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慧明 《社科纵横》2008,23(12):19-20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首次写入中央文件,这是我们党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哲学上进行反思,转变传统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2.
朱宏雁  丛晓峰 《创新》2013,(5):36-39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需要全民共同参与。从公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和公众参与不足两个方面对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描述,进而从以政府为主导、以人为本、加大宣传力度、赋权予公众、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组织建设与管理七个方面来探讨鼓励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甘南作为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而推动转型发展,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此,我们在推动转型发展的决策中,必须首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正视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深入分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原因,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走资源合理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路子,也就是坚持走"举生态旗、谋生态策、走生态路、吃生态饭"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殷南江 《社科纵横》2010,25(9):25-26
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报告,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形成和概念内涵、现实依据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冀图对理解和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侯小慧 《社科纵横》2009,(7):111-112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陈琼珍 《创新》2013,(2):26-29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的危机,人的片面发展导致了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生态文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10):9-12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谋改革发展大势、布国家建设大局的高度来统筹设计和规划,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全面深化改革,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新策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新要求,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方式。习总书记的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指导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6):19-22
公众生态法律意识的养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关键所在,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途径。要正确运用生态文明理论,整合法律精神的深刻内涵,积极开展生态法律实践活动。通过法治建设全面提升公众生态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大文明的提出,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它表明.党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0.
何小民 《社科纵横》2010,25(11):24-27,30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本"原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和客观必然。引发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人类自身,而解决这种危机的关键仍在于人类自身,并且解决危机的目的仍在于人类自身。人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人的需要和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人的需要和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尺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机遇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