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大平 《人文杂志》2005,1(5):12-20
<评李斯特手稿>是马克思最早直接地把生产力作为中心问题来讨论的文本,但是在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立场引导着理论立场的变迁,因此在总体上这一文本具有内在的矛盾一方面,他已经意识到隐含在现有工业形式中的力量(即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前提,另一方面考虑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客观颠倒),他对生产力采取了十分明显的批判态度.而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部历程看,科学/价值、理论立场/政治立场等等关系的协调构成一个中心问题.从这一特征出发,在阅读马克思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以单一的思路在不同文本中提炼或概括某些原理的东西,而应该充分注意科学/价值、连续性/非连续性等基本关系,从变迁过程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质,以及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2.
伯恩斯坦是以存在与应当之间的分裂为特征,从伦理必要性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之同情马克思,在于其对伦理思考的本体论化,并最终走向消解"自我意识自主域的观念"及其道德理想主义.海德格尔意识到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某种联系,但却不明白黑格尔将伦理学的思考转化为历史--社会哲学的思考,这种理论兴趣一脉相传于马克思并得到了革命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学*的若干理论问题(札记)晓亮一、生产力学是理论经济学生产力学是理论经济学这个观点,1980年11月我曾在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讲过,当时我还写了《关于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及其内涵》一文,想构筑生产力学的基本框架。现在看来有些说法并不准...  相似文献   

4.
4.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属人本质和主体能力同客体对象的属人本质和性质存在着内在的相关律;而这种内在的相关律是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实现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和发展程度,既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性质,又取决于与主体的本质力量相对应的对象的性质;而对象之成为人的现实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的属人的现实,同样也既取决于客体对象的性质,又取决于与对象性质相适应的人的本质力量。人和对象之间的这种  相似文献   

5.
杨学功 《学术研究》2003,3(9):26-31
本文从解释学视角出发 ,分析和评论了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两种学术取向。通过对文本研究中“解释学处境”的揭示 ,否定了“以文本为本位”研究的可行性 ;基于对文本意义客观性和解释合理性的澄明 ,为马克思文本解释的有效性原则作了辩护 ;认为应该从“返本”与“开新”的互动循环中去把握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切问题都和问题变量和问题函项两个要素组成。而从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看,一切问题都具有问题变量——问题的函项——问题解答三要素。这就是问题的基本逻辑结构。它告诉我们问题不只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关于未知东西的某种知识。问题所表达的知识,在某一方面来说是不完整的、不确定的、有空白的,以致于它产生了一种要求,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找出和确定问题变量x的真值。同时问题所表达的知识,在另一方面来说又是确  相似文献   

7.
青年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批判是理解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维度,以对思辨哲学的批判为中心对青年马克思的文本进行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强调理性的批判作用,认为物质是没有内在动力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批判思辨哲学,经验视阈开始绽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深入反对思辨哲学的同时陷入人与自然的本质同一;《神圣家族》以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为基础实现了现实基点与批判意识的初步融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过实践概念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生产概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成形。  相似文献   

8.
"人的本质"是"人权"依附的载体,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决定着对"人权"理论的理解。因此,要想彻底批判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首先必须要对其逻辑前提,即对"人的本质"的先验预设进行"前提性批判"。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又源出于西方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因此,"人权"、"人的本质"和"形而上学"三者之间,在理论上是一种逻辑上的包涵和承载关系。马克思在扬弃了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以后,又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使"人权"有了现实的理论根基。马克思的"人权"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权理论和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探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以及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本质,对于揭开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秘密”,具有根本性的方法论的意义;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不仅仅是哲学)的内在相关性、完整统一性,也将具有至关重要的、整体性的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亮 《学术论坛》2007,30(6):7-10
人道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关系之谜”在经过三次大的论争后,仍然有诸多问题有待澄清。马克思一生在价值观上都认同人道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对待人道主义却存在着一个“断裂”。在明晰马克思终生关切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基础上,面对当前对马克思哲学解读的种种误读,应当提出“马克思立场”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对"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到马克思"在引用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把作者不愿意出版的著作当作他的主要的真实的思想;二是把作者已经删除的话作为作者思想的论据;三是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著作当作马克思一个人的思想,不顾马克思读者对象和境遇的变化,人为地造成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其思维方法仍是传统"本质主义"的方法而不是他们所声称的后现代的文本境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国民收入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条重要原则。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和依据,把握“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否需要修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效率优先",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持续快速的发展,这始终是社会发展占第一位的因素。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决不是平均主义,应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有机会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成果。"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可以不必再提,但决不可以倒过来,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来代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社会公平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不是以否定"效率优先"为代价来达到,而仍然是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来实现的。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逐步实现的过程,既要看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也要防止急躁冒进和简单化处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实行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不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国有制·租用制·合作制三环相连的生产组织方式 ,而且还提出了在这种新型生产组织方式中 ,国有制只是完整的生产组织方式一个环节 ,不是一种完整的所有制形式 ,不会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独立形式 ,以及新生产组织方式在财产关系上是劳动者个人所有制 ,新社会要实现私有财产普遍化的思想。本文还分析了这种新型生产组织方式的企业制度和现实适应性、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 ,并据此分析了传统国企体制的弊端 ,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审美与艺术活动始终指向着人类的现实世界。为此,康德、马克思在其各自入学语境中将审美视为重构人、社会、自然总体关系的价值对策,将审美与艺术活动理解为人的生成、发展和自我发现的历史过程,实现了具有当代性意蕴的审美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理论的内容与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中 《江汉论坛》2002,2(12):10-12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蕴含着相当于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理论的研究对象、出发点和中心问题等一般内容。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体现了表面描述和本质分析的统一,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的统一,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的统一,较之西方经济学的宏观分析理论具有某些比较优势,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更具有直接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本、语境与内涵: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完整的人”的概念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直被视为“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观点而被忽视。从文本及历史语境的角度,重新考察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概念及其生成条件、生成过程、生成途径,可以看到,“完整的人”概念作为贯穿于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的疑问和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曾提出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宏观层面如何认识这个原理;二是对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如何解释.生产方式有多种类别.一定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和生产方式作为同义词来使用.对资源配置的概念使用要有区分,广义上称资源配置,狭义上不妨称要素配置.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是两个概念,既存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这个关系式;又存在"管理方式→生产关系→生产力"这个关系式.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需要修正,结论为:科技生产力(硬技术、既定、静态)→生产方式(抽象)→生产关系(抽象)→管理方式(具体)→生产关系(具体)→合力生产力(动态).  相似文献   

19.
刘奔 《学术界》2005,4(4):95-101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应用中存在值得注意的某些倾向性问题。1、由于不注意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导致对理论的随心所欲解释;2、由于只讲发展、忽视继承而将当代理论和经典理论对立起来;3、在所谓“思想解放”的旗号下以某种不合理的价值判断取代客观真理。这种偏向助长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否定情绪,助长对西方时髦“理论”的迷信,是很危险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