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然而,不同的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又各具特色.日本和我国一样,同属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也有某种类似的伦理道德、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因此,研究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并从中找出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对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明治初期,日本还是一个典型的、落后的农业国家,但一百多年后,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农业劳动力转移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从绝对数量上来看,泰国没有劳动力短缺问题,也没有劳动力过剩问题。泰国的人口增长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3%下降到80年代的2%,劳动力增长率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3%下降到0·6%。由此可以看出,泰国的人口出生率并不象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那样低,也不如菲律宾等那样高,但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某些行业劳动力短缺,而另一些行业却又劳动力过剩。一方面,随着产品的升级和更新换代,泰国越来越缺乏高新技术人才、金融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随着泰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原来从事农业的那些非熟练和半熟练劳工处于相对过剩状…  相似文献   

3.
<正> 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概况(一)台湾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从二十年代开始,非工业劳动力的增加速度开始超过工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率开始下降。但直至五十年代末,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并不快,农业劳动力年外移率在绝大多数年份都低于2%,农业劳动力的比率保持在50%以上。从六十年代开始,台湾农业劳动力外移的速度加快。1960—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我国由自然经济为主的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52年到1980年,农业劳动力所占比例由83.5%减少到68.7%,平均每年下降约O.5%。进入80年代,这种下降呈加速趋势。从1980年到1994年的14年间减少了14.40,平均每年减少约1%。如此决的速度在世界上也是极少见的。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首先,大量剩余的农业劳动力提供了劳动力转移的源泉。我国广大的农村一直是劳动力的蓄水池,在目前约4.33亿的农业劳动力中,约1/…  相似文献   

5.
中外动态     
日本出生率降低引起朝野关注 日本人口出生率在60年代有过一段稳定的时期,妇女总和生育率在2.0—2.14之间波动。70年代起,总和生育率下降至2.0以下,80年代后期,已低于1.60,90年代起,进一步下降,现仅在1.50的水平徘徊。日本人口出生率的长期低下,由此而引起的劳动力不足,需依靠外国劳动力以维持企业的生产活动,引起了日本朝野的关注,各报也纷纷发表评论,认为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转轨时期移民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移民问题是俄罗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苏联国内向国外移民的倾向日益增强。俄罗斯大多数移民外流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选择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使其快速与国际劳动力市场接轨,俄罗斯成为世界上一个主要的劳动力资源进口国。对于移民迁入国来说,移民的增加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对于俄罗斯来说,其正面影响是外来移民的迁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经济部门和某些地区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但与此同时,外来移民的流入也引起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日本移民自19世纪末开始大量移入美国本土,在取代华人成为主要劳动力资源后,随之面临的是与华人一样被歧视、排斥的命运。美国白人,特别是西海岸民众将日本移民视为不可同化的"黄祸",视他们为进犯美国本土的外来可怕力量。在某些政客的支持下,他们不断掀起反日、排日运动。日本移民试图以其勤劳、务实的精神赢得白人社会的认可,日本政府也屡次与美国政府交涉、谈判,试图保全其亚洲强国的颜面,避免其臣民遭受与华人一样被排斥的命运。然而,随着《君子协定》的确立,两个《外籍人土地法》的先后颁布,到1924年《移民法案》的出台,美国对日移民政策完成了彻底蜕变,完全暴露出了其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本色,日本移民与所有亚洲移民一样,被彻底排斥在了美国大门之外。  相似文献   

8.
日本移民自19世纪末开始大量移入美国本土,在取代华人成为主要劳动力资源后,随之面临的是与华人一样被歧视、排斥的命运。美国白人,特别是西海岸民众将日本移民视为不可同化的"黄祸",视他们为进犯美国本土的外来可怕力量。在某些政客的支持下,他们不断掀起反日、排日运动。日本移民试图以其勤劳、务实的精神赢得白人社会的认可,日本政府也屡次与美国政府交涉、谈判,试图保全其亚洲强国的颜面,避免其臣民遭受与华人一样被排斥的命运。然而,随着《君子协定》的确立,两个《外籍人土地法》的先后颁布,到1924年《移民法案》的出台,美国对日移民政策完成了彻底蜕变,完全暴露出了其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本色,日本移民与所有亚洲移民一样,被彻底排斥在了美国大门之外。  相似文献   

9.
<正> 日本自1865年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力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还有一些手工业与商业,但都居于次要地位。距今一百年之前,即1879—1882年之间,日本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还占着绝大的比例,使用了82.3%的劳动力,而目前,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三产业比例很高的国家。一百年中发生的变化是引人注目的,它反映了现代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以及日本解决大量人口就业问题的途径。下表所示为日本按产业分劳动人口构成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目前仍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滞存于农村,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曾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几种主要途径,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从80年代开始程度不一地下降。这使我们无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持乐观态度。可以说,我国已面临着重新选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道路这一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存在的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为过剩的农业劳动力找到出路。 那么,出路究竟何在呢?能象日、美及欧洲等国那样,把大批农业劳动力都转移到大中城市去吗?不行!这是因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必须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而目前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还很低,农业所提供的产品还不能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是改革的成果,同时又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过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缓慢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9.4%,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91.4%。从建国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多年来由于我国的城乡经济基本处于分割状态,农村经济单一经营,农村劳动力很少向外转移。尽管这期间工农业总产值的构成由1949年的“三七” (工业产值占30%,农业产值占70%)变为1979年的“倒三七” (工业产值占70.3%,农业产值占29.7%),但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却变化很小。农业劳动力占工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基本保持在85%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也始终不低于70%。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稀缺转化过程中通常存在一个有限供给阶段,但古典二元经济学家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向稀缺转化理论未明确提出劳动力有限供给,导致学界在讨论二元经济转化过程中的刘易斯拐点时,出现一些争论。在研究二元经济转化路径时,又假定吸纳农业劳动力的现代部门主要将工资作为成本,通过低工资增加利润,吸纳农业劳动力,但长期低工资会造成消费不足、劳动者无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劳资关系紧张等问题。因此,文章在界定劳动力有限供给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出现时点、无限到有限过渡期、有限供给阶段。文章建议,在中国高质量创新发展与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向稀缺转化(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实现)中,推进中小微企业使用总体报酬,激励吸纳的农业劳动力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劳动,实现劳动者、企业与二元经济转化共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动因素估测:1990~20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型演示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比率受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退出量、转出量及非农劳动力变化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文章估测了1990~2030年上述各指标的变动及贡献。在未来农业劳动力占比中位降速假设下,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将从2005~2010年的2 023万人下降到2025~2030年的1 142万人,转出量与退出量分别从4 220万人和3 843万人下降到2 704万人和2 949万人,非农就业新增量从6 969万人下降到3 508万人。2005~2010年新进入、退出和转出量对占比下降影响分别为-15.1%、34.7%和38.1%,预计三者对2025~2030年占比变动的影响将分别变为-22.6%、54.3%、49.8%。针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与非农就业岗位创造压力趋于缓和但仍将长期存在的特点,作者认为,中国就业政策应从侧重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速度与结构"并重的方向调整。  相似文献   

15.
改革十多年来,农村中有大量的劳动力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而转移到其它行业。但是,农业劳动中还有更多的劳动力,他们在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忙后则流向其它行业,我们称这部分人是农业劳动力中的流动劳动力。他们对我国国民经济及非农业行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何估计这部分劳动力人数及他们的流向极为重要。本文充分利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停滞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依靠巨额资金,推进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到70年代末,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人均收入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97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4%,工业净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6.9%。1976年我国制造业增值占商品生产增值的比重已高达51.6%,进入了“半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由农业转向制造业及相关部门,社会就业结构会发  相似文献   

17.
<正>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我国经济在治理整顿和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持续发展的关健时期,同时也是劳动就业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的时期。随着第二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相继进入就业年龄,我国开始进入新的就业高峰。这一时期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物质资源相对短缺,资金不足,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根据国家对劳动力供求状况的预测和分析,从现在到90年代中期的城镇劳动力资源供给量将达到5,300万人,其中新成长的劳动力2,200万人,约占总供给量的42%,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中国移民对俄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绩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现阶段俄远东地区人口形势持续恶化,外国劳动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效应日益显现,其中中国移民对远东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移民加入远东经济建设对一些发展不力的产业部门如农业、木材采伐与加工业、市场零售业、公共饮食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俄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吸纳中国移民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加拿 大基本上是一个由不同种族的移民所组成的国家。除少数土著人外,这个国家绝大多数人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组成了加拿大多民族的大家庭。 加拿大地博人稀,为了开拓广阔的领土和资源以及发展经济,需要大批劳动力以弥补人口自然增长的不足。移民在加拿大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成为劳动力的重要来源,还通过增加需求扩大加拿大商品和劳务市场,并为加拿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同时,移民也带来一些令人关切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促进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加拿大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20.
<正> 南朝鲜农业劳动力转移,既具有一些与台湾相似的特点,又具有许多与台湾不同的特征。笔者曾撰文对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过探讨。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与台湾的对比,对南朝鲜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进行分析。1.同台湾一样,南朝鲜也是战后世界上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1950~1980年期间,农业劳动力份额由74.1%下降到34%,年均递减2.56%。随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迅速转移,南朝鲜的就业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