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南宋以来四川的安丙遗迹,诸如广安的褒先寺、昭勋寺、白塔、文笔塔、安岳的“茗山纪功之碑”、略阳之安公生祠碑、褒城的安丙题名等,一一加以考述,以证明其来龙去脉和现存状况  相似文献   

2.
《华阳国志》是研究西南地区早期历史的珍贵资料,书中关于祠庙的记载对认识巴蜀等地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华阳国志》中祠庙的祭祀对象具有多元性,大致包括帝王、神仙、清官循吏、当地名士和自然生灵。全书罗列了先秦至三国时期32座祠庙在巴、蜀、汉中、南中等地的分布情况,其中蜀地最多。通过对《华阳国志》所载西南地区祠庙的梳理,可以看出,秦汉魏晋时期的巴蜀文化在整合自身并主动融入大一统潮流之中的同时,依旧保留着自身的底蕴和魅力。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巴蜀文学经历的一个重要的繁荣期,但由于史籍的缺乏和疏漏,许多在当时比较著名的巴蜀文人名字至今依旧淹灭在旧典之中,不为今人所知。唐代文人仲子陵就是其中一位。仲子陵是中唐大历、贞元间人,是当时巴蜀少有的儒学家兼文学家,在学术及文学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对赋的创作,在中唐的赋家中其创作数量可观,对中晚唐律赋创作亦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赋作语言平易,启晚唐律赋散化倾向的先声,而且律赋创作题材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但由于典籍记载的缺佚,本文仅简单对其生平行年进行考述,以期对于全面了解中唐巴蜀文学状况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5.
丰都“鬼神”文化的根基在平都山,祠庙为主要载体,而城市祠庙的发展演变又不断丰富着平都山庙宇体系.明清以来,城市祠庙经历了明初、清初、清末(同治年间)、民国四次发展高潮,并逐步向城东、城西、山下聚集,向城东聚集祠庙逐步纳入到平都山祠庙体系,从而形成了官方祭祀的两大区域:即以文教类(儒教)祠庙为主的城西与以自然神祗为主的城东(平都山脚).这些特点是由战争、灾祸、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祭祀便利性等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张飞原本是蜀汉集团中一位睿智神勇的大将,唐宋以来逐渐被神化成赐福免灾的一方神灵.被儒化成允文允武的一代儒将,这一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问传说、民间祭祀、民间信仰、民间崇尚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节日,是属于时间中的某一个段落。祠宇,是空间中的某一个处所。而二者的意义,都是非实用的。人可以由中国的“祠庙”与“节日”之活动中,使自己的心灵“通向任何时空”,达到永恒。西方祠庙迄今仍大皆为宗教性的。而中国之祠庙,则由宗教性渐次通于全面的人文世界及人格世界、人伦世界。祠庙有助于精神之提高、志气之兴发、智慧之原之开辟。中国之祠庙与节日,不但有社会教育之意义,其实也含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然教育以及自己对自己之教育的诸多意义。  相似文献   

8.
巴蜀哲学是巴蜀文化的精华 ,从巴蜀第一位有著述的哲学家严君平开始迄清末的廖平 ,巴蜀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两汉至魏晋的经学阶段 ,隋唐三教并盛的阶段 ,宋元明的理学阶段 ,明末清初迄清末批判理学及其君主专制与经学终结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阆中古城有关张飞的传说流传甚多,皆源于张飞镇守阆中的历史。这些传说将张飞神话为阆中古城的保护神,千年传诵,影响深远,成为阆中古城重要的文化资源,时下理应成为阆中古城旅游开发的"主牌"。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一个按照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和审美观塑造的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全新形象.罗贯中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努力:赋予张飞一个接近市民的出身;充分突出张飞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道德品格;大力凸显张飞"鲁莽"的性格特色;一再渲染张飞真诚坦率,心直口快的个性;不时表现张飞的粗中有细;让张飞的语言带上较强的市井色彩.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为后人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载上书范仲淹的时间当以《宋史》所载"年二十一"为准;张载并非范之门人也无师承关系,范对张载思想的转变的确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张载之学是在与二程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立的思想体系,"京师论《易》"对其易学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张载与邵雍观点的不同,体现了宋代易学气学派和数学派的对立;张载卒时以吕说为妥,主要卒因是病逝,虽然政治失意对其心理和身体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三丰出生地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元明之际的道教大师张三丰是一位著名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出生地、历来就有多种说法。作者赞同《明史》所说“辽东懿州人。”大量文献和考古文物证明,这是正确的。辽、金、元懿州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而不是在彰武西南。道教羽士那种孤云野鹤、栖无定所到处为家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张三丰出生地有多种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通过反思乾嘉考据学风,对“六经皆史”观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以挽救日趋尖锐的汉宋之争和门户之见,力图将学术发展导向客观理性的经史合一、史学经世的道路,纠正当时经学研究沉溺于训诂考证,脱离社会的弊端,为经学和史学研究理论开创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南宋巴蜀散文作家林立 ,著述颇丰 ,体裁上以奏疏政论为主体 ,内容上以忧国忧民、救亡图存为旨归 ,文风通俗质朴 ,犀利简明 ,沉郁悲愤。字里行间 ,忧心如焚 ,忠心可鉴 ,全面展现了四川乃至全国军民抗击强虏的英雄史、腐败朝廷苟且偷安的衰亡史 ,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及广大军民的民族魂、爱国心和亡国痛  相似文献   

15.
南宋巴蜀散文作家林立 ,著述颇丰 ,体裁上以奏疏政论为主体 ,内容上以忧国忧民、救亡图存为旨归 ,文风通俗质朴 ,犀利简明 ,沉郁悲愤。字里行间 ,忧心如焚 ,忠心可鉴 ,全面展现了四川乃至全国军民抗击强虏的英雄史、腐败朝廷苟且偷安的衰亡史 ,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及广大军民的民族魂、爱国心和亡国痛。  相似文献   

16.
张羽《怀友诗》23首,写于至正二十七年被困苏州之时,所记元明之际23个诗人,除很少几人外,多数湮没在元明之际的战乱之中。元诗在江南的终结和明诗在江南的开始,离开了这些湮没的诗人,其链接就不完整。他们遭际是元明诗过渡时期江南诗人命运的缩影,其生死存亡,亦可备一代之诗史。  相似文献   

17.
光绪三年,穆宗神主将升拊太庙,但太庙九室已满,无地可容.巨典攸关,群臣筹议.经过几回合的激烈争论,最终决定在原太庙基础上增修龛座,神主升袝.此次筹议的结果并不符合传统礼制,其特点有二:废除亲尽祧庙制度,礼制服从于现实.  相似文献   

18.
考察张贤亮的作品,不难发现张贤亮有一个难解的情结,那就是对女性的关注和赞美,这已经成为了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文学现象。张贤亮把大部分篇幅献给了女性,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张贤亮之所以如此,是跟他的遭际命运息息相关的,同时他对女性的描述受到了传统文本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