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见微知祸     
唐宝民 《社区》2012,(26):41-41
据清人所编《啸亭杂录》记载,年羹尧镇守西安的时候,广泛搜罗天下有才学的人,用优厚的待遇把他们养在自己的幕府里,一时间,有才学的人纷纷前往。有个叫蒋衡的孝廉,也慕名前去,年羹尧很欣赏他的才能,将其留在幕府中,待之以礼。  相似文献   

2.
状元红     
<正>南宋绍兴年间,乐清梅溪地方有一位读书人叫王十朋。这后生人聪明好学,满腹才学,受人器重。他家里很穷,生活主要依靠他在永嘉上河乡开酒店的舅舅供养。舅舅有个姓贾的  相似文献   

3.
才学化是六朝赋创作中的一种普遍追求,南朝赋有着较为典型的才学化倾向。"人的觉醒"与"赋兼才学"是南朝赋形成才学化倾向的根本原因。六朝时期新兴的社会思潮"人的觉醒"与传统的赋学观念"赋兼才学"叠加在一起,使六朝赋的才学化特征比汉赋突出;"人的觉醒"促使六朝士人努力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才情,促使赋家在赋的创作中运用种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出超人(包括前人)一等的才学,故南朝赋的才学化倾向比魏晋赋典型。  相似文献   

4.
米芾画月亮     
佚名 《今日南国》2014,(5):20-20
古代有个名叫米芾的画家,他的画栩栩如生,非常逼真,在方圆几百里内颇有名气。但米芾脾气十分古怪,人们都叫他“米颠”。说他颠,其实他不颠。他很有骨气,不喜欢巴结人,尤其是对有权势的,大到当朝天子,小到州官县令,他连句恭维话都没有。所以他虽有一肚子的才学,也没有步入仕途。  相似文献   

5.
东山再起     
原意是指隐居后再出来任职,现在人们则用来比喻失败以后重新恢复力量再干。东晋时期,有一个名叫谢安的人。他风度潇洒,学识广博。小的时候,他就聪明过人,不仅才学很高,而且擅(shàn)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谢安生性喜欢安静、淡泊。不喜欢做官,不追求名利,虽然他任了不小的官,不  相似文献   

6.
试论宋祁     
我们这里所要论述的这个人,生活在公元十一世纪,距离今天已经快有一千年了.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他身边,曾掀起过政治的狂澜,但他却没有沾上一滴水.原本也胸乏大志的他,尽管颇有才华,由于缺少一种大起大落,因而虽说也曾历经清要之职,但最终未能位极人臣,使人觉得有负于他的才学.然而,一千年来,他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在历史的尘烟中湮没,那是因为他毕竟还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虽然,他象当时的许多文人学士一样,写下了大量枯燥乏味的应制文字,但也写下过佳作绝响,至今还为人们叹为观止.上千年来延绵不断地累积而成的煌煌巨著——《二十四史》,其中有一部分,还是出自他的手笔.仅凭这些,就足以让人挂齿了.如此说来,笔者向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于《儒林外史》的研究成果有很多,而对匡超人形象的解读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许多评论者甚至一些权威的学者认为匡超人一步步从一个敦厚、淳朴、孝顺的青年逐步堕落为贪图富贵、背信弃义的势利小人,他的堕落恰好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以及人性沉沦的现实。本文主要是在这些已有观点的基础上以一种辩证的态度重新分析匡超人形象,分别从他的才学、德行、处事智慧这三个方面,提出对这个人物的新解,即匡超人并没有蜕变,更没有堕落,他本性未泯,凭着才学和智慧一步步走向富贵发达,以一种"超人"的哲学智慧在社会和官场中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8.
吴质虽出身寒微却想出人头地,才学通博而不甘为文士,足智多谋又飞扬跋扈,他应时而动,虽遭贬谪,但终被封侯。他在与曹丕曹植的交往中,是曹植的文友,是曹丕的心腹与谋士。因此,他在丕植的政治斗争漩涡中具有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9.
正外公身高五呎二三(约1.6米),既无一身肌肉也没有俊美的面貌,但他在无数女人心中绝对是一个最有魅力的男人。他的才学、幽默、真诚、活力让其他男人也无法不喜爱他。我爱他是因为他留给我的家训,并遵守至今。——政治是政客玩的游戏,是一条不归路,玩不起。——不要因为有特权而滥用。反而要避免。早年可以有人到飞机舱门口接机,一路快速过关。一并不准用。—嘴要谨慎,不需要把重要人物的名字挂在嘴上来显示自己的地位。要尊重别人的隐私。  相似文献   

10.
苏、黄、陈三家是宋"以才学为诗"的代表人物.而在此前,则有王安石为他们树立了榜样,尊定了基础.荆公诗之用典,不外袭意与袭辞二端.其手法,或直用,或化用;或显用,或隐用;或概用,或摘用;或正用,或反用.如玉盘走珠,灵活多变,而皆为我所用,见出其本领之大矣.王安石可以称为宋人"以才学为诗"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一碗面条     
此语出自《三国志&#183;魏志&#183;卢毓传》。三国时代,魏国的大臣卢毓,自幼父母双亡,两位兄长又先后去世,他成了孤儿。但他刻苦学习,终于成了很有才学的人,而且做了朝廷大臣。他为官清正、廉洁,因而连连提升,后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负责官吏的任免。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是当时闻名乡里的“小神童”。19岁的时候就考得全县第一名,中了秀才,可谓是人见人夸、才气飞扬。蒲松龄的家乡有个姓石的老乡绅,非常不服蒲松龄的才学,暗自发誓要和他比出个高低。这天在大街上,石乡绅和蒲松龄相遇了。他叫住蒲松龄,盛气凌人地问:“听说你年纪轻轻就学富五车,你敢不敢和我比试比试?”  相似文献   

13.
束晳文学论     
束晳(公元二六一?——三○○年?)①,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附近)人。他是一位“才学博通”的学者,在历史学、校雠学、博物学诸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相比之下,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倒是其次。可是由于束晳所著的《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晋书纪志》等“遇乱亡失”,而《饼赋》、《劝农赋》、《补亡诗》等诗文“得行于世”(《晋书·本传》),于是为束晳次要方面的东西反而成了主要的方面了。从后人辑的《束  相似文献   

14.
沈洪 《北京纪事》2013,(9):62-64
王小波曾经在《我的师承》里说道,1949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国,作者的名誉和才学往往是倒挂的。于是乎,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就躲进了翻译家的队伍,而不轻易地从事自己的创作。何兆武何人?他翻译过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近年来,常被人提起的是他的一本忆旧口述《上学记》。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诗歌注释的特色之一是"以才学为注",突出体现了宋代注家"才学"的特质,"才学"除了博学多识,还要对诗歌有敏锐的感受力,对创作规律有内行的把握,有无诗才也是使注释能否尽量接近诗人原意、妥帖精到地阐释诗意的重要因素。以《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苏诗百家注)为例可见,"以才学为注"的阐释除了继承前代比兴说诗、注释典故的方式外,还注重对典故用法的详尽分类与分析,更注重对诗人创作原意的挖掘、对诗歌深意的探寻以及对诗句妙处的感受与捕捉。从阐释学原理来看,"以才学为注"的阐释倾向能尽力保证注家与诗人的"潜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陆机在其父丧后,与众兄弟分领父兵.从治所乐乡接受使命出发,向西到信陵担任品级较低的牙门将一职.陆机之所以能够"播名上京",完全是因为他勤学十年积累的才学和表现出来的文学天赋.当时的朝廷重臣张华虽然与陆机并未蒙面,但已经为其文才折服而为之延誉.陆机于太熙末年接受杨骏征召担任太府祭酒一职而人洛,此时始访张华.  相似文献   

17.
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于谦(公元一三九八年——一四五七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杭州)人。自幼勤学多思,景慕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行事大节,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十五岁时考取了秀才,永乐十九年(公元一四二一年)考中进士,当时他才二十四岁。于谦的一生,经历了明朝从国家兴强,“万国同来”的鼎盛时期到国弱民贫、强敌压境的衰落时期。前者给予了他锐意进取、展其才学的机会;后者激励了他忧民图报国的一片丹心。  相似文献   

18.
大家知道,作为一个领导者或教育者,在向群众或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将言教同身教结合起来,并且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古人所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己之才学为人所尊,乃可诲人以进修之要;己之性行为人所重,乃可诲人以操履之祥”(南宋·袁采《袁氏世范》卷二)。但是,有时候,即使受人信任的领导者或教育者,他讲的内容又是正确而易于被其对象所接受,结果却不妙,并非被人听信,甚至遭到反感。考究起来,往往由于没有注意到环境气氛所致。我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藩菽讲得  相似文献   

19.
鬼爷     
玩画的人私下称张友宪“鬼爷”,挺贴切的。你看他早些年画《聊斋》,随意写出的狐女能吓得胆小者一身冷汗,那阴森森的妖眼媚目几乎能把人的灵魂勾出壳来。在我的视线里,还没有发现当今画坛有谁能把妖狐画得如此鲜活。我想,张友宪腕下的功夫大概就是鬼工了,因为那不是一般聪明人所能拥有的气力。我把才学者分为三类:人才,鬼才,天才。人才辈出,正如十步之内有芳草,那是推  相似文献   

20.
陈廷敬原名陈敬,一字子端,一字说岩。有一段传闻叙说了他改名的原委。清顺治十五年考进士,在进行廷试时,顺治皇帝走下金銮殿进入试场,看到一个青年人带着酒来应试,感到惊奇,就暗暗记下了他的名字。待发榜的时候,皇上问主考官有没有陈敬,说要见他。主考官领来了陈敬,皇上一看,不是他要见的那个陈敬。查阅中选试卷,才发现有两个陈敬:一是顺天府通州人,一是山西泽州人。皇上要见的,是泽州陈敬。皇上十分赏识泽州陈敬的才学,特意在“敬”字前加上一个“廷”字,一则表示区别,二则表示廷试时的期遇。从此,他便叫陈廷敬了。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