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人学角度上讲,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异化劳动,而不是劳动本身。由于粗陋的共产主义和空想的共产主义不理解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它们的共产主义就必然是一种乌托邦。马克思认为,科学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和人类社会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异化既不是精神异化,也不是宗教异化,而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异化劳动表现为四重规定性;异化劳动起源于自发分工,是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而不是相反;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科学的揭示了人的本质,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点,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正确的解释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周丹 《学术研究》2012,(12):37-4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私有财产"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私有财产是一个人类社会概念,资本只是私有财产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并且资本运动逻辑就是异化劳动全过程。私有财产和劳动、资本和异化劳动一一对应,"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为人类社会发展导航。  相似文献   

4.
胡绪明 《学术论坛》2007,30(7):58-6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资本统治的确立指认为异化劳动这一基本的"经济事实",其实质是抽象劳动对人的统治.马克思将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结合起来,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即积累起来的死劳动对人的活劳动的统治,揭穿了现代社会异化关系的本质在于抽象劳动成为现代劳动.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范畴,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整个哲学的批判,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意义的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是马克思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相似文献   

5.
戴劲 《学术研究》2012,(6):28-32
马克思将感性主体看作辩证运动的过程,即主客体由统一到对立再到对立统一的过程。而主客体辩证运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自我对象化,主体和客体是统一关系;第二是自我异化,主体和客体是对立关系;第三是异化的扬弃,主体和客体重新达到对立面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评了黑格尔的"双重错误":第一重是对异化的理解,第二重是对扬弃异化的理解。由此显示出黑格尔和马克思在主客体辩证运动方面的差异:在黑格尔那里,这是主体对象化以及扬弃对象性的过程,即人类在思维中确立起主体性的过程;而在马克思那里,这是切实地通过扬弃对象性本质的异化来占有对象性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私有财产起源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解决这一理论问题须立足文本解析论证过程并关注马克思论证私有财产起源时作出的方法论承诺——“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马克思在形式上做到了从事实出发,通过复合三段论推理出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对他人劳动的支配关系,并说明这种支配关系就是私有财产。但一方面,国民经济现象中的异化劳动是被私有财产规定的,因此以异化劳动推理私有财产的做法的确是循环论证;另一方面,“人是类存在物”的价值预设不仅导致马克思对私有财产起源的论证没有真正从事实出发,而且使结论本身缺乏说服力。方法论承诺之所以未被兑现,根本上是因为方法论本身即唯物史观尚未成熟,突出表现为科学逻辑与思辨逻辑的串联。  相似文献   

7.
在剖析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之后,马克思作出了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的论断,但这一论断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劳动产品如何分配这个意义上作出的。如果从生产关系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意义上并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其他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来考察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从原生态意义上说,异化劳动不是私有财产的原因,恰恰相反,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结果。在私有制社会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1844年手稿》创立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Ⅱ中,马克思从生产、生产者的物相化力量、事物性的创制出发的劳动产品分析,明显不同于《穆勒笔记》中的主体际关系的交往异化构式,也异质于从主体需要出发的劳动异化构式Ⅰ。然而,青年马克思此时的构式逻辑仍然是隐性唯心史观的人本主义价值悬设,在他眼里,劳动应该是属于工人自己的生命实现出来的主体活动,但它却异化为属于他人发财致富的他性活动,所以,扬弃异化,废除劳动颠倒为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私有财产,就可以达到复归人的类本质的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9.
何中华 《东岳论丛》2012,33(4):28-34
自主活动范畴在一定意义上隐藏着马克思哲学的全部秘密.在马克思语境中,它是一种历史规定.在人的异化状态下,自主活动沦为一种虚假的外观,而不再具有实质的意义.人的异化的历史扬弃,使自主活动构成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征的历史内涵.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演进,“有个性的个人”、以“自由个性”为特征的人、“自由人联合体”中的“自由人”,分别成为自主活动之主体的不同表征.只有当私有财产导致的劳动异化、劳动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旧式分工所固有的外在强迫性被历史地超越之后,自主活动范畴才能获得充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把实践着的人称为“现实的个人”“激情的存在物”。他从现实的人出发给予情感以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情感是“现实的人”的存在状态和本质力量,不同的情感使人本身投射到现实世界中,以不同的力量开展社会活动。正是蕴含着激情、偏好和目的的感性实践活动,马克思具有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和情感取向,它使得马克思主义极具情感力量。异化劳动是情感异化的直接原因,情感异化的最终根源是私有财产问题。马克思通过阐释情感解放和健康情感培育丰富了人的本质认识的理论。全面审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情感意蕴对于深刻认识情感在推进社会实践发展、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增加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政党认同与塑造政党形象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阐述党的初心与使命,坚持与人民同享福同甘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