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中孝的起点是个人的修养,家庭领域的孝是家国同构中的重要基础,所以重点分析了孝在家中的合法性以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认为在现代社会,孝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应使孝回到其家庭道德的本来和应有的地位,其合理性还是在家庭之中。  相似文献   

2.
周欣宇 《兰州学刊》2009,(2):214-217
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它对古代中国法律的影响非常深远。文章在梳理孝的成长历程后,论述融孝于法和屈法申孝两种孝-法关系对法律的影响,最后从三个方面批驳今人在孝-法观上的误解并提出作者的观点,即古代孝-法结合的法律模式能给今日的法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百年来孝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受到人们的推崇.在今天我国提前迈进老龄化社会之际,深刻认识和探索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了解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小评 《南方论刊》2022,(9):64-65+76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孝”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孝”具有以下特点:强调长幼尊卑等级秩序;重视形式;在全社会深入人心。新时代,“孝”出现了新的内涵和特点:父母和子女之间地位平等,人格独立;更讲情感基础,权威性孝道式微,相互性孝道普遍,更重实质,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强制性比古代弱。应完善与“孝”的当代内涵相适应的保障机制,在法律保障方面,重点完善鼓励、引导性措施,包括住房优惠、税收优惠、单位便利等;在道德宣传方面,应整体、系统地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并加快形成当代新型孝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圣立义海》为中心,对西夏的孝观念进行了简略考察。研究发现:西夏人民赋予孝以崇高的地位和广博的含义,其核心是“孝顺父母”,但非常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落脚点在子女上,而中原之孝着眼点在父母。西夏之孝在伦理规范的系统化、条理化方面不如中原,但在对亲情的强调、人类原初情感的体现方面则有胜出之处。西夏人民有着善良、淳朴的美好亲情。  相似文献   

6.
肖群忠 《齐鲁学刊》2000,4(4):94-99
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 ,力图弘扬发展儒学的新儒家 ,自然对儒学的核心观念与德目———孝也未曾忽视。新儒家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梁漱溟、马浮、冯友兰 ;唐君毅、谢幼伟 ;杜维明、成中英等对孝道精神均有阐发 ,且各有其不同特点 ,但都肯定了孝在中国伦理中的首德和始德地位 ,视孝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 ,阐发了孝对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产生的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而且结合当代现实与西方文化“权责伦理”的背景 ,对孝予以现代性的创造发展  相似文献   

7.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始德与首德,是传统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中一个根本性、始基性的价值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征。在百年前孝曾受到一些激进启蒙知识分子的激烈批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孝道又逐渐得到重视和弘扬。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肯定孝是中华传统美德,这具有重要的历史里程碑意义。在当代中国,孝道应该重新回归其家庭子德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孝在当代社会仍然能发挥其重要价值:第一,有利于改善家庭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稳定;第二,有利于促进以孝为基础的家庭养老;第三,有利于增强当代中国社会基层社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第四,有利于立德树人,培养现代中国人的道德责任感,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8.
“忠”与“孝”是两种不同的伦理观念。春秋战国之际,“忠”由处理人事关系的一般准则,演变为臣对君的伦理道德;“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伦理道德,形成时间早于“忠。”周予同先生曾提出“孝”源于原始的“生殖器崇拜”之说。“孝”与血缘关系、宗法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春秋以降,随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的渐趋瓦解,官僚政治的逐步形成,“孝”的伦理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忠”的伦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先秦诸子曾就“孝”与“忠”的关系问题,展开争论,特别是儒家和法家的“忠孝”伦理思想存在着尖锐的对立。这种对立集中表现在如下两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孝最早是作为伦理道德范畴出现的,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随着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的确定,经孔子、曾子、孟子等儒学大师的丰富与发展,孝成为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秦汉以来,儒家“孝”的伦理思想逐步渗透到刑律中,至隋唐时期已上升为法律原则.《唐律疏议》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法律条文和疏议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孝治思想,对“不孝”的行为及惩罚予以了详细规定,并通过“存留养亲”、“同居有罪相为隐”等法律制度对孝行为予以保护,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孝” 字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关于“孝”的含义,上自儒家经典,下至当代辞书,解释大同小异。如汉代词书《尔雅》说:“善父母为孝”(《释训》),《辞海》的定义是“善事父母”,《汉语大字典》的解释为“旧社会以尽心奉养父母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有则幽默笑话说:一座住宅楼起火了,楼里的法国人奋勇从大火中抱出情人,而中国人则拼命从烈焰中背出老母。这是外国人眼中的“孝”。显然,“善事父母”代表了古今中外的人们对“孝”的共识。二十年代周予同先生  相似文献   

11.
《孝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典,蕴含着对当代社会可资借鉴、转换、生成,合理利用的伦理道德内核。它倡导“孝”为德之本,要求人们必须珍爱自身生命,不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构建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多重和谐,最终实现个人安身立命的人生价值。这些伦理规范趋于进步的一面,凸现超越时空的当代现实意义,可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民族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国际论坛”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中国老年学学会、山东省老年学学会、山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国际论坛”于 2 0 0 3年 12月 9日在济南舜耕山庄召开。“论坛”历时三天 ,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代表 30 0余人 ,收到论文 5 0 0余篇 ,2 8人作了大会专题学术报告。现就本次论坛在一些主要论点上的争论 ,以及所达成的共识作简要概述 ,目的在于推动今后对中华孝文化的深入研究。一、传统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尽管中国考古界和历史学界 ,目前还不能给出“孝”字出现的上限年代 ,但我们有足够理由认为 ,孝文化与整个中华文明一样古老。中华…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的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认为孝不仅是指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包括精神上尊敬父母。孝是实行仁的根本,由“孝亲”推而广之则是“泛爱众”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并把它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札记》等典籍中也有许多关于孝的阐述。在当前把握并弘扬先秦儒家孝道,对于维护家庭与社会稳定,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伦理道德体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孝亲观:中国佛教伦理道德的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社会就存在着儒家血缘第一和家庭本位的伦理道德观念,而孝亲观则是这种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与核心。由于“孝”被儒家抬高到了人生最高行为准则的地位,因此,原本体现人伦关系的孝父观念被投影到封建官僚政治上就放大成了忠君思想,君臣关系也被儒家伦理道德化了。印度佛教伦理道德主张等平利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中,“仁”位于其核心地位,对其他所有伦理道德德目具有统摄作用,“仁”的其他各项德目都是“仁”在具体的人伦理网络体系中的具体体现。“仁”的含义的多面性是人伦体系中人的社会关系复杂性的表现。本文尝试引入“人伦网络概念”来阐释“仁”的内涵,通过描述位于网络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所需的人伦道德要求来探讨“仁”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基德。自"孝"文化产生时代起,它就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在中国古代,孝文化经历了一个由神本到人本、由家庭道德到政治道德的历史变迁。"善事父母"不是"孝"字的原始涵义,而追祀事鬼、"继志述事"更接近"孝"的原始义。甲骨文的"孝"字与金文之后的"孝"字结构及其涵义的差别,反映的是殷周之际伦理文化的变革,即由"神本"伦理到"人本"伦理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家庭和睦的客观需要。孝观念的孕育、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 ,从远古的氏族部落、尧舜时代到夏商两朝、周代社会 ,孝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且其内容在不断完善。可见孝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道德需要。今天研究孝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 ,使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与孔子同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烟烟生辉的杰出人物。老子早于孔子,是温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老子五千文》中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这一超感觉、超时空、最抽象、最概括的哲学范畴来指称永恒而绝对的宇宙本体和自然规律,并据此构建起理论体系。老子是一代先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哲学认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稍晚于老子。据史书记载,孔千年轻时代就崇拜老子,一生中曾多次访学、求教于老子。孔子曾极力宣传和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途径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传统思…  相似文献   

19.
师爽 《船山学刊》2009,(2):86-89
《论语》中“孝”的起点是个人的修养,家庭领域的“孝”是家国同构中的重要基础,所以重点分析了“孝”在家中的合法性以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认为在现代社会,“孝”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应使“孝”回到其家庭道德的本来和应有的地位,其合理性还是在家庭之中。  相似文献   

20.
研究现代文明就必须研究传统。就传统与现实之间的连接历来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吴锋博士的《中国传统孝观念的传承研究》(江苏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下文称《传承》)就是其中之一。与前人有所不同或者说具有特色的是,《传承》仅取历史上的孝“观念”从范畴史的角度研究传统的传承,以小见大,探寻传统传承的模式和规律。中国文化是在以家庭为社会单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孝成为中国伦理道德文化的核心观念。几千年来,孝观念的内容不断发展变化并绵延不断,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近世以来,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