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在悠久的中日关系史上 ,汉籍的交流所发生的深远影响 ,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弥补了因人员交流受到限制而导致的遗憾。因而就汉籍东传日本及其回流 (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赴日访查引进汉籍 )的历史和日本收藏汉籍的现状进行系统考察与研究 ,对于深化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和开展国际汉籍研究领域的合作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贺贻孙是明清之际著名的诗人与诗学家,他对明代复古派、公安派和竟陵派的诗学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兼取其长,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诗学体系。贺贻孙吸取公安派、竟陵派对性灵的追求,提倡诗写本色,反对字模句拟;同时强调师法古人,主张在熟参古人的基础上抒写情思,以避免公安派俚俗之弊。由于身经丧乱,贺贻孙尤其注重变风变雅,强调梗概多气的激越情怀,这就与公安派关注自我、竟陵派幽深孤峭拉开了距离。贺贻孙还提出了"化境"这一审美理想,以避免复古派之赝古、公安派之纤佻以及竟陵派之僻涩,彰显出卓越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日本古代军记物语具有浓厚的"史论"特色,其立论依据主要是《尚书》《史记》《帝范》《白氏文集》等类汉籍,从语言、意象、主题等角度皆可看到汉籍的影响。这些影响从形式上表现为对源自汉籍的故事、诗文、人名、地名、典故等的引用及改变。这些内容有的是直接译自汉籍,有的则是引自日本古人对汉籍的阐释性著述,如《和汉朗咏注》《唐物语》等。军记创作者将这些汉籍因素分解后融入主线故事叙述中,以阐述"天下兴亡之理""大义名分之论""忠君爱民之道"等主题思想。汉籍因素极大地丰富了军记物语的思想内涵,也在特殊的文化语境下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4.
1910至1945年,日本殖民主义者统治朝鲜期间出版了大量日人所著汉籍,包括史地、传记、文物考古、宗教、诗文集、年表历表、史料汇编、图鉴、书目索引等九类,涉及中国的史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文学、史料学、年代学、目录学、索引学等诸多学科和领域。这些汉籍大多是在日本印刷出版后流入韩国的。有石版本、写真本、写本、新活字本、誊写本、拓本、稿本、木版本、新铅活字版和影印本等各种版本。从实物考察可知,这些日著汉籍在朝鲜曾得到广泛运用。这些汉籍出版物的存在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猿投神社是一所位于日本爱知县丰田市的古老神社,以保存古代汉籍写本而广为人知。该神社所保存的汉籍共计有八种,分别是《古文孝经》《春秋经传集解》《论语集解》《帝范》《臣轨》《史记》《文选》及《白氏文集》,这些汉籍写本皆已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然而,这些汉籍写本在当时并非罕见的版本,而是极为普通的读本。日本镰仓时代以后,京都的学问逐渐影响至关东及其他地区,镰仓时代武家学问的精髓以金泽文库及足利学校的藏书为代表。不过,我们对地方寺院与民间的实际状况未必能够从上述藏书得到充分的了解。若欲探讨镰仓时代至室町时代初期汉学的平均水平、阅读内容及所使用的文本等问题,猿投神社收藏的汉籍写本将不失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文献中,'汉籍'一词出现频率颇高,却罕有辞书收录之。学界均以'汉籍'指称中国典籍,然此义项非中国固有。在中国语境里,扬雄《方言》最早使用'汉籍',尔后从魏晋至隋唐,再经宋元至明清,汉籍即'汉代典籍'之义项传续有千余年。在日本文脉中,'汉籍'相对'国书'而言指中国书籍,相对'和书'则泛指汉文典籍,又相对'佛书'专指儒学经典。现代汉语中的'汉籍'既传承古汉语基因,又吸纳日语词血液,熔铸出一个新词,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还涵盖佛经及章疏乃至简帛、碑刻、尺牍、图赞之属。当今方兴未艾的'域外汉籍'研究,论者各自定义、随意取舍,呈现种种乱相。若从'汉籍'乃中华文明结晶推演'域外汉籍'应定义为凝聚域外人士心智的汉文书籍,是在中华文明浸润下激发的文化创新,构成东亚'和而不同'的独特文明景观。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汉籍东传日本列岛,悠久的历史和传播的规模不仅构成了中日两大民族文化交流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创造了辉煌的东亚古代文明。而且对两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的明朝时期两国的时代背景,探究当时中国汉籍传入日本的方式与特点,从中窥探中国文化的东传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古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8.
域外汉籍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关于华域之外的汉籍究竟如何来命名,其内涵与外延究竟如何界定,学界的意见不一.作者在前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华外汉籍”的概念,并通过“外刻外著汉籍”、“华刻外著汉籍”、“外刻华著汉籍”、“海外古籍佚书”、“汉外籍合璧本”五大板块,讨论了作为华域之外汉籍的文献系统,在此基础上简要讨论了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湖北省公安派文学研究会举办的首届公安派文学讨论会于1987年5月11日至13日在“三袁”故乡公安县召开。首届公安派文学讨论会与会代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将近百名,提交论文四十余篇,就公安派生产的历史背景及其与复古派的关系、公安派的文艺美学思想和创作特色、公安派文学的历史贡献以及“三袁”的家世、生卒年等众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与公安派鄢传恕明末公安派掀起的文学解放思潮,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起者胡适的影响极大。由于某种原因,前些年研究公安派及新文学运动的专论不少,但对胡适与公安派的关系则稍染即止。本文试图阐述胡适对公安派理论的继承,以期深入探讨新文学运动与公安派的关...  相似文献   

11.
公安派因李贽而习禅,伴随着“狂禅”运动的兴起,在京师谈禅论学,达到鼎盛。然学术及政治的嫁接导致了公安派在文坛上只能是昙花一现。政治上对立的党争双方在反“狂禅”这个学术问题上达成默契。联合剿杀了这场运动,李贽身死,公安派成员逃避政治迫害,离散逃亡,归于沉寂。袁宏道在反思之后,风格为之一变。  相似文献   

12.
公安派结社始于万历八年,讫于天启初,前后持续40余年,总计达到37例.它汇入到明代文人结社的整个洪流中,大大丰富了明代文人结社的内容,对于公安派的形成、发展以及文学思想的传播、文学影响的扩大等皆有深刻的影响.公安派结社经历了由兴到衰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恰恰反映了公安派兴衰演变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13.
明中叶以后 ,以公安三袁为主力的公安派高举“性灵”大旗 ,开创了与“复古”论调大相径庭的一代风气 ,影响甚大。而公安三袁中尤以袁宏道为重 ,袁宏道的文学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识时通变的文学发展观 ;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 ;三、“本色轻淡”的艺术趣味。  相似文献   

14.
袁宗道是晚明公安派的主将之一 ,他从自己具体的生存环境开始了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 ,并以自身的艰难跋涉 ,辉映着时代精神的个性解放。同时他的追圣意识与求适意识 ,对于了解晚明社会的士人精神状态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袁中道作为公安派最后的掌门人,他自身的生命态度和价值立场与袁宏道以及他自己的前期比,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与当时的文化语境的改变有直接的联系,并由此导致了后期公安派激进立场的弱化.  相似文献   

16.
京派作为一个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其命运在现代文学史中几经沉浮。由于历史原因,京派文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处于相对沉寂的阶段,从80年代开始,京派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渐渐被研究者所关注。详尽梳理京派文学近30年来的研究概况,从它的历史、文学观、思想内涵、艺术风貌及其与中西方文化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把握京派研究成果,对推进京派文学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白话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变文从题材内容、体制特点、文体、语言等诸方面对白话小说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话语表述的严谨性,出现“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或“新古典主义”与“红色古典主义”的共名状态,对古典主义的概念进行厘清,分辨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涵义,并认为承继拉丁古典主义美学风格的学衡派、新月社以及梁实秋,周作人等京派作家可以界定为“古典主义”,无需再加个“新”字。而接近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艺形态的左翼文学、延安文学及“十七年文学”可冠以“红色古典主义”之名。  相似文献   

19.
以阐释学为视角进行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古史辨派对《诗经》确实作出了新解释。他们颠覆"成见"丛生的传统释诗系统,融合边缘而且异端的释诗思想,用文学阐释逆转经学阐释,以去经典化反拨经典化。此举对《诗经》学作了深度刷新,成为现代《诗经》研究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20.
学衡派的新诗概念某种程度上是在中国诗辨传统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诗文之辨,确立诗的文字之于诗歌的必要性;通过音节辨析,确认韵律节奏之于诗歌的重要性;通过中外和古今之辨,确立诗歌的汉语特性和旧格律的价值。学衡派还主张在坚持诗体之“常”的前提下,寻求诗歌表现内容的“变”。这种文体改良观一方面体现了对文学传统和文学规律的充分尊重,但另一方面也显得墨守成规,缺乏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