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翻译规范理论肇始于利维和霍姆斯,发展于图里,集大成于切斯特曼。该理论以文化模因为切入点,涉及哲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覆盖翻译过程的所有阶段,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职业道德紧密联系,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都有重大意义。借助翻译规范,可以窥探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背后的文化因素。该译本承载目的语文化的主流规范因子,使得本身加载的时代文化模因更加深刻。译本语言文字的整体感和细节处都是以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但传递的信息却是中华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刘殿爵的翻译给人们的启示是,翻译要满足目的语读者的种种期待,文化内容的移植需要引发目的语读者的心灵共鸣。  相似文献   

3.
通过探讨卞之琳译诗集《英国诗选》所体现的译者的翻译观及其对中国现代诗歌与卞之琳本人创作产生的影响,可以分析出外国诗歌翻译与本土诗歌实践发生遇合所需要的条件与可能的效果。《英国诗选》产生的影响只是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影响的一个表征而已。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孝经》的四个英译版本,即理雅各、裨治文、程艾凡以及刘瑞祥与林之鹤的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由于四位译者各自的翻译目标、译文读者不尽相同,四个译本在专有名词注释、词汇选择、句子结构、句意传达等方面也有不同。文章认为理雅各的译文采用的是文献型翻译策略,而其他三个译本则采用的是工具型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诗经》与屈原作品的对证比照,认为屈原熟谙《诗经》,《诗经)的比兴艺术是屈原艺术思维的一个来源;屈原的艺术思维具有区别于《诗经》的三个特征:物象选择的“凭虚构象”,表象运动的自由拼接及对习惯性联想的突破,这是屈辞别开生面、垂范后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博大精深,思想深邃,蕴含中国文化精神。《道德经》版本的多样性及其阐释的不确定性使得其"译"彩纷呈。费孝通提倡的文化自觉理念,为翻译理念的铸造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它要求译者首先要对《道德经》有"自知之明",其次要对英语世界文化环境有透彻的了解,最后就是要有文化自信。对《道德经》三次英译高潮的代表性译本的研究表明,《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旅行以基督化开始,先是发展为"文字翻译",而后步入"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并举阶段。在这一历程中,《道德经》与西方文化由不平等对话逐渐发展为平等协商。《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飞散过程就是文化自觉翻译理念逐渐发展为译界主导理念的过程。文化自觉翻译理念有助于推动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追溯《牡丹亭》英译的历程,对《牡丹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牡丹亭》译本众多、译者名家辈出而《牡丹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的事实,希望翻译界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牡丹亭》的翻译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狼图腾》英译版中译者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并指出受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审美期待与接受能力及译文可读性的影响,该部译作的翻译策略是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同时进一步指出,随着中英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以源语为归宿的异化策略会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宋代诗歌最著名的选本之一,钱钟书的《宋诗选注》论诗很有特色。他运用了诙谐与幽默的行文方式,让人们在笑声中去感悟与思考宋诗的内蕴。同时他还运用了“车轮战法”及比较与打通的方法层层深入地加以论述,使问题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宋诗选注》之所以为人们津津乐道,其独特的论诗特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围城》翻译的文化因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围城》英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据此,就《围城》的两种译评,从译者的角度,重新展开讨论,结果发现译者的努力与其翻译的策略是一致的。他们存有一种执着:全力保留和传达作品的“原汁原味”,不愿“妥协”,体现了他们忠实源语文化的深厚情结。  相似文献   

11.
1900年以来现代中国刊印的外国文学选集逐渐增多,这些外国文学选集的出版与外国作家在现代中国的经典化并没有显著的直接关联.作为"世界名著选"第六种,郭沫若、成仿吾翻译的《德国诗选》无疑是一种标榜"名著"观念的外国诗歌选集.然而,《德国诗选》的选编并不严格遵循名家名作的文学学科观念,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进而从郭沫若的翻译来看,这些德语诗歌的汉译由于受到白话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尤其是白话文不完善的不利影响,一些译诗往往是不完美的.该集随后被《沫若译诗集》逐渐取代,在现代中国并没有发挥持续的影响.总言之,《德国诗选》没有成功树立德语诗歌的形象,也没有促进这些德语诗歌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12.
《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围城》英译本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但也有些评论者对译文持有异议。他们用单一“归化”的翻译标准评判译文,认为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有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从译文202条注释对象入手,运用穷举法,着力探明《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译者所采用的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究其原因,这种策略与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社会环境以及赞助人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屈原外传》是根据古代传说和文献“组合”而成的逸事性作品。考其资料大致来源于唐前,但今所见最早著录《屈原外传》一文的是明董说《七国考》一书;全文载录并署名其作者为唐沈亚之的,是清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一书。对于沈亚之是否著有《屈原外传》本文认为应该存疑。  相似文献   

14.
生态翻译学以整体翻译生态环境为平台,为译者提供了在选择与适应过程中选取最优译法的可能。作为文化印记载体的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生态环境中连通原文本和读者的关键,文化负载词的这个“惑”若在译本中得不到合理恰当的“解”,原文本便无法以完整真实的面貌在译本中得以展现,进而读者从译本中获得的文化体验也必定是存在损耗的。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看,以杨宪益夫妇英译本《儒林外史》和白睿文英译本《活着》为例,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的文化负载词能够有效帮助译者实现“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动态平衡。中国优秀文学的“走出去”乃至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需要以翻译生态环境中各个相关要素的考量为依据,以适应性选择为基础确定可行的翻译策略,采取适宜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研究中,翻译补偿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本文将从理论上对翻译补偿的定义及必要性作出具体的阐述,将翻译补偿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的翻译文本,即研究鲁迅《呐喊》中的翻译补偿。该研究将从语言、文化、风格三方面探究《呐喊》英译本中翻译补偿是如何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英国驻澳门副领事乔利翻译出版的《红楼梦》译本(1892、1893)是红楼英译史上的第一个单行本(2卷)。对此,除了少量相关的简要文献记录之外,鲜有深入、全面的专题论述。在19世纪来华西人以提高中文水平而阅读《红楼梦》的背景下,乔利英译《红楼梦》的根本起因乃是辅助他们更有效地阅读理解原著,提高学习效率。乔利英译《红楼梦》的方法以忠实的直译为主,便于来华西人掌握相关中文语言的词汇意义、音韵效果与句法结构。他又能改译粗劣淫秽的内容,进行净化处理。乔利完成了19世纪最完备、文学性最强的《红楼梦》译本。  相似文献   

17.
《唐祈诗选》是研究九叶诗人唐祈的重要文本。本文通过解读《唐祈诗选》早年诗、抒情诗、组诗、十四行诗四部分典型文本,对唐祈诗歌创作的脉络进行梳理,并总结其诗歌的阶段特征和艺术特色,以期对唐祈诗歌有宏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及其翻译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久享盛誉。本文从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春晓》的英译着手,以翻译美学观切入汉诗英译研究,对十四位译者的十五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旨在阐明:诗歌翻译虽属文学翻译,但又不等同于普通文学翻译;只有遵循并将更完善、更系统的翻译美学理论付诸于实践,诗歌翻译才能做得至臻至美。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翻译研究的重点逐渐向译者的认知过程上转移.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七空间翻译模式,试图探讨该空问模式是否应用于《聊斋志异》以及其它文学翻译的研究,以期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空间关系和动静对比入手,通过分析诸多译者对<江雪>英译的不同处理,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理解对翻译的影响,并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点评了各家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