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人邦”把我国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政治思想的一个学派——法家和代表设落奴隶主阶级政治思想的另一个学派——儒家之间的斗争,作为贯穿古今中外历史的所谓的“一根红线”,用以篡改奴隶反对奴隶主、农民反对地主、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为此,他们捏造出:“在反对奴隶主的斗争中,法家、奴隶和农民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之类的谎言,编造“荀况称颂过奴隶起义的领袖‘盗跖’是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之类的骗局。  相似文献   

2.
荀况在考察以往思想家对人才问题的认识以及历代统治者任用人才的实践基础上 ,对人才问题作了理论概括 ,提出了“尚贤使能”的人才学说。对什么是人才 ,如何培养、识别、发掘和合理使用人才 ,都作了阐述 ,他的人才思想不但丰富了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宝库 ,在今天也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荀况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先秦时期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在百家之说争辩中,注意吸取前人思想中有益的成果,又努力发挥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成为先秦时期唯物主义思想之集大成者。本文不准备全面论述荀况的哲学思想,仅就荀况哲学思想中几个突出问题——自然观、无神论、认识论和知行观等作些分析和探讨,汲取其哲学思想的精华,古为今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4.
一、富国必须开源先秦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儒家和法家,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问题上,儒家强调富民,主张薄税敛,藏富于民。而法家则强调富国,主张百姓家不积粟,以充实国家财政。在富国(指国家财政富足)与富民的关系上,荀况摈弃了儒法二家的片面性,而吸取了两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他主张富民,但不抛弃富国的目标。他始终把富国和富民联系在一起。儒家所鄙弃的富国强兵思想,在荀况的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况强调富国,但又认为必须把富民放在首位。他摈弃了法家鼓吹的民贫国富的主张,认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比孔丘的“百姓足,君  相似文献   

5.
荀况,战国末期赵国人。约生于公元前三一三年,死于公元前二三八年,是先秦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法家的优秀代表。荀况的哲学,是在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两个阶级、两条政治路线斗争中产生,并且直接为这个斗争服务的。荀况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在反对奴隶制和它的政治代表儒家的斗争中,在总结前人思想材料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阐述发展了先秦哲学史上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况哲学,就其内容和深度来说,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度,是他们反对奴隶主阶级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有素称发达的农业。衣业经济在我国古代社会各经济部门中,占有首要地位,它的发展,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的生活影响极大。因而,“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是历代法家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他们推行法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战国后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荀况就是当时尊崇孔子而又博采诸家精华的学者,他的法律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各家思想中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成分而形成的,因而,既不同于墨、法在理论上的粗糙,又克服了儒、道对法律的  相似文献   

8.
荀况(荀子),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他生活在战国末期,在统一的封建帝国即将出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为建立统一的封建制度提供理论根据,为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寻找策略这两个中心任务进行理论活动,在经济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主张,有许多地方很有创见,也比较深刻,如其欲望论。欲望论是贯穿荀况许多经济观点的重要红线,在荀况的整个经济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象荀况那样深入细致地分析欲望问题,在先秦经济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经挤思想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另一方面,对欲望的分析值得注意,是因为欲望是物质生产观念  相似文献   

9.
一荀况在《王制》中说,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可是牛马却被人役使,原因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他认为,人之所以能支配自然界、役使万物的原因,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自然生物的特点,就在于人“能群”。荀况所谓的“群”,实际上就是指人类社会组织。人类有了社会组织,就能紧密结合与互相协作,就有力量“胜物”、“裁万物。”(《王制》)那么根据什么原则组织社会呢?荀况说:“人何以能群?曰:分。”(《王制》)他非常重视“分”对“群”的作用。他反复强调:“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群商无分则争。”(《富国》)“有分义,则容天下而治。”(《大略》)他把“分”看成是组织社会和治理国家的根本。荀况所谓的“分”,其核心是指贵贱上下的社会等级关系,也指  相似文献   

10.
“法家爱国,儒家卖国”论,是王张江姚反党集团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另搞一套而炮制出来的。它是“四人帮”大搞修正主义、大搞分裂、大搞阴谋诡计,妄图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反革命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谬论在政治上是极端反动的,其矛头指向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在理论上是极其荒谬的,是对马克思列宁  相似文献   

11.
“人治”与“法治”是我国春秋战国之际、从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社会转变时期出现的两种政治观,它反映着两种不同侧重面与特色的治国方法。“人治”是儒家的政治观,主要依靠贤人的贤能来治理国家,它侧重于“任人(贤人)”与礼德“风教”,以仁政(王道)惠民为特征;“法治”是法家的政治观,主要依靠法律的威权来治理国家,它侧重于“任法”、“任罚”,以霸道刻民为特征。梁启超在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首次以“人治”、“法治”概称儒法两家的政治观。尽管以此概称,并非精  相似文献   

12.
荀况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荀卿学派的创始人。由于他推崇仲尼、子弓之学,而继承他这个学派的人后来成为汉代的儒家经师,因此人们长期把他划入儒家的派别;又因在他的门下出了韩非、李斯这两个反对派,人们又把他奉为后期法家的导师。凡此,都不符合荀况的本来面目。荀况在学术上能打破门户之见,融裁了各家的思想加以新的综合,而取得很高的成就,他是一个富有开创性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3.
荀况的“圣君”思想与韩非的“中主”政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专制时代,君主是专制制度的核心,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个人的品德与才智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亡.因此,比较有远见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都自然而然地认真研究什么样的君主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荀况的“圣君”思想和韩非的“中主”政治.  相似文献   

14.
“人治”和“法治”,孰优孰劣?谁重谁轻?自先秦儒家法家激烈交锋以来,长期争论不已,众多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表明自己的主张。而且每个时代的立法、司法都受论争的影响。历史是面镜子。当中国处在新世纪的入口处,面临向现代法治国家转轨的伟大时刻,反思儒、法两家的论争,从中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儒家设计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圣人境界的考查,阐述了圣人四个方面的特征。揭示了儒家圣人说的实质和优劣,指出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应从中吸取的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法家的政治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来源,对先秦儒家和法家的政治思想作评述,可为我国目前的治国实践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法家在近代的复兴,除了时代的召唤之外,还存在着发生在儒家内部长时期的学术史的准备。从章太炎的荀学研究入手,观察从清代中期不断壮大的礼学思想及其在晚清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变形,可以发现,章太炎在重新梳理法家人物谱系的基础上试图进行新的儒法互动。章氏将法的概念回溯至《周礼》,法家由此超越了自汉代以降的单纯工具论的层面。在西方现代学术思想以及经典文献所记载的原始礼法的汇流中,儒、法关系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加强制度建设无疑是晚清政治治理的基本课题,而在章太炎的思路中可以见出,道德建设依然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孔子创立了儒家政策思想理论体系,荀况则对孔子的政策思想进行了重大的变革,纳法入礼,礼法结合,既重教化又重刑化,使儒家的礼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汉以后所独尊的儒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荀况的政策思想,对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约公元前三一三--前二三八年),战国晚期赵国人。他一生主要活动于齐、楚二国,曾在楚国任多年地方官吏,并在那里培养了韩非、李斯两大弟子。他留下的著作收在后人整理过的《荀子》一书中。荀子是战国晚期从儒家分化出来并对儒家发动批判斗争的法家的杰出代表。荀子同儒家的斗争,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两个阶级、封建制和奴隶制两种制度的斗争在思想政治战线上的反映。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尊孔反法思想的影响,这场斗争的本质常被歪曲与颠倒。有的以儒家卫道士自居,把荀子斥为“异端”而大肆诋毁;有的把荀子思想说成是儒家的继承与发展,抹煞儒、法两家的阶级界限。今天,在批林批孔斗争中,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战国时期的儒法斗争,弄清那一家是主张革新,反对复辟的,那一家是反对变革,搞复辟倒退的,对于批判林彪及其死党的滔天罪行,反击开倒车、搞复辟的逆流,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礼治”的思想,法家则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思想。文章分别阐述儒家、法家的法观念,并对两家法观念进行对比,阐述儒法融合的过程和表现,进而详细分析融合的原因和对后世法律、治国方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