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可供写作的素材俯拾皆是。然而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却被“写什么,怎样写”所困扰。正如开“源”引水,取沙淘“金”,“源”不畅通,水枯断流,自然无从淘“金”。此种现象恶性循环,造成不少同学视作文为畏途,为苦事。那么,怎样扭转这种状况,营造宽松自由的作文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能说会写”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任务,“会写”又恰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相对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更能弘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作文要么缺乏个性,千篇一律,要么脱离生活,空洞无物。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呢?笔者认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两  相似文献   

3.
作文,说到底是一种“倾诉”,也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事和自己心中的情告诉给别人听。照此说来。习作应该不是件难事。可为何大多数学生却怕写、厌写、写不好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平时基本上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使得学生与外界的人、事、物接触太少,脑子里积存的生活信息量不够。素材匮乏,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无“厚积”岂能“薄发”!由此。“榨”出来的习作为强言之物,以空话、套话应付,非真情无实感。因此,帮助学生开拓习作的素材源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走生活教学之路是作文指导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感情真挚”是近年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写作部分“基础等级”中增加的一条新要求。在实践中.发现不少考生对此仅笼统理解为“要写得‘真’、写得‘像’”,如追问之,何谓“真”、“像”,便不知其所以然了。那么,“感情真挚”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谈三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曾经在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学语文最怕什么?结果百分之九十以上同学的回答都是“作文”,原因主要是“没有内容写”、“不知道该怎样写”、“写不具体”、“想说却好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这些回答充分流露出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同时也暴露了我们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作文的现状 作文,让相当部分的学生头痛不已.原因是“写不好”.写不好怕老师批评或得分较低影响“面子”.因而懒得写甚至干脆不写。“厌写”情绪普遍泛滥,让语文教师和家长也头痛不已。综观中学生作文的现状,也确实普遍存在相当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提起写作,学生或皱起眉头,或摇头叹息,于是作文被打人“冷宫”,总是等所有科目完事后才想起它,说得不客气点,是为了交差才硬着头皮才去写的,在这样的心境下写出来的文章能好吗?  相似文献   

8.
一、小学低段听说训练存在的问题分析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教学亦然。低年级的听说训练和初步的说写结合是作文的基础和开始。如果不抓好这个开始,难免会导致中高段学生的“厌写心理”和千篇一律的“雷同文”现象。那么平时我们的低段听、说和写的训练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呢?  相似文献   

9.
很多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作文训练中,形成了一个“没兴趣——不想写——写不好”的恶性循环的圈子。尽管搜肠刮肚、抓耳挠腮地冥思苦想,好不容易拼凑成一篇,也是枯燥无味,有的甚至步入了抄袭的误区。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种作文的低谷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作文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作文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从平淡中看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让学生获得跃跃欲试的最佳写作心态,从而爱写,想写,也能写。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呢?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0.
辩证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便可滥施于人?“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该抛弃?提倡宣扬自我、张扬个性,就该不要逊谦美德,反对默默无闻?……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哲理的方面太多太  相似文献   

11.
人们往往称羡于文豪巨匠们写作时的洋洋万言如泻珠玑,总以为他们有什么“诀窍”,但临到自己写文章时则苦于无从下笔。其实,写好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文不加点的王勃到站着写的海明威,写好文章无非四个字“爱、读、思、改”。  相似文献   

12.
【案例】“宋老师,我能写两个人吗?”“你看看这次习作的要求。”“嘿嘿!宋老师您就让我写两个人吧,我保证把这两个人都写好!” (每次习作,这个柴辉同学都是只写一百来字。我让他重写,他总是嬉皮笑脸地说自己水平有限,实在抱歉。有时为了应付。就在结尾处随便添几行字。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然而,现实的作文教学却令人堪忧,不是“享受”,而是受罪,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一种“耗时多,效益低”的难堪局面。如何适应作文课改,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转变教师陈旧的作文教学观念,改变作文教学现状,这是摆在广大教研工作者和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而现在,小班化的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们应结合小班化教学,充分利用其优势,在作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快乐作文的实践因素,以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学生作文的一个通病是“词汇贫乏症”,甚至有的高中生的作文还是停留在小学生写“大白话”的初级阶段,或日在写“大白话”的初级阶段徘徊不前,作文描述十分粗疏,只会用一些笼统的概念进行大包抄。例如,“天空万里无云”、“我的心情真高兴”、“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来到了。”一个“万里无云”从小学用到高中,难怪专家说:“……绝大多数中学生的作文词汇依然停留在口语阶段的基本语词上。打个比方吧,就是青年人说的、写的却是‘小儿科’语言。”(许更生:《写好作文的瓶颈是词藻不富》,《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可见,纪实作文是“课标”所划分的两大类作文之一。何谓纪实作文?记实作文就是写孩子们周围真实发生的生活,记述的足孩子们的昨天和今天发生的事情,它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写真实的生活事件。不难体会,“真实”是纪实作文的生命,但遗憾的是,现今小学生虚假怍文的现象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6.
说到作文。许多孩子为此头疼,不说题材不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比比皆是,学生最常写的事是“帮老大爷推车”、“送盲人回家”、“帮妈妈洗碗”、“老鹰捉小鸡”等。为了获取高分,学生不敢说真话诉真情,更严重的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就是那干巴巴的几句话也是东拼西凑,言不由衷!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消极作文的心理,哪怕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也很少有喜欢作文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这种习作恐惧说声“再见”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高考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作文,一听到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可以与父母、同学以及其他自己亲近的人,进行长时间的对话交流.具体而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阐明自己的观点。但到了习作时,却总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反差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作文与对话、交谈相比,二者带给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同:前者是“要我说”,后者是“我要说”;前者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后者则没有太多限制;前者面对的说话对象是极具权威的老师,后者面对的则是一般倾听者:前者要考虑会得到怎样的评价和成绩,后者则没有太多顾虑……众多的因素.导致了孩子们“恐惧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作文心理环境.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描述生活.抒发真情。  相似文献   

19.
小学作文是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具有极其丰富的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给学生提供一个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空间,解放其思想束缚,开阔其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在作文中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同事们交谈时又说起一件这样的事:具粗略统计,我班学生的作文中,写“第一次学会游泳、骑自行车”的有过半的人,多数是男生;写“学会了洗衣服、煮菜”的有近一半人,大多是女生。是啊,“班上学生的作文都千篇一律该怎么办?”我要说:“只有努力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才能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