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产业结构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或城镇的产业结构各不相同,与农村、小城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对应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是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工业化和城市信息化。而中国以往的城镇化道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致使中国的工业化超前而城镇化滞后。为了纠正这种偏差,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即将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分工逐渐完善,人口也将向城镇聚集。因此,在研制河北省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时,探讨一下河北省到本世纪末人口城镇化将达到什么水平?城镇人口怎样分布才合理?颇为必要。 一、人口城镇化是必然趋势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镇集中和农村部分地区转变为城镇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镇数目增多,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城镇体系的演变特点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中等城市数量增加明显,城市在四大区域的分布格局基本未变;城市人口以特大城市为主,城市增加的人口以巨型城市和中等城市为主;城市群发展迅速,城市职能明显增强。但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特大型都市集聚效应有待提高;城市建成区扩张过快;建制镇集聚效应弱。"十二五"时期,应充分发挥城市聚集效益,保持全国城市建成区基本稳定,建设好国际化大都市和全国中心城市;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城镇体系优化政策;促使一批中等城市尽快成长为大城市,一批大城市尽快成长为超大城市;加快县城发展,建设一批重点镇。  相似文献   

4.
提升城市对要素的集聚能力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做大城市规模的关键因素。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打造柳州超大城市,必须通过提升城市在产业、空间、品牌、环境、服务等方面要素集聚力,实现"聚集人气、做大城市",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11):120-127
目前我国城镇化研究多关注城镇化水平量的层面,而忽视了结构层面。从新增城镇化人口的来源结构角度对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再认识,有助于清楚地把握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实质,发现存在的真实问题。通过分析我国近年来新增城镇人口的来源结构,发现扣除城镇自然增长人口和农村转移人口之后,由城镇地域扩大所带来的城镇人口增长对城镇化水平提升的贡献占据很大比重,而进城农民工所占比例较低,且持续下降。未来推进城镇化水平的持续快速提升,应通过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购买住房,提高其举家迁移的比例,使农民工留守家属进城代替通过"撤村并居"扩大城市面积,成为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贡献力量。对此,应推动城镇化由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变,引导农民工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降低居住市民化成本,实现大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与中小城市房地产去库存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是在总结和反思国内外城镇化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的科学发展道路。其本质特征和内涵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不以牺牲农村发展利益为代价、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主体形态、构建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避免全国一刀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体制制度障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人口吸纳能力;加强产业集聚分工,增强城市就业容量;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今后20年是又一个黄金发展期。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具体是:实施大城市主体带动战略,推进大城市农民工市民化,建立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美丽城市,积累和总结大城市克服"城市病"的经验,控制与转移大城市资源支持小城镇发展,创新与完善大城市建设中的市场机制,发挥大城市反哺农村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的表象是城镇土地外延扩张的土地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指人口在城镇的集聚水平。从我国城市发展最近十多年的历程看,城市(城镇)建成区快速增长,但城镇集聚的人口明显滞后;同样,福建省也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现象。研究分析表明,2005至2010年福建省多数设区市存在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现象。此外,近年福建省23个城市不同程度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最后,对福建省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农村人口结构变迁与新型城镇化道路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农村转移人口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力。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城镇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且作为人口来源地的农村,其人口结构亦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结构的变化会对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质量产生严重制约。因此,未来必须强化政策支持和公共引导,着力推进以中小城市为主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8,(8):55-65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历程可分为"规模扩张"的传统城镇化阶段和"质量提升"的新型城镇化阶段。改革开放之后到十八大之前的传统城镇化,在推动城镇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空间结构不合理、农业农村现代化滞后、土地财政快速扩张、资源低效利用与环境污染等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高效、包容、绿色的城镇化,本质是以人为核心提高城镇化质量。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在实践中取得积极进展,成为拉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相似文献   

11.
贵州是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经济总量少,并且发展不平衡,为了发展贵州经济,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在中心城市,在提高经济总量的同时,注重提升技术水平,注重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中心城市的结构和功能。而在二线城市,主要通过产业集聚向大城市方向发展。在边远的县、乡、镇,应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化农业,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与此同时,注重具有地方特色地貌和特色文化的城镇建设,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世界城市化历史进程看,大城市优先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国大城市仍将继续成长。防止大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一要确立并贯彻有限扩展的理念;二要注重城市的内涵式增长,克服和防止城市空间的低密度蔓延;三要建设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体系,为大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撑;四是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大城市原有的空间扩展模式因成本巨幅增加导致不经济时,就应适时引导各种要素向周边卫星城镇疏散,使大城市向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变;五要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城市群发展,最终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格局。  相似文献   

13.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处理好扩大城市规模与强化产业支撑的关系、处理好城镇规划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路径相同、功能一致、千城“一面孔”、管理“一刀切”一直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顽症.当前全国范围内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必须正确处理好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从城市发展机制理论来看,有“需求指向”型与“供给基础”型;从城市发展功能定位来看,有“综合全能型”与“人居人文型”;从城市与人口供养关系来看,有“人养型”与“养人型”;从城市发展路径来看,有“土地扩张型”与“人口吸纳型”;从城市人口规模来看,有“建制镇和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上述各类城市均有自身的长短优劣以及适合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各地应当因地制宜地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最后殊途同归: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推进云南城镇化发展,既需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和城镇结构,同时更需要针对云南省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通过非均衡发展来实现云南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性突破,通过非均衡发展来推进云南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并最终实现各级城镇的协调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新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选择、有步骤地推进若干州市中心城市发展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是实现云南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所在。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聚集,以人口聚集促进产业发展,是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如何通过优化城市规模分布来促进空间结构优化、提升空间配置效率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城市群"中心-外围"框架下,考察城市群集聚结构转变对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规模差异的影响以及不同城市群中这一效应的差异性,理论分析发现:城市群集聚结构演变缩小了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人口规模差异,但不同城市群中这一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进一步使用2003-2014年中国城市群面板数据证实了这一结论,并且使用工具变量回归方法验证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其隐含的政策含义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城市规模分布的主要原因,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结构是促进城市规模合理分布的重要途径,越是包含高行政级别城市的城市群,这一效果越是显著。在优化城市规模分布过程中,应避免户籍政策导向与投资、公共资源布局政策导向的背离。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不断演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明显,其动力机制也更加复杂.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并由此提出今后构建和谐的城市居住空间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走的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路子。笔者以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西部城市发展也要转变观念和思路,走优先发展大城市来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跨跃式发展的新路子。 一、西部地区的城市必须增强其资源配置中的聚集效应 众所周知,城市社会经济功能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资源配置中的聚集效应。城市区域集中了大量的人口、财富、资金、信息,集中了各种不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说:“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  相似文献   

19.
关于山西省城镇化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实际的城镇化水平是34.48%,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约16个百分点。山西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不平衡,大城市空缺,中等城市发展迟缓,小城镇的总体规划滞后;重城镇行政管理体制级别的等级提升,而忽视了工业产业的集聚、规模的扩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作为人口统计中的一种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作为一段历史进程,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三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的重新组合;劳动力通过空间迁移与职业转换,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这种转换的外在表现是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增长,更深刻的内涵则是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与之伴随的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城镇的外部环境(主要指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区域分布体系)和内部环境(主要指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文明)也不断得到改善和优化。因此,我们在讨论城镇化问题时,不仅要研究城镇化的数量比例,更应该注意城镇化的内涵与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