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对于培养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及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高校必须把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列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解析及正确价值观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大学生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点和突破口.作为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和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广泛影响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哪些特点、总体趋势如何,对这些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和分析,对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校普遍缺失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西方文化强势渗透进大学校园,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文章全面阐述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的提出将促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条件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明显的价值偏移现象,其中尤以传统文化认同的缺失为最。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不仅对传统文化认同度偏低,而且存在盲目性、矛盾性和功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地磨蚀着大学生并不稳固的文化认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如果放任这种文化认同危机的发展,必将威胁国家文化安全,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在分析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诱因,并致力于探寻培育和重构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的被冲击直接在人的观念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本文对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边缘化加速的原因及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由此提出了在传统文化被冲击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太极拳对256名大学本科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结果表明学生在自信心、表现力、锻炼自觉性和情绪控制能力方面都有显著增强。这充分说明在大学教育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里优秀的遗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是可行的,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作为社会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财富,对大学生的教育及主流意识引导作用是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需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完善自身的行为和素质.文章通过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的影响展开具体分析,结合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以及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做出具体的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在新形势下,应当重视开发大学生的文化判断力。文化判断力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理解精神,开掘学生的文化创新潜能,引导学生做文化信息的主人,提高学生的文化信息素养。加强文化判断力教育,是当今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体现以人为本、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经典诵读不仅可以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更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因此开展经典诵读是二十一世纪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应有之义,这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和“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大学”这一战略性问题。探索研究如何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培育是高校教师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培育存在的问题、必要性及基本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引领当代大学生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西溺女风俗中的"奢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奢嫁之风是清代江西社会奢靡风气的一种表现,也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嫁资越昂贵;同时,在传统社会中,嫁妆是女儿在诸子平均析产方式下间接参与娘家财产分配的最常用的方式,因而富裕人家为了防止女儿分割财产,更愿意采取溺女这种方式来维持他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奢嫁"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富裕阶层溺女的主要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教案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地区性教案的研究又是近代中国教案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因其在清朝独特的地位和清政府对此地区有别于内地的管理方式,其教案的发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内蒙古地区教案研究将更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教案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以此为基础为日后内蒙古地区教案问题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对佛山市道路交通事故作了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了交通事故的成因和分布特征,指出了佛山市交通安全极需进行综合治理.借鉴交通安全取得卓著成效的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提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认为信任、信赖、信仰的含义不同,生成机制也有差异。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其实质是指对实证法的信任与信赖。熟悉是信任的基础,法律内容和过程的公正只是法律获得信任的要件之一,移植而来的西式实证法只有实现与社会通行道德、文化传统的有效对接,才能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民众对法律的感情更多地来源于生活经验。应更多地普及权利意识以防法律仅仅成为“治术”。同时,法律必须提高效率,效率是实现信任到信赖有机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研究英语学习者语言材料的输出有助于认清跨语言写作中汉语迁移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英汉主语的语言表征差异比较大的结构中,可以通过话题化帮助学生理解跨语言写作中英汉主语和主题差异及其语言表征。  相似文献   

17.
汉语棱镜中,总有一些语言事实折射出支配关系意义。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支配关系意义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存在汉语中。汉语支配关系意义的形成根源于汉民族价值观和思维特征以及民族心理等文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依情感互融标准,《松陵集》唱和诗作可分成四类:具深情者;具温情者;情不足者;无情者。从内容上看,《松陵集》唱作与和作以趋同为主的关系有三种:承接与照应;互补与回避;开拓与延展。以歧异为主的关系也有三种:切入角度相异;执守观点不同;和作翻新原唱。《松陵集》以次韵为特色,酬唱诗作沿不用韵→用韵→次韵的顺序,趋同的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9.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古娟、赫米恩、厄秀拉。她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他赞美完整的人,而不是被产业主义、机械的爱情或僵死的现代知识扯得粉碎的人。  相似文献   

20.
19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文学中出现的政治诗、政治小说,以反政府、反体制著称,它们是被压迫者的心声,是弱势阶层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在野的反叛性格。政治小说有一类是以政治诉求作为主要目标的,另一类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基于作者感时忧国的精神去写政治斗争。1990年代以来,"台湾意识"成了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话题,随着其本土论述的加强,台湾文学的创作也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台语文学不仅有学术层面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族群和国家的认同。一些分离主义者,在"多语言文学"的遮掩下,把原本属于汉语方言的台语膨胀为独立的"民族语言",这是在有意制造北京话与台语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