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一部海洋宪章,规定了各国在不同海域拥有不同程度的航行自由。中美两国基于不同利益对《公约》中规定的航行自由作出了不同的司法解释:美国为了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活动自由,基于"全球公域"扩大了航行自由的权利边界,这种单边的行为侵犯了沿岸国的合法权益;中国等国家通过扩大安全管辖权和限制军事活动缩小了航行自由的权利边界。中美在航行自由方面的分歧主要集中于中国大陆周边海域,随着两国在亚洲结构性矛盾的凸显,美国通过质疑中国岛礁的法律地位加深对南海争端的介入。面对这一情况,首先,中国应敦促美国加入《公约》,为中美在同一语境下协调打下基础;其次,坚持中国在大陆周边海域对军舰航行和军事活动的限制性规定,在权力互动中建构共同利益的认知,化解两国分歧;最后,在维护南海岛礁主权安全的基础上,尊重美国军舰全球机动的需求,引导美国接受亚洲地区海权结构变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中美两国农业贸易对双方都很重要。本文集中于中国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潜力,研究中美两国农业贸易的发展和分析中美双边贸易协定以及中国WTO成员国对中美两国农业贸易的影响。同时本文作者分析了中国农产品现在和潜在的竞争力并对提高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在处理和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方面的不同,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并论述了在我国会计准则下如何通过会计调整计算自由现金流量。结合公司的基本面,以财务报表的调整为基础,从基本的财务资料出发,在考虑企业经营环境和行业动态的影响下,通过对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分析和计算,提出了以自由现金流量为基础来评价公司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投票研究对于深入研究中美双边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考察冷战结束后中美两国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情况,对三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冷战结束后中美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主要遵循了两国在既定议题的政策原则,没有受到两国综合国力变化、世界银行的贷款援助和中美关系波动的影响,这是因为冷战结束以后中美两国没有把联合国大会作为大国博弈的场所。  相似文献   

5.
2017年以来,中美两国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经贸摩擦,对两国宏观经济和社会福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中国经济学人》(China Economist)杂志从中美经贸关系现状、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中美两国经济发展差距、美国总统大选等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学人对中美经贸关系及经济发展差距的认知和判断。调查发现,经济学人认为虽然中美经贸摩擦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但中美两国的经济互补性仍很强,贸易增长空间较大,未来发展方向一定是合作与竞争并有。经济学人预判,今后20年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速分别为4.8%和2.1%,中国将于2034年追平美国经济总量,将于2043年追平美国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将于2072年追平美国人均GDP,实现赶超。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美两国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两国的贸易冲突也不断加深。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比较中美两国进出口贸易数据,以光伏产业、风电产业等为例,能够分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中美两国的对外政策以及贸易关系的影响。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摩擦冲突不断,但同时也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究其原因,既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又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美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上,应该加强战略互信,重视跨国能源公司的作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7.
中美汇率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的确定成为中美两国争论的焦点。中美两国的官方、学界都在为本国执行的汇率政策提供合理依据,但他们大都从单一经济学角度来看待汇率问题,忽略了汇率背后错综复杂的其它因素。本文从美元霸权利益、利益集团以及中美间战略性矛盾这一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力图阐释中美两国汇率摩擦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美各自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发展、中美经济总量对比的新变化和双边经贸互动的新趋势,中美经贸关系出现了新的常态。首先,中美经济总量和双边经贸关系趋向均衡。其次,中美两国在国际和地区经贸规则制定上存在着制度竞争。再次,中美两国经贸互动中的利益置换思维愈发明显。最后,中美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双核作用。这些新常态带来新机遇,也诱发新挑战。中美两国要认真研究新常态,充分考虑新常态的特征,并立足于此更好地谋划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人权问题是很长时间以来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中美人权之争之所以长时间存在并且在某些特定时期左右中美关系的发展,其根源主要在于: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权观;中美两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两个国家所强调的不同侧重点;中美文化传统的不同以及文化传统对人权观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中美不同的历史经历的深刻烙印。这些因素使得中美人权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可避免的。此外,中美人权之争还具有三方面的特性,即长期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从中美人权之争的历史来看,两国的政策和做法完全不同。从目前来看,解决中美人权之争的关键在于美国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美两国于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中,就有关主权财富基金及其投资问题作出了承诺。承诺是在中美两国对于主权财富基金及其投资问题存在疑虑的背景下,为解答疑虑,促进贸易和投资,从中美各自和共同利益出发而作出的。承诺的内涵是中方同意遵守圣地亚哥原则等普遍接受的原则和做法,美方承诺遵守开放和非歧视原则。这种承诺对中美两国并没有“硬性”的法律约束力,但具有重要的法律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我国电视新闻正式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7 年的时间。在这57 年的时间中,中国的电视 新闻事业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彩色画面;从只能节目录播到全程直播;从只有几个单独的电视台到现 在的电视新闻传输的全覆盖。尤其是90 年代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兴的数字技术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人们对于新闻节目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却良莠不齐,所以如何吸收借鉴各行各业的优秀精华, 不断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则是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而文艺学美学方法论中的诸多内容,都对电 视新闻节目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相对于报刊、广播中所传播的新闻,电视新闻是最有真实感的。提高电视新闻真实感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本文试图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依托相关基础理论,来初步探讨视觉空间的运用、把握对提高电视新闻真实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电视大国,电视人口覆盖率近90%,但电视新闻的受众率却不高,表明电视新闻改革刻不容缓.电视新闻改革应该在观念、报道手法、报道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百姓,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叙事化发展趋向与电视新闻固有的新闻属性及电视传播特性产生潜在冲突,从而使电视新闻面临叙事困境.文章试从3个层面入手分析:,一是符号层面,探讨叙述声音与场景呈现的冲突;二是文本层面,解析现代神话与原型话语的冲突;三是机制层面,论述社会职责与消费逻辑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从《本周》看电视新闻传播的平民化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新闻业在生存环境和价值取向上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激烈的电视传媒市场竞争中,"电视新闻"的较量无疑又成了关键.在此种环境下,未来电视新闻会朝着怎样一种传播理念前进,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又应树立怎样的传播意识并切实实行之,都是值得的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报道加评论的形式播报新闻,是当下电视新闻播报呈现出的新态势,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电视新闻的评论化生存。电视新闻的评论化生存以媒介生态变局为背景,目前已经呈现出以凤凰卫视、央视新闻频道和城市电视台三方为代表的电视新闻传播格局,它既是电视对媒介生态变局的应对,也是新闻立台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跨越时空面对面地在场交流欲望的推动之下创造了媒介,并使之成为人类在不断拓展的空间中保持交往行为的公共交流空间。电视新闻作为电视媒介的主要节目形态,担负着建构新型社会舆论空间的重要职责。通过对电视新闻媒介形态发展的梳理,认为电视新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各种技术推动下,不断拓展和构建新型公共交流空间,充分展开公众交流活动的历史。推测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电视新闻将在数字化媒介技术的推动下表现出网络化和虚拟化的发展趋势,展现出互动性和在场性的特征,进而构筑一个具有人类亲身传播的特点,满足社会舆论需求的公共交流空间。  相似文献   

18.
要避免电视新闻的同质化,就必须强调新闻信息构成的多元化,即将节目策略定位融入新闻信息,以动态信息激活持续话题,拓展立体的新闻空间;充分运用丰富的电视新闻表现方式,即播报方式多样化,灵活组合视觉信息符号,展现个性化的现场报道,及时点评新闻事实。二者不可截然分开,须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媒介产品属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媒介产业相应的经营策略,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在物质形态上,广播及无线电视是公共物品,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及网络媒体是准公共物品,报纸及杂志是私人物品,媒介产品承载的内容是公共物品,媒介产品集聚的“注意力资源”是私人物品;加快新闻信息的发布,增强新闻信息内容的独特性是所有媒体经营的策略、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善政与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共识。在公共新闻事业的驱策之下,媒体问政成为“公共善治”的重要代议平台,其中电视问政最具典型性、仪式性、场景性和参与性。南宁电视台《向人民承诺》是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典型代表。电视问政顺应了媒介社会功能的转型:它脱胎于传统客观性新闻,内生于公共新闻,又体现了建设性新闻的诸多特点,从舆论监督功能到民主促进功能再到建设功能,既有所囊括,又有所超越。在注意力分散的智媒时代,以长视频节目形态“在场”的电视问政当前面临着观众离场、平台转场、节目融场的困境与挑战。在未来发展上,电视问政应向网络问政学习并与之融会,在新闻建设性等方面作出调整,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拓展意见表达的空间;在公共生活的对话与协商中,促进公众参与,拓宽民主广度,以充分实现其作为“公共善治”代议平台、政民互动渠道、政府协商途径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