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现代西方神学的人性思考是从对上帝问题的重新审视而展开的。上帝问题的存在决定着现代神学不可能找到人性问题的答案,因而也没有最终回应西方社会的人性危机。基督教神学试图藉信仰之爱获致人性的圆满,表明神学有着“信仰的傲慢”。以神学信仰批评理性传统,只是以“信仰的傲慢”置换“理性的傲慢”。文章认为,如果把基督教神学“信仰的傲慢”与新儒学“良知的傲慢”加以批判性比较,或可领会到中西方人性论思想的对话可能。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匍匐在上帝脚下,感恩于他的伟大创举。然而,偷吃智慧禁果的人类并不总是安分的,他们试图证明自身并非“只是尘灰”,从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不仅使人性得到充分张扬,而且使自然科学得以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迈上大步发展的坦途。神学的发展逐渐消融了上帝神圣的光环。在神创论中,全部自然史及人类历史都只是上帝意志的展开史,自然规律由上帝制定并受上帝意志的支配。随着自然科学的阔步行进,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宗教神学的坚固堡垒中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尽管上帝在牛顿那里还保留着…  相似文献   

3.
刘成群 《兰州学刊》2008,(12):10-12
在19世纪中叶以前的俄国,德国的古典哲学与东正教思想在知识分子的意识里完成了对接。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民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唯物主义更加盛行。但在一部分被称为“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者那里,德国古典唯心哲学占据了他们的头脑,在与马克思主义者决裂中,这种唯心哲学与其民族血液中固有的东正教神学又一次对接融通起来,产生了所谓的“寻神派”。“斯托雷平改革”时期,原本激进的自由知识分子趋于保守,一部分人更加深入地“寻神”,试图在东正教神学中寻找出克服精神危机的良药。  相似文献   

4.
郝长墀 《社会科学》2021,(1):100-115
神学的核心问题是关于上帝的问题。从现象学的视域出发探讨神学的问题,不是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处理神学研究的对象,而是在不断的悬置过程中,使得神学从各种偏见和先见中解放出来,让神学的问题自身来显现自身。现象学神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思考上帝如何在其自身之中显现自身。海德格尔、列维纳斯、马里翁、克尔凯郭尔和奥古斯丁的现象学神学思想,以解放上帝为根本线索,将神学一步步从传统形而上学、存在范畴、道德与伦理视域之中解脱出来,在爱的命令的现象性中,上帝作为现象得到了呈现:上帝作为权威和爱在爱之中达到统一性和真理性,从而使得显现与显现者真正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上帝问题是康德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使得康德伦理学具有神学维度.而且康德的伦理学也需要神学.康德伦理学具有神学指向,且隐含着神学前提;神学是理解康德伦理学的必要语景,也是康德伦理学逻辑必然.理性维度与神学维度共存于康德伦理学,总体上是神学服从道德,神性服务人性.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现实人发展的理想境界,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高的价值目标。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这一理想的实现决不是对原始自然人的“复归”,也不是靠“全知全能”上帝的“启示”和“拯救”,更不是对抽象“人性”的放肆和张扬,而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同时,马克思还认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决不能仅仅靠物质生产领域内的进步来实现。精神生产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重要途径或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人观”的角度对道教与基督教进行了比较 ,即从人的起源、人神关系、人与自然、人性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这一比较不仅揭示了道教与基督教对“人”的不同理解 ,而且从中可看出道教以人为中心 ,人神同质 ,人可通过修炼得道成仙 ;而基督教以神为中心 ,人神不同质 ,人也不能变成上帝 ,人只待上帝拯救的不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回答“人生何以可能”的角度划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类:提倡宗教人生观的神学形而上学和提倡科学人生观的理性形而上学。神学形而上学以上帝的存在为中心神秘地展开。经院哲学家千方百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最为著名。他断言,上帝观念本身隐含着上帝的绝对存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观念,即使说“上帝不存在”的人也不例外。上帝观念的意思是“绝对完善者”。既然上帝绝对完善,那他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因为上帝若仅在心中,我们就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它更完善的存在物。安瑟伦的结论如下:上帝不…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9,(7)
康德的道德宗教建立在对传统宗教分析的批判上,通过对宗教神学的本体论、宇宙论尤其是自然神论的批判,将神性的宗教和人性的道德联结在一起。宗教与道德的统一并不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客观世界中,而是在人们认知理性的逻辑中。通过对人的日常"经验"和人的"先验"的认知逻辑的分析,康德把宗教神学中"上帝"的功能悬置了起来,以"灵魂"为中介统一了此岸世界的道德实践与彼岸世界的幸福。康德既证明了"上帝"存在的必要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上帝"对自然世界的影响,其目的就在于让具有纯粹理性功能的宗教道德指引人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0.
自然神论的神学基础是设计论,设计论的逻辑基础是类比,类比得出的结论只有或然性。文章指出,自然神论的神学主张虽然依赖设计论,但其主旨并不是要解决上帝存在的证明问题,而是要满足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11.
传统认为,神学就是关于神的学问。“神学”(theology)一词由希腊文合成,与今天所谓“神话学”语义相近。古希腊人以通晓诸神的性质及故事的人为theologos。亚里士多德以“神学”一词指他的“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中世纪初期,曾以辩证基督神性的论述为神学。在各种世界宗教和民族宗教中,只有基督教的神学最为发达。基督教神学在论证神的存在及本性的同时,也讨论神与世界、神与人的关系。对于自然界第一因的思考,使一部分哲学家转归于对神的认知。对于神的认识,断乎不是来自人对自身的了解。相反,对人的认识,却来自对神的…  相似文献   

12.
几种人性假设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理论层出不穷,但真正在现实世界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却并不是那些纯粹的人性形上学,而是一些具体学科中关于人性的假设。它们主要是“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和“文化人”这五种人性假设。这五种人性假设在具有特定的合理性和较强的针对性的同时具有理论上的片面性和边缘性以及实践中的误导性与偏差性,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3.
论文学主体性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主体性与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人作为整体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类。人的类本质(essence of sort)不是生物学的规定,而是社会学的规定。有的论者根据人的类别性(nature of sort)中“nature”这个词可译为“自然”便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更多的论者倾向认为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性,尽管笼统讲人的社会性并不等于解决人的本质的全部规定。  相似文献   

14.
西方本体论哲学向基督教神学的过渡,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从泰勒斯的“本原”的提出到巴门尼德的“存在”之语言学的定位;从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在者”的概念到中世纪神学的“上帝”观念。这种本体论哲学之向神学的过渡对于西方的自由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学本 《理论界》2007,(5):199-200
人德管理的人性假设不是基于简单的人性善恶,而是基于人性假设更高的概括——道德人,剖析传统道德人假设的现代内涵:人是有限理性,但具有无限理性(德性)的潜质;指出人是情感的存在。以“道德人”为人性基础的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核心,倡导“柔性”激励,这对于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理念,正确贯彻“人为为人”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中“自由”一词所蕴含的两种思想来源是古希腊、罗马哲学的传统与基督教神学传统。奥古斯丁的“自由”接续了柏拉图以及罗马廊下派的自由观:即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追求至善。与此同时,作为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又对古典哲人的自由观进行了改造:人的理性(自由选择)并不能保证人全然成善,唯有对上帝的信靠才能保障人追求善、认识善、践行善。  相似文献   

17.
斯宾诺莎被逐出教门是在17世纪中期荷兰黄金时代的犹太社区中发生的一个著名的思想事件,犹太人与加尔文新教徒此后不断控告他是危险的无神论者。但斯宾诺莎本人对这一称谓非常敏感,并专门写作《神学政治论》一书予以了严正的驳斥。但这本书不仅没有达到为神学辩护的理论目的,反而使无神论的名声在知识分子中愈演愈烈。关于斯宾诺莎何以未能成功地反驳“无神论化”涉及复杂的解释学问题,前提是要重构斯宾诺莎是如何捍卫他的神学的。他提出真正的宗教是人神相爱的“普遍宗教”,人爱神就必须相信上帝是必然存在的、唯一的、无所不在的、等级最高的,神爱人就必然会拯救人、赦免悔过人的罪。神学就是以普遍宗教的信条为基础的、爱人如己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自己所从事的“真正的哲学”就是对神、人及其幸福的理智论证,因而神学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同目视相比 ,聆听与宗教信仰的联系更密切。按基督教的观点 ,聆听上帝之言是在孤独中单个人聆听 ,而不是在稠人广座中从大喇叭聆听 ,更不是把好事做在明处。信仰同聆听奥秘有关 ,而不是同“看”、“见”有关。科学发现却同“可见”联系在一起。信仰是个人独处时与上帝喁喁私语。上帝之言只能聆听 ,不可目见。聆听是心灵与心灵、人与上帝的沟通。聆听奥秘 ,聆听心声 ,聆听天籁 ,乃是一种最深沉的交往。本文论述的聆听 ,兼具感觉性质的聆听与神秘主义的聆听两种性质 ,这两种意义的聆听都同人的生存体验结合在一起 ,并且 ,宗教信仰的聆听综合了感性与神秘的聆听。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与自然科学革命的带动下,诸多近代哲学家对人的本性、自然世界的运动机制、受造物与上帝的因果关系等规划上多倚重动力关系,传统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被吸纳入动力因之中。我们可以把这样一种新的人性、世界与上帝的规划称为近代动力世界。对于这一近代动力世界产生的根源,除了常见的数学与物理学革命的思路之外,还必须注意到自然科学革命背后的神学与哲学根源,其中与此最为相关的就是上帝的超越性问题。按此思路,这一革命性的发展过程可以简略地分为四个步骤:首先,阿奎那建立起受造物与上帝的形式相似性;其次,司各脱将形式因吸纳入动力因;再次,奥卡姆进一步在自然世界中排除了目的论;最后,笛卡尔与霍布斯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近代动力世界。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发展以及对上帝的超越性的持续捍卫为近代哲学家们最终完成近代动力世界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20.
由山东大学哲学系主办,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山东大学哲学系、山东师范大学政法系、山东省哲学学会联合发起的首届“全国西方宗教哲学研讨会”于1999年7月27日至31日在山东省威海市山东大学成海分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以“基督教哲学、犹太教哲学”为中。心,围绕“宗教中的上帝”、“神学文本的解读”、“基督教与犹太教神学传统及其关系”,“哲学反思与神学体验”等问题展开了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