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禁毁戏曲对戏曲生态发展的影响表现在:禁毁剧本剧目的影响是有限而隐性的;对演剧活动的禁毁则走向目的和效果的悖论;禁戒戏曲参与主体而屡禁不止;在禁毁与评赏之间,则反映了统治者对待戏曲的矛盾和困惑。禁毁戏曲与戏曲生态发展参差交锋、利弊相依,显示了官方文化政策的复杂性与封建文化的守成意识。  相似文献   

2.
戏曲结构的整体性是古代戏曲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明清剧论家十分重视戏曲结构艺术的整体美,并已明确认识到戏曲创作要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做到故事情节的血脉贯注,同时协调曲词、宾白和科诨等艺术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国巍  杨经华 《殷都学刊》2007,(2):87-90,127
集句诗是勃兴于宋代的一种杂体诗,是盛行于当时文人士大夫间的一种诗学游戏。然而这种诗学游戏在明清时代,却大量越界进入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创作。这种现象曾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但从整个中国戏曲文学发展的进程来看,集句诗与戏曲的全面融合,提升了戏曲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品位,标志着民间戏曲迈向雅化、案头化的进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戏曲叙事出现了突出的类型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离魂—还魂—入梦—画中人/镜中人、误会—错认—冒名、信物—道具等三种模式。戏曲叙事类型化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戏曲创作实践和戏曲理论批评等因素密切相关。叙事的类型化体现了古典戏曲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思维的惰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许艳文 《江汉论坛》2001,(12):69-72
明清传奇是继元杂剧高度繁荣之后的又一艺术高峰,一大批优秀的戏曲作家和传奇作品,数百年来一直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这一艺术现象与明清时期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以及各种各样的观念形态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明清戏曲选本作为戏曲传播的重要媒介与手段,其编选者与其中收录作家的地域性分布与选本的产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明清戏曲编选者以江浙地区为最多,这与当地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选本所呈现的作家作品的地域分布也与编选者主要的活动区域、活动对象密切相关,编选者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前贤的崇敬与朋辈的认可,往往会选择其主要活动区域的作家作品.选本中所收录的作家作品也回应了戏曲地域性分布与发展的戏曲史实际,体现着中国古代戏曲在大都、浙江、江苏三地的地域性置换.  相似文献   

7.
明清盐业中心扬州也是当时的戏曲中心。明清盐业人士不仅以戏曲自娱,还有迎銮、戏曲整理等政治任务,夤缘、娱宾等社交活动,都离不开戏曲,使得盐区戏曲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盐业人士资助戏曲作家从事戏曲创作,刊刻、收藏剧本,培养和激发了剧作家创作热情;盐区社会生活也有助于戏曲家创作,戏曲创作因此繁荣。另外,盐商兴建演出场馆、组建演出团体——家班等直接促成了明清戏曲演出的繁荣。盐商家班排演的《桃花扇》《长生殿》等名剧是这些剧作的经典呈现。  相似文献   

8.
明清戏曲中的武科举,情节不如文科举情节数量多,艺术地位也不如文科举重要。这主要是古代重文轻武观念影响的结果,也有一些武举人士口碑欠佳的原因。明清戏曲中的武科举描写,有的以武科举人物构建故事主体框架,有的武科举人物则是充当配角,成为双线结构作品中的副线,或单线结构作品中的陪衬。明清戏曲创作中的武科举描写采用了移植、增饰、捏合等手法,因此,具有丰富的艺术意味。  相似文献   

9.
10.
明清戏曲审美风格理论中总体上贯穿着两种审美观念:一是诗论色彩较浓,侧重于华丽美意义的观念;二是剧论色彩较浓,侧重于素朴美意义上的观念。两种审美观念的冲荡融合激发出明清戏曲风格理论中包含了尽可能多的“真理的颗粒”的思想见解,即以汤显祖、吕天成、王骥德、李渔等人为代表,对素朴关、华丽美这两种最基本的审美风格的同时肯定,以及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并互相融通的审美理想的倡扬。明清戏曲审美风格理论的发展态势,在戏曲雅俗的种种讨论中也得到深入表现。  相似文献   

11.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04,25(5):20-22,39
清初学术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辉煌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陈确、傅山、颜元、李塨等学术大家,他们继承了晚明学术的合理内核,又根据时代特点,对晚明学术有发挥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2.
徐伟红 《云梦学刊》2010,31(5):65-67
清末新政期间,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的需要,湖南近代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起来,并在管理和办学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何力 《云梦学刊》2006,27(3):107-108
清前、中期湖南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不少变化,湖南开始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地区。不论是活跃在本地的画家,还是身居他乡笔耕不缀地从事绘画创作者,都给湖南画坛带来了惊喜,产生了像髡残、易祖栻、王船山和“何氏四杰”这样的大家。对它们的查证和研究,可以增添湖南美术人艺术创作的自信。  相似文献   

14.
刘红麟 《云梦学刊》2010,31(6):100-104
晚清四大家既是传统词学的结穴,又是近现代词学的开端。他们主盟坛坫,转移风会,其承前启后、开拓推衍之功,功莫大焉。他们不仅以其创作实绩、词学思想及词学活动,推动了晚清词学之复兴,为千年词史作了璀璨之结局;同时又奖掖后进,为近现代词学组建了一支生力军,从而为文体陵替中词延一线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15.
杨鹏程 《云梦学刊》2007,28(2):57-60
清朝前期虽然政治相对清明,社会稳定,但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对山地和洞庭湖的过度围垦,降低了洞庭湖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加之吏治腐败、清初的战乱及奸商囤积居奇、操纵粮价等社会原因,致使湖南地区灾荒频仍,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16.
从文献、传世与考古出土实物及图像等相关史料看,明清时期酒包装容器在用材种类、造型形态、装饰及加工制作工艺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而造成酒包装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商品生产的大量出现、社会文化的繁荣、造纸印刷技术的进步以及手工业生产制度的完善和酿酒行业的品牌出现等。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今文经学的嬗变是与晚清政治环境、社会变迁息息相关的。其嬗变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常州学派的崛起,标志着今文经学复兴的开始;经过龚自珍、魏源等的再造,今文经学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通过皮锡瑞、廖平等的努力,今文经学得以继续拓展和兴盛;康有为托古改制,今文经学从异彩走向异端,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制度的本来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严亚明 《云梦学刊》2006,27(2):51-55,146
晚清人士分析了新式企业运行中的各种弊端。他们批评政府以行政权力处理企业经济事务,使企业沾染了封建衙门作风。他们指出官办企业机构臃肿,不讲经济核算,舞弊贪污严重,效率低下;批评官办企业创立与经营过程中的人治现象,指出了决策失误导致的严重后果。他们揭示了官督商办企业因为官方干预而产生的各种弊端,指出了企业人事安排、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严重失误和弊病。他们还分析了官商合股的商办企业存在的家长制管理缺陷。他们对新式企业弊端的批评反思,极大地推进了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巨龄 《云梦学刊》2006,27(5):145-151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和人员大改组。回族报刊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封建主义尚未根除,民主意识已见端倪。丁宝臣、丁竹园、刘孟扬等回族先进知识分子和王浩然、王友三、张子文等开明宗教领袖的两支队伍形成。这为以新闻传媒形式开启民智,唤起回族人民爱国兴教提供了组织准备。《正宗爱国报》、《回文白话报》,以及《清真学理译著》等回族报刊的出现,显示了回族人民参与社会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精神,是其自我教育,逐步提高民族素质的保证,为此后回族报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末民初回族报刊,是我国少数民族报刊史,以至中国报刊史上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叶楚炎 《云梦学刊》2012,33(5):93-100
在明清通俗小说中,入赘是商贾融入异乡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也代表了士人改换门庭的人生理想.但基于入赘所附着的种种社会属性,对于男性来说,它并不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婚姻方式,不管是婚仪、改姓还是夺休,赘婿享受不到其他男性在婚姻中那种支配一切、掌控一切的快感,他们甚至都无法保持最基本的权利,不仅被人耻笑,而且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走。但小说作者往往会运用多种手法掩盖或是化解小说人物在入赘中所受到的屈辱和难堪,通过一系列手段的掩盖或是化解,小说作者在营造一个入赘的梦境的同时,也对这个梦境做了必要的修饰:入赘从损害男性自尊、让他们受尽歧视和冷遇,到变成一种男性可以从中寻找到足够的体面和尊严,至少看起来和其他的婚俗没有什么严重差异的婚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