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能否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主要取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而农业结构的调整又与农村市场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农业市场化的进程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利用截面数据对该论点进行实证,结果表明:农业市场化进程对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农业政策的主要作用应当是培育市场并帮助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逐步缩小粮食主产区与沿海地区问农业市场化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农业问题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传统的思维认为农业问题首要是粮食生产,却忽视了农业的经济效益问题.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生产总体效益低下、农业发展环境差、缺乏基本的综合竞争力是当前农业问题的真实写照.因此,中国的农业要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农业观,让粮食归粮食,农业归农业,创新农业工作机制,开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加农业效益,进而使中国的农业不仅要扮演社会稳定的角色,更要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3.
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之一)———以小麦为例的实证研究□安晓宁姜洁一、引言中国农业要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是一个极其富于挑战的跨世纪问题。中国农业的主要问题是粮食问题,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是确保农产品有效...  相似文献   

4.
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思考许圣道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但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往往是口号喊得多,实际工作中落实不够。不少人认为农业是解决衣食之源的产业部门,把农业问题简化为粮食问题,结果是粮食缺少时抓农业,粮食增多时忽视农业,使农业发...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粮食制度与粮食制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两者的关系,对中国粮食制度文化的演进机理进行了初步探析.认为农业经济是中国粮食制度文化的生成基础,民本思想是粮食制度文化的核心理念,社会政治是粮食制度文化的变迁要素.  相似文献   

6.
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背景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焦点。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莱斯特·布朗发表文章《谁来养活中国》,分析中国未来几十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农业资源枯竭,其结果导致粮食大量进口,从而引起世界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一时间,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分析中国未来粮食生产的潜力和需求,探索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途径。 正当人们为中国粮食供给担忧之时,中国的粮食生产却出现了快速增长。1996到1999年四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三次登上一万亿斤的台阶。中国粮食供求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阶段性过剩造成存粮大大增加,粮价下跌,农民减收。为此,农业结构调整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共同的愿望。2000年农业种植结构出现大幅度  相似文献   

7.
农业:迈向下世纪的第一级台阶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在“农业与发展”国情报告中指出,在下个世纪中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这既包括有能力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农产品,也包括有能力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通过进出口贸易换取更多的粮食,同时中国也...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态资本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超越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成为中国面源污染的第一大贡献者。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实质是农业生态资本效率提升的动态过程,通过将农业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黑箱",利用SBM-DEA模型从投入产出的视角测度了2003—2011年中国各省份的农业生态资本效率。结果显示,粮食主产省区的农业生态资本效率要低于非粮食主产省区,且较之2003—2005年,2006—2009年的区域间农业生态资本效率差距在波动中不断扩大;不管是在粮食主产省区还是非粮食主产省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财政支持政策与农业生态资本效率均呈负相关关系,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水平对于农业生态资本效率则具有正向作用;在粮食主产省区,绿色农业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业生态资本效率提升的拉动效应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重构产业结构与强化企业控制为视点提高粮食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前几轮的粮食产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转型背景下进行的,存在不少缺陷。粮食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其目标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市场导向的粮食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扶持龙头产业、推进粮食企业产业化发展等措施提高粮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清代贵州农业结构的新格局陈国生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重农本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严格执行,使得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突出地表现为单一的谷物种植,绝大部分耕地用于生产粮食,其中又以水稻种植尤为突出,经济作物所占比例微不足道,人们的日用,国家的财赋都主要来源粮食。...  相似文献   

11.
在测度粮食生产脆弱性的基础上,利用2006—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脆弱性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水资源非农化会加剧粮食生产脆弱性,但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从功能区与南北方异质性来看,水资源非农化会加剧非主产区和南方地区粮食生产脆弱性,而对主产区和北方地区的影响不显著;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脆弱性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跨过门槛值后,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脆弱性的影响显著降低。因此,在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及保障能力的同时,应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通过生产技术革新和制度优化等方式,增强粮食生产韧性,弥补农业用水转移引致的生产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一)吉林省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全省的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吉林省的粮食生产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包括粮食在内...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安全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当前,粮食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粮食形势不容乐观。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应充分发挥农业生产优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症结:尚未提供一种政策规范来确保粮食增长机制的形成 中国农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支持了我国工业与其它产业的发展。然而,由于中国农业的包袱太沉重。农业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最近几年农业的发展却不尽人意,明显的表现是粮食生产出现了萎缩,从而引起了整个农业的下滑性波动。粮食生产从1984年的颠峰跌入1988年的低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中国开展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农业结构调整活动。一年过去了,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成绩很大,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些地方对农业结构调整缺乏全面地深人理解,过分地强调了调整粮经作物比例,笼统地、过量地提倡优化农产品品质,缺乏政策、财力和技术上的实际支持,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一、从宏观大局辩证地审 视粮食过剩问题 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业生产新形势下提出的:农业生产连续几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达到历史上最好水平,部分地区出现粮食过剩,价跌卖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社会舆…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产业化条件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王哲平粮食流通作为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现行的粮食购销体制,实行订购价和议购价并存的体系,订购价制度对于国家稳定粮价,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国家有足够的粮食储备,起到了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粮食问题事关各国经济和民生,事关全球发展和安全。近年来,由于全球粮食价格暴涨,从而引发了一场世界粮食危机。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作为全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出了五个一号文件,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丰收,世界粮食危机未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冲击。中国不仅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从长期看,我国粮食稳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靠,制约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还很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坚决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采取措施强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中国完全有能力充足国内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研究农业问题实现粮食安全农业部副部长齐景发中国是一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农产品总供给量大幅度增加,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1亿吨增加到1996年的4925亿吨,人均粮食、肉类和水产...  相似文献   

19.
提出农业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基础,从搞好粮食功能区建设、保护和提高粮食产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论述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主要要求。认为我国应以主食产业化为突破口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具体分析我国粮食产业三个要注意的问题和我国主食产业化的四个要求。从政策支持、税收优惠和分类指导等方面对国家支持主食产业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立粮食主产区,这是国家实施的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主产区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从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来看,日益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将2004年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探究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机制。经过研究发现:(1)从基准差分模型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即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了“增产且减排”的政策目标。(2)从单位面积农业碳排放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显著降低了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农业碳排放,其中对长江流域碳排放的削减效应最大。(3)从政策效应的机制分析结果来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粮食主产区政策产生减排效应的重要机制。因此,应大力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低碳产业比重,从而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