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耳之亡”是《史记·晋世家》中的重要内容,司马迁写这个事件主要依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和《国语》的相关记载,同时参照《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等先秦文献对材料进行选择或改易处理。从细节处对比《史记》与其他先秦文献关于“重耳之亡”的记载,可以了解司马迁选择、改易材料的用心及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刘洪胜 《阅江学刊》2014,(3):104-112
《唐语林》是一部笔记体唐代文史资料集,向来为研治唐代文史的学者所重,惜此书一直没有质量过硬的点校本,以致学者在使用此书时顾虑重重。周勋初先生点校的《唐语林校证》以其操作过程之规范、总体设计之科学、研究工作之深入弥补了这一不足,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和研究。但由于点校工作之繁琐,参考资料之繁芜,存在史料考订疏误、失校致误、专名号误用、不明词意致误等现象。新近出版之吴企明先生点校本《教坊记(外三种)》亦有类似疏误,尚无人指正,今一并论及。  相似文献   

3.
周海霞 《社科纵横》2011,26(3):114-116
因为女教读本《列女传》中的孽嬖形象,穆姜成为传统社会女性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其实,《列女传》描绘的穆姜过于单面,春秋信史《左传》记载的穆姜远比之多面与复杂。对于穆姜的一生,《春秋》经亦给予正面评价。  相似文献   

4.
张兴吉 《求是学刊》2004,31(5):109-113
国内外前代学者在元刻《史记》彭寅翁本的著录中存在诸多问题 ,特别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涩江全善、森立之及傅增湘、贺次君等先生的著录。因此 ,有必要澄清前人在此问题上所出现的错误 ,并探究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 ,进而为古籍善本书目等著作的撰写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左传会笺》为20世纪初《左传》注释的重要著作。《春秋左传注》晚出,能海纳百川,富采旧注,择撢群籍,遂有驾旧轶往之势,在《左传》训释诸书之中,最为称首。作为往籍旧说,以《左传会笺》之重,自然纳入《春秋左传注》参考权揆之范畴。对比分析两书,可以看到《春秋左传注》受到了《左传会笺》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为基本接受、约取其意、取其精粹、作以申发等几个方面。这种对比分析,为正确评价《左传会笺》的贡献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也为深入理解《春秋左传注》的学术成就和特征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6.
黄觉弘 《唐都学刊》2005,21(6):30-33
清季以来,论者对《史记》征述《左传》的情况多有怀疑,特别是对《史记》本纪部分之《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秦本纪》诸篇尤多诘难。在一定程度上,淆乱了对《史记》、《左传》及二者之关系的正确理解。《五帝本纪》叙说举十六族、去四凶事乃径袭《左传》文公十八年文。崔适则谓此节非司马迁所述,而乃后人窜入,并举“乖异者”五条以证其说。言似有据,而实诬谬。此节与司马迁属意之五帝序列相抵牾。《夏本纪》叙说刘累豢龙事本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本纪》载事多参稽《左传》。《秦本纪》记穆公事多本于《国语》,而《左传》载秦穆公事迹亦详,故司马迁颇参用之。  相似文献   

7.
周书灿 《学习与探索》2007,4(5):222-228
《左传》是中国最早且又最详备完整的编年史著作。《左传》于战国时期一经写定,即在三晋一带流传。汉唐学者对《左传》的训诂与疏解、宋代学者对《左传》怀疑批判与解释方法的创新、元明时期《左传》研究的迟滞与徘徊不前、清代前期学术界对《左传》集大成的整理研究、晚清时期《左传》研究中义理之学重新崛起,呈现出经学传统下《左传》学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同历史时期,《左传》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或干扰,但《左传》的学术价值在不断的学术探讨中被重新发现并日渐受到重视,《左传》研究水平在学术批判继承中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崔梅  谢秉洪 《社科纵横》2011,26(1):86-87,90
《汉书》版本很多,现今使用最多应首推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的点校本。然对于《汉书》这样一部流传了近两千年的巨著来说,历代辗转抄刻,错讹难免。作为宋"四大类书"之一的《太平御览》,引书宏富。历来被学者视为校勘、辑佚的宝山。《太平御览》所引《汉书》资料计2823条,且与今本《汉书》有诸多不同,这便可以作为研究《汉书》异文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9.
汪运渠 《唐都学刊》2011,27(5):112+123-112,123
南唐开元通宝,为中主李璟显德年间(958-960)所铸,币文篆书,为徐铉所书,对读。徐铉(916-991),字鼎臣,南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在南唐先后任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公元957年随南唐后主李煜归宋,任太子率更令、右散骑常侍等职。曾奉召校定《说文解字》,以匡正天下字学。其弟徐锴亦精小学,世称大、小徐。徐铉篆书在宋代声名甚隆。宋朱长文《墨池篇》云:"自阳冰之后,篆法中绝,而铉于危难之间能存其法,虽骨力稍歉,然亦精纯奇绝。"宋《宣和书谱》:"(徐铉)笔实而字画劲,亦似其文章至于篆籀,气质高古,几与阳冰争先。"宋沈括《梦溪笔谈》:"江南徐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  相似文献   

10.
顾则徐 《探求》2008,(6):76-77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道:“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这一记载源于齐国史官。《左传》具体说明道:齐国相国崔杼杀了自己的国君齐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意思是:齐国史官太史秉笔直书,记录基本的事实:“崔杼杀了他的君王庄公。”  相似文献   

11.
李雁蓉 《社科纵横》2005,20(4):137-138
《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优秀历史著作,保存着先秦时期的大量珍贵史料。其中所记载的当时水旱灾异的情况,使我们今天仍能窥见春秋时期气候变化之一般。  相似文献   

12.
陶家骏 《阅江学刊》2011,(3):146-148
中华书局《汉书》点校本博采前人成果,汇集时贤之智,点校成果斐然。不过,由于该书卷帙浩繁,少数标点句读尚有可斟酌之处,兹录八则,略抒管见,以备刍荛之采。  相似文献   

13.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11,27(5):115+126-115,126
秦晖韩敏邵宏谟三位先生所著的《陕西通史.明清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十六章第三节"书院教育与书籍刊行"中,有10处(P493-496)将明代及明清之际的关中书院称为首善书院。依著者观点,从1609年关中书院创建到康熙二年(1663)陕西巡抚贾汉复重建改名为关中书院止,就没有过关中书院的名称,关中书院一直名为首善书院。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关中书院与首善书院都是明代著名的书院,虽然都和"关西大儒"冯从吾讲学有关联,但两个书院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下面通过史籍记载对其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由已故郦学前辈段仲熙先生点校、著名郦学家陈桥驿教授复校的郦学巨篇——《水经注疏》排印本,终于在1989年6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三册共二百余万言。除正文以外,前言及附录还收入了若干篇研究论文。数年以前,段老接受郦学界与出版界之委托,承担了此项点校任务。他以1957年北京科学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为古代史学树立的范例陈其泰通观先秦史学的发展,从《春秋》到《左传》,实是经历了由只具历史著作的雏形到出现内容丰富翔实的著作这样巨大的飞跃。《春秋》虽然开创了私人著史的传统,并第一次用"史义"来统帅"史事"、"史文",因而影响深远,但它记载极其...  相似文献   

16.
王升臻 《唐都学刊》2011,27(5):20-23
《大学》乃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礼记》中的一篇,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理学创始人二程称《大学》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至近代,孙中山先生赞赏《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认为这些都是"应该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可见,继承和创新《大学》之德育思想,对于今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提高德育效益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韦昭《国语》解大量征引《左传》的内容,其作用在于交代《国语》所载史实之背景、补足历史事件的因果以及通过对比两者的文字达到疏通文义的目的,便于读者更为全面地掌握《国语》正文。此外韦昭也通过征引《左传》为《国语》作解,来达到考辨史实细节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征引拉近了《国语》与《春秋》经传的关系,提升了《国语》的史学地位。  相似文献   

18.
高方 《学术交流》2012,(3):123-126
庄姜是春秋时代闻名遐迩的美女,《诗经·硕人》描绘了她高贵的出身、绝伦的美貌和出嫁时盛大的场景,《左传》亦有关于她生平的确切记载。从这两处总共200余言看似简薄的文字中,我们却可以透视到春秋婚姻中所蕴含的许多文化要素,并逐渐认清庄姜的婚姻虽门当户对、六礼皆备、陪嫁丰厚、侄娣如云且处处遵从时俗却从未给她以真正的幸福,而在那样的时代,这样的婚姻悲剧决不可能仅是个案。  相似文献   

19.
高方 《求是学刊》2013,40(5):130-134
《左传》是一部以男权文化为核心的春秋信史,但人类社会的两性格局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观念却使女性与婚恋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面对社会变革中的礼法规定与自身不可磨灭的人性诉求,《左传》婚恋中的女性有着"守礼"与"非礼"的双重表现,某些非礼性关系甚至引发了重大的家国之乱。《左传》婚恋叙事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考察春秋文化从"天命"转向"人道"的精神轨迹。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伦理思想在西周孝悌、惠爱、恭谨、节性等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并走向成熟。反映在《左传》中,表现为“信、义、忠、孝、仁”等多方面道德行为规范。通过《左传》各类史实的记载,从社会生活不同领域反映出伦理意识,显示出了它的社会作用。在西周礼乐文明基础上,实现了从对神巫的迷信和崇拜到人文伦理的转变。到孔子时,进一步发展完善,进而形成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