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曾经在震撼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他在这场革命中的评价,却是众说纷纭,褒贬各异。褒之者将其说成起义“全部准备工作和起义本身的领导者和推动力”①,与列宁一样,是“十月革命的化身”②。贬之者则把他斥为十月革命的破坏者  相似文献   

20.
汉景帝继位第三年的初春,战争的乌云突然笼罩着西汉王朝的上空。一场以吴王刘濞为头子的武装叛乱——吴楚“七国之乱”发生了。这场由新老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发动的、妄图颠覆西汉新兴地主政权的反革命战争,象一股巨大的妖风恶浪,从东南半壁滚动而来。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