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光沪 《人文杂志》2007,(1):106-111
本文首先针对流行的关于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关系的三个误解,从基督宗教与古代文明的关系、与中古文明的关系和文艺复兴的倾向三个方面作出了澄清;随后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基础,来自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的精神一致;最后聚焦于人的意志自由、人格尊严以及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的辨证张力等微妙的深度问题,论证了文艺复兴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的正面关系。  相似文献   

2.
康孝云 《甘肃社会科学》2013,(1):130-133,171
在《神曲》中,但丁主要站在基督宗教的思想立场表达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与他深受托马斯.阿奎那伦理学的影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他身上体现出的人文主义先驱的特点非但不与基督宗教完全对立,甚至还以后者为思想基础。由此可以推断,阿奎那的伦理学说也是人文主义可能的思想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界一般以"理性主义"来概括启蒙思想,并据此得出启蒙运动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相对立的结论。本文先分析启蒙思想在英国的代表洛克的"经验主义"、在法国的代表卢梭的"情感主义"、在德国的代表康德对理性的批判,揭示这三大思想家对基督宗教的正面态度;再分析伏尔泰等抨击教会的法国思想家对人文精神和基督信仰的态度;最后对比了启蒙思想的实践者即美国国父们与法国革命领导人对基督宗教的态度之不同,及其对两国革命与后果的影响之不同。文章反驳了上述流行结论,指出基督宗教不但为人文主义提供了神圣的核准,而且提供了必须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杨高男 《船山学刊》2007,63(1):80-83
原始儒家站在轴心时代历史的需要上反观理想政治的历史形态,以德和礼剖析现实,解读伦理和政治,在为直接解决现实社会混乱格局而做出的政治考虑和为超越世俗社会的不完满而做出的政治应当状态的构想中凸显出道德人文主义和政治礼治主义两大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5.
基督精神与人文主义:一个明显的研究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精神和人文主义一直是西方文学作品中如影随形的两个优秀传统。这两个传统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并存是我国外国文学界长期达成的共识,但二者孰优孰重则颇有差讹。基督教在欧洲历史上不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且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文化现象。源于古希腊文明与古希伯莱文明的基督教文化对于西方文明的影响较之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要更为巨大、深远和持久。西方文化实际上就是基督教文化,西方文明即基督教文明。《圣经》则是基督教文化的结晶和精神支柱。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它的出现既是文艺复兴各学派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又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潮的集中反映。然而,欧洲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是不彻底的,人文主义的观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和教权,但并不反对神学和神权。《神曲》是基督精神与人文主义相互碰撞的制成品,但它根本不是一部反宗教的作品,而是一部颂扬基督精神的作品。故欧洲文艺复兴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明显的误区。长期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工作大多处于滞后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研究体系流于形而上学,同时较少根据原著和第一手中、外文资料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故对文学史上某些复杂的文化现象难以作出客观  相似文献   

6.
儒学的性善论和基督教性恶论在理论理性上相互冲突,但在实践理性上所要达到的至善目的又相互融合。儒学善的教化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基督教善的教化是活出基督的样式,两者都认为善是通往天人合一的桥梁,最终都是止于至善,明明德于天下,达到自然与我为一体,天道人道合一的境界,实现天下犬同、世界和谐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7.
<正>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趋善求治为显著特征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其基本精神,从总体而言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以“人文主义”四个字来概括中国文化的本质特点,已成为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共识。 海外有的学者还将人文主义分成内在的与外在的两种,并且认为“在西方大部分的人文主义都是外在的,然而在中国哲学中的人文主义却是内在的。”(成中英:《中国哲学的特性》,见刘小枫编《中国文化的特质》,三联书店1990年出版。)简而言之,其中国人文主义的内在性就是“认定人与终极的实在和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分歧  相似文献   

8.
儒道两家本属同源,历史上不断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中国文化中伦理秩序与自然秩序不相隔阂,道德智慧与自然智慧并举。儒家的人文主义中有自然主义,道家的自然主义中有人文主义;儒家的道德智慧中有自然智慧,道家的自然智慧中有道德智慧。两者相济相参,并行不悖。儒道之间有批评有争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正因此而能"合而不同",互为体用,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潮。兼顾儒家儒教与道家道教之"两行",才合乎中国之"道"之流行的妙谛。儒道双行,包含人文与自然、超越与内在、无限与有限的两行兼顾,在人文到自然,自然到人文等的回环之中,找到人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9.
韦伯的跨文化研究对汉学研究有重要启迪,但他把儒学当作西方文化意义上的宗教来认识,无视从功能比附意义上而言的世俗信仰与从“终极关切”意义上来说的救赎宗教之间的重要差别,是他误读中国宗教和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诱因。同样的问题还表现在他对“天人合一”以及祖先崇拜的认识上。这些都表明韦伯是以西方文化的概念、范畴和标准来解读中国文化现象。事实上,任何普遍化的价值都是内容丰富的、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的产物,而这种普遍化价值被多民族的实践所肯定并被常规化后就表现为传统,因而,现代性和全球性所体现的普遍化价值也应有传统性和地域性的构成要素,并应建立在多元文明共享的根基之上。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注定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从近代到现代,中国文化的价值零落与知识分子一系列国家改革方案的连续失利,都让我们的思维不断引入到了精神世界的深处,并最终在“以人为本”的层面上找到了历史的动力,这便从根本上疏通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进入中国的通道。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我们接通了丰富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资源,东西文化精神在共同的“人文”追求中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在启示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融通中自我反思。然而,中西人文传统本身的巨大差异,也直接影响到了五四新文化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到了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深刻度与社会作用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基督宗教在此时不但要继续面临中国传统思想的排斥,同时还要迎接近代各种新兴思想的挑战.正是在这种历史与文化因素的交织下,1922年发起了非基督教运动,这是一场基督宗教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互动.基督宗教在这场互动中遭遇了来自科学主义的经验对超验的社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批判以及新儒家道德本位对神本位的批判.面对这些批判,继承了基督教信仰与文化的中国基督徒积极地作出了自己的回应,并强烈认识到将基督宗教融入中国文化体系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是一个反映着曹雪芹本体观的超然的世界。在本体的理解上,曹雪芹是佛家的观点。这个本体世界的木质是空。这又是一个反映着曹雪芹主体观和价值观的具有终极绝对意味的世界。曹雪芹的主体价值论体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在个人出路问题上,他历史地找到道家,办法是逍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以现代新儒家的探讨为基点,通过人文主义在西方的限制与不足的分疏指出打开道德的主体之门为成立人文主义的唯一进路,而中国文化正可以成就这一进路,它可以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摄的系统,领导文化生命前进的最高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文主义与幸福的问题,以说明人文主义应如何关照人的物质性存在。  相似文献   

14.
于洪 《学术探索》2013,(1):128-131
颐和园是一座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的景观艺术代表了中国皇家园林文化对世界的观念,它的建造艺术是这个国家文化风格、文明程度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哲理智慧《周易》的结晶。这主要体现在颐和园造园艺术的三个方面:(1)阴阳互补、阴阳结合的园林选址;(2)以《周易》八卦卦象方位布局的结构;(3)依地形层层升高对世界结构想象的园林设计,从下到上依次为水底龙王世界、水面码头、桥、岛屿世界、岸边世俗社会界、官府朝廷界、艺术界、神仙菩萨界、佛界、佛教世界四大部洲组成的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5.
人文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主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文化定位问题。人文主义或许是解决文化定位基本问题的一个答案。人文主义同时包含了共识和差异思想。只有当文化和人本性获得一定的规范性后,对世界阐释和人类生活中意识产生的人类中心式的综合才成为人文主义式的。从西方近代早期和近代史中将人类人性化的恢弘发展历程中,可以区分出六种不同趋向,分别为:世俗化、普遍化、自然化、理想化、历史化和个人化。在已形成的或经典的近代人文主义中可以看到五个弱点:(a)对人类野蛮的系统性隐瞒;(b)与古典遗产的虚幻关系;(c)仍带有种族中心论的成分;(d)理性概念的局限;(e)与自然的关系很成问题。由之提供五种可选择的必要变化,以便能对未来的文化交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赵建军 《河北学刊》2012,32(2):49-55
钱穆对人文主义有系统的学术观建构,并以其生命实践印证着自己对人文主义的独特理解。在钱穆的人文主义思想构成中,"存"与"续"的意识由传统文化层面的信仰、伦理和知性自觉,辩证地贯穿于日常的生命实践活动之中。这使得钱穆的人文主义显示出迥异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品格:它不是以发掘个人感性、理性的价值驱力及公共性文明机制为其思想原创的基点,而是力求使个体与社会在纳入一种文化的统绪中,实现文明的价值增殖和外延扩张。钱穆的人文主义是超越学术个性的历史主义与超越历史境遇的生命哲学的统一,是博大淳厚的民族精神与个体生命实践的统一。这种人文主义在内涵上具有较鲜明的儒学人文主义特质,但在内在机理上,它超越了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观念,而呈现为面对另外空间视域而求取文化"存续"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宗教的人文主义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世界上各种宗教不同,中国传统宗教独有一种入世的精神,强烈地呈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第一,以人为本,高扬人性。西方的基督教是一种以神为中心的宗教。它把上帝看成是全知全能的、是崇高与神圣的,是美善行为的化身,同时还是无限的。相反,人则是有限的、卑微的,不完善的,生来就是有罪的。人在上帝的救助下,不断赎罪,才能进入天国,接近上帝,但人永远不能成为上帝。与基督教不同,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人是中国宗教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出发点,在中国宗教中,神人之间是贯通与相融的关系,人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  相似文献   

18.
人文主义在西方历史的发展中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伦理型人文主义,此种人文主义注重强调人通过自身修养的方式促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第二种人文主义即自然型人文主义,此种人文主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以此与人类中心主义、科学理性主义划清界限。这两种人文主义类型在中国历史现代转型的复杂历史语境当中,无论是在文化层面还是在文学层面都呈现出十分丰富的历史样态。  相似文献   

19.
【从世俗人文主义到宗教人文主义的历史评价】刘凤姣在《史学月刊》(2003年第8期)发表文章《从世俗人文主义到宗教人文主义》认为,意大利人文主义自13世纪产生以后,经历了一个从世俗性到宗教性的演变过程,如何对这一历史现象做出全面深入、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若简单地把这一发展过程称之为历史的倒退和反动,可能无助于认识和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无益于认识和评价其他类似的文化发展现象。其一,意大利第一阶段的人文主义作为当时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既有巨大的进步性,又带有一定的落后性,这本身体现了一种历史必然性。其二,…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东亚儒学"虽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儒学传统,但它并不是东亚各地所呈现的不同版本的儒学拼凑而成的"马赛克"。"东亚儒学"的视野超越国家的疆界,它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作为空间概念的"东亚儒学",指儒学思想及其价值理念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及其内涵。作为时间概念的"东亚儒学",在东亚各国儒者的思想互动之中应时而变、与时俱进,而不是一个抽离于各国儒学传统之上的一套僵硬不变的意识形态。东亚各地的儒家传统虽各有其地域特色,但中、日、韩的儒学传统却有异中之同,这就是它们都分享儒家的人文主义思想。东亚儒家坚持"人之可完美性"的信念,与犹太基督宗教的"原罪"或"人之堕落性"的信仰,构成鲜明的对比。东亚儒家以"人之可完美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身心一如,(2)自他圆融,(3)天人合一,(4)历史意识,这四者共同构成一个以和谐为特征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