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献给爱与生命———一个德昂族姑娘的婚礼/俞茹婚礼,给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在我参加德昂族姑娘杨玉补的婚礼时,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楚冬瓜村,位于三台山乡东部,距离州府芒市约三十公里,有公路,但没有交通车。我得到玉补要结婚的消息就搭乘去瑞丽的班车,中途...  相似文献   

2.
2003年春节,我回到老家九万大山主峰元宝山东麓奔盎寨省亲,其间,有幸参加了房族老弟阿生的婚礼,旧闻新事交织,令我颇多激动,感慨万千———老家的婚礼,我久违了多年,其间有时也回去,但那撩人心弦的婚姻礼俗总是与我捉谜藏:要么人家办完了喜事我才到,要么我的返程日与人家的婚礼日还那么遥遥不可及。总之,次次擦肩而过。多次失望之后终于迎来了契机。回到老家后不久,阿生弟来玩,对我说:“大哥,大后天和我去巴耶寨吃喜酒。”我欣然答应。因对老家的婚礼“理词”有些研究,而村里唯一会讲婚礼“理词”的人已经年迈,行走不便,所以他们知道我要回…  相似文献   

3.
<正>张家界白族人在婚礼活动中,沿袭一种“告祖”习俗。所谓“告祖”指白族人在结婚前一个晚上,邀集七八个能说会道专门侍候婚礼仪式的礼生(又称儒生)和一班围鼓唢呐手,在堂屋里举行一场祭祖先  相似文献   

4.
神医何天祺     
一蓉城4月,煦阳轻洒,柳絮蒙蒙。在一间不大的诊室里,一位中年医生面窗而立,专注地看着一张婚礼请柬。旋即,欣慰的笑容跃然眉峰。这位中年医生,是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何氏骨科医院(后改为“骨伤骨病专科医院”)院长何天祺。手中拿的,是他精心治愈的病人——因车祸致残,如今要做新郎的王英送来的婚礼请柬。请柬上写着一行端正的字体: “恭请给予我再生之恩的何院长参加我们的婚礼。”落款:“您治愈的瘫痪病人王英敬上。”  相似文献   

5.
《下女夫词》是唐时敦煌地区民众在举行婚礼时所唱的歌词。敦煌遗书有《下女夫词》八件,记载了当时婚仪的“下女夫”之俗。女夫即“女之夫”,通称女婿。但是对“下”的含义,学术界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广西之大,壮族之多,婚礼和婚礼歌千姿百态,今就笔者家乡宾阳县古辣乡一带的婚礼和婚礼歌80年代的情况,作一些调查研究。 男女青年有媒人介绍相识的。约定地点晤面相谈。双方询问年龄、文化、父母兄弟和家庭生活等情况。如男方中意,交几块钱给女方,称“定情钱”。第二次见面,女方可邀约赶圩,或到男方家了解生活条件。女方考虑清楚后,即约定何时去乡政府结婚登记(民间习俗将结婚登记看作订婚)。现在有些父母要算过八字,合则许婚,不合则罢;有些父母不再算八字,只要双方中意便可。  相似文献   

7.
<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够参加"祖国为你办婚礼"公益活动发布会。在这里,我提几点希望。一是从文化角度讲,我希望"祖国为你办婚礼"活动能够成为一场文化宴。婚礼本身就是文化的交集。办婚礼的人总是以喜悦的心情将最优秀的传统与最流行的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所以说,婚礼文化是最包容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印尼南苏门答腊的巨港地区,民间婚礼有许多带象征意义的有趣仪式。“婚约”仪式,在男方家中举行,新娘并不参加。新郎将一把家传的宝剑赠送给女家作为信物。“散沫花游街”,即“游新郎”。婚礼的头一天晚上,新郎和新娘各在自己家中将手掌和指甲都用散沫花的叶汁染成红色。然后新郎在“火伞”的“保护”下,由众亲友簇拥着游行到新娘家中,游行路上灯火辉煌,煞是壮观。这天晚上,新娘却躲在闺房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阐述了土族婚礼传承的相关问题,主要对土族婚礼的传承内容、方式和传承人进行了阐释,并就其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和变迁,以及保护土族婚礼文化传承的核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试图为土族婚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学理性的思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参加"祖国为你办婚礼"活动发布会。刚才玉东社长对这项活动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之前他也几次与我谈到过这个话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正好给当前的婚礼习俗做一个正面的榜样。婚礼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在我们中华五千历史长河中,婚礼习俗会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特色。比如周朝是婚礼制度的奠基者,确  相似文献   

11.
桂东南一带的壮家人,奇风异俗不可胜数。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风俗慢慢被淡化或改变,但婚礼习俗“题句”却一直沿袭至今。  相似文献   

12.
鄂温克族的民间文艺,宛如开放在高山密林的铃兰花①,瑰丽芬芳,别具特色。唱歌狩猎丰收了。在万点银星缀满天幕的夜晚,鄂温克人围着篝火,席地而坐,边宴边唱。粗犷的歌声震荡着寂静的山林,表达了鄂温克人狩猎丰收后的欢快心情。特别是举行婚礼之日,在“格勒呼坝”②的映照下,鄂温克人通霄达旦地歌唱。一首古老的婚礼歌,唱出了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期望:“祝愿新婚的人永远幸福!请你们牢记:劳动  相似文献   

13.
从唐代笔记杂纂看唐人婚礼,既承袭古代"六礼",又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有些新的变革。传统婚礼的形成、发展与流变,其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因而,婚礼中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宗法意义。因此,本文以笔记杂纂为切入点,探讨以婚礼礼俗为代表的隋唐民俗生活,并基于此来讨论文学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若熙 《民族学刊》2022,13(7):101-108, 149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地区刊刻出版的白话小说集,共四十个故事。作者为四川中江人,全书用四川方言俗语写成。其描写对象多为中下层市民或农民,实录的写作手法使小说中出现较多关于蜀地礼仪民俗的描写,其中涉及最多的当属婚礼与丧礼。清末蜀地婚礼与传统士昏礼中的“六礼”既有一脉相承的一面,又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如礼节简略、不亲迎、无聘金等。而丧礼除遵循《仪礼.士丧礼》的部分礼仪外,又有着蜀地丧礼独特的习俗,如普遍作道场、富户散普孝及奢靡风气、帮助穷户殡葬的“孝义会”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蜀地民俗礼仪有着与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一脉相承的一面。另一 方面,受地域、经济、气候、风俗等影响, 清末蜀地民俗礼仪又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使蜀地民俗礼仪文化呈现出传统与保守、多元统一、内涵丰富且富有个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苗族婚礼中,伴郎的选择有着特殊的条件和社会基础,伴郎在苗族婚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基督教文化的加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外来民族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苗族婚礼中的伴郎文化发生了显著变迁。也正是在文化的传统传承及其现代演变中,芭蕉箐苗族形成了自身富有特色的伴郎文化。  相似文献   

16.
苗族伴郎文化解读——以云南省富民县芭蕉箐村婚礼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婚礼中,伴郎的选择有着特殊的条件和社会基础,伴郎在苗族婚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基督教文化的加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外来民族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苗族婚礼中的伴郎文化发生了显著变迁。也正是在文化的传统传承及其现代演变中,芭蕉箐苗族形成了自身富有特色的伴郎文化。  相似文献   

17.
从唐代笔记杂纂看唐人婚礼,既承袭古代"六礼",又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有些新的变革.传统婚礼的形成、发展与流变,其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因而,婚礼中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宗法意义.因此,本文以笔记杂纂为切入点,探讨以婚礼礼俗为代表的隋唐民俗生活,并基于此来讨论文学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保持苗族文化的完整性,展现苗族辉煌灿烂的丰富文化,苗族特有的婚礼仪式,特有的婚姻制度,给人一种特殊的神秘感。在T村的考察,我们看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衣着本身不彰显华丽,但是以我们外族人看来显得如此之美丽、艳丽,其苗族婚礼的热闹是其他民族所不能比拟的。本文就相识方式、初年订婚、婚前准备、嫁娶仪式及婚姻习俗五方面来探讨苗族婚俗,试图探究古时婚俗与现如今婚俗的不同之处,并达到宣传苗族神秘而庄重的婚礼礼俗。  相似文献   

19.
白族婚俗掐新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是心疼骂是爱”,这话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婚俗掐新娘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掐,乃表示亲善祝福之举,被掐者无不心存感激。 白族婚礼通常要热热闹闹举办三天。第一天叫“踩棚”日,街坊四邻、亲戚朋友要在新郎家演唱“吹吹腔”或“大本曲”,由三弦和唢呐伴奏,气氛热闹红火;第二天为“正喜日”,人们将两位新人迎进新房,一边朝头戴花冠的新娘抛散米花,一边争相亲亲热热地掐她一把,以示祝福,倘若哪位新娘在婚礼上被掐的次数少甚至没人掐,则意味着她人缘欠佳。因此每位白族新娘都是被人越掐越高兴,越  相似文献   

20.
裕固族婚俗     
生活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人大都在夏、秋两季操办婚事。婚礼当天的黎明时分,新娘在专门举行戴头仪式的毡房中由伴娘陪同,在舅舅唱起的《戴头面歌》歌声中,在两位少妇的帮助下,改变发式,戴上喇叭形毡帽,佩戴上胸饰和背饰,还有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珍品编制成的“头面”。过去,裕固族新娘的“头面”很重,有时竟达七八斤,现已不多戴了,但姑娘出嫁时,还是要在婚礼的前一天举行戴“头面”仪式的。 姑娘一戴上“头面”,就意味着结束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即将告别父母,成为人妇了。然后,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