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软力量”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最早提出的.本文对其进行语义、语用与语境的分析,并按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话语转换.软力量对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与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实际,辩证吸收约瑟夫·奈的合理思想,并在价值观与操作等层面认真研究、精心布置和细心安排. 相似文献
2.
游敏惠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136-141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美国大学在由殖民学院向现代大学转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而日益完善起来的,其法律基础的形成包含了历史传统、政治体制、文化体系、教育模式等各方面因素, 并在新时期开始衍化,呈现出与市场化接轨、人性化融合、学习化竞合、资助化结合的发展态势,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走向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软力量”概念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尽管他一再解释并澄清各种误解,但这一概念及相关思想总会引起不断的误解与误读.事实上,约瑟夫·奈本人对这一概念及相关思想的处理也有含混之处,只有进行语义、语用与语境的全面分析,才能掌握其内涵与实质并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软力量研究中若干难点问题及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软力量研究的深入进行,一些深层次的、互相关连的问题逐渐被发现或挖掘出来.其一,软实力与软权力的异同."软实力"和"软权力"的差异性正在显现,除了承继作为国际权力观的"soft power"论,也要重构它在我国引申的含义.其二.文化力还是政治力占主导地位?文化力和政治力是互相渗透的,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内"与"外"的关系.其三,软力量评价中的逻辑性问题.即厘清软力量性质的同一性、运用准则的规范性,以及相关观点之间的逻辑性,等等.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从探讨硬力量和软力量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分析中国软力量发展的结构性缺陷,指出这种力量失衡与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产生的相关性;进而根据中国国情和其他大国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发展软力量的战略设想和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7.
"软力量"是一种有别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软性力量,这种力量以制度思维模式、政治价值信念、社会意识形态、国际交往理念、文化感染力和教育影响力来展现自身,并事实上影响着硬实力的存在和发展。该文首先纠正了学术界对"Soft Power"一词的误译,并指出所谓"软力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硬实力有显性驱动作用的制度价值促进系统和文化观念评价系统的总和。该定义突出了"软力量"研究的时空性、"软力量"概念的相对性、"软力量"解释的驱动性、"软力量"范畴的系统性、"软力量"变迁的动力性和评价性。作者对"软力量"的研究,重在探求制度、外交、文化、道德的价值合理性以及相关的评价机制,其根本目的是促进这些"上层建筑"所赖以滋生的"硬实力"的完善和发展。目前,中国学术界基本上形成了软力量研究的四大流派,即文化软力量学派、内外统一学派、政治导向学派和全面价值学派;国际学术界主要形成了"巧力量"学派、"元软力量"学派、"比较软力量"学派和"结构促动"学派。作为一种方法论解读,该文认为中国应大力加强文化力、价值力、道德力、外交力和制度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源头可追溯到1894年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口号,"五四"时期基本成型并出现了"民族复兴"一词;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观念迅速定型并很快流衍为一种广为传播、影响力广泛的社会思潮,抗日战争时期趋于深化、高涨。学界与政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内涵包括恢复民族独立、恢复民族地位、恢复民族朝气、恢复民族文化、恢复民族精神等,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对复兴之路从文化上、政治上作了不同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周秦社会变迁与"友"的衍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现今所说的"友"或"朋友"一词的含义,在历史上曾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周时期,"友"指同姓同族之兄弟,亦指兄弟相处的伦理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友"的含义逐渐发生了衍化一是作为人称,所指的对象由亲属关系(同姓同族兄弟)向社交关系转变;二是作为一种伦理规范,则逐渐丧失了宗法政治的功能,而向家庭伦理转变;三是由于社会交往的范围日益扩大,异姓同族之人交朋结友的现象不断增多,又相应地产生了以"信"为核心的"朋友之道"."友"的含义的如上改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秦之际的中国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0.
感觉的人性化程度 ,也就是人的心理世界整体性丰富和提高的程度 ;感觉的人性化过程 ,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更体现在艺术活动中。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 ,可以说 ,就是感觉的推移、衍化、笼括与物化的过程。感觉的推移、衍化和笼括 ,彼此形成范围越来越广的递进关系。“感觉的笼括”与整个艺术构思过程相始终 ,笼括感觉的最终完成则是在艺术构思的物化过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11.
海外汉语教育是中国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新生力量,无论是从传播要素还是文化的交融性、传承性来看,它都足以承担向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担当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海外进行汉语教育时既要尊重他国文化又要坚持中国视角,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并凝聚中华文化精华,精择传播内容以全面宣传中国,还要充分借鉴他国经验,注重传播策略,同时培育合格的高素质的文化传播主体,提高文化传播效度,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研究要清楚界定“文化”概念,以核心要素为突破口明晰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厘清文化软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澄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几个概念的区别;实践操作路径研究应加强实证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凸显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体,明晰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揭示文化产生软实力的条件,探究文化软实力表征形式背后的问题实质。 相似文献
13.
常春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20-22
文化软实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思想保证。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经历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两手抓”、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进程。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深远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对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7):28-31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中的核心要素,在新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对外战略需要有效地运用文化软实力。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对外战略的“软肋”。因此,应注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维系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并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加大文化传播力度,重塑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软实力越来越成为衡量某一群体或个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指标。探索农民的软实力及提升方式,有助于转变"三农"问题的解决思维,有助于完成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农民的软实力是由国家软实力引申而来的,它包括农民个体的价值判断力、技能掌控力和思维辨别力。这些方面的提升需要通过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软实力"是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流行的关键词.中共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河北的实力、活力、竞争力,打造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精神文化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中探析了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必须谋划制定好发展战略,提出了在工作对策上实施文化工程带动战略,以及建立和完善五大工作机制予以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丰富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内涵,引起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软实力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本土化的语境下,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国家软实力的概念、构成要素、文化软实力、区域软实力及其建设路径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了对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中国化",增强了软实力理论对中国综合国力研究的解释力,对进一步促进我国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全面提升我国软实力水平,应将文化软实力和区域软实力纳入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总体框架之内,理性分析我国软实力建设的优势与约束条件,统筹国内外软实力建设,努力实现国家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软权力在当今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稳步提升“软权力”。公共外交是世界各国塑造本国形象,增强软权力的重要途径。文章试图探讨开展公共外交对提升国家软权力的具体作用,并提出中国发展公共外交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全球语境下,文化发展前景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所看重。我国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我们应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和在全球文化互动中重构国家文化形象,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20.
执政党软权力建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权力理论不仅适用于国际政治领域,而且还可运用于国内政治治理。目前,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面临着腐败、社会不公正、官民缺乏政治互信等问题,因此通过提升执政党的执政价值观的认同性,有效治理腐败,解决发展后问题等途径和对策,加强执政党的软权力建设,以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稳定就显得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