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 艺术职业造就艺术亚文化亚文化是每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者都被称为亚文化。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很多。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形成不同的职业亚群体,各社会阶级常形成各自的亚世界,宗教群体有时拥有与主导性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它们并不否定主导性文化,仅仅是忽视其某些方面,并以自己的特有形态补充主导性文化”。(J·V·Baldridge:《Acritical Appoach to power,conflict,and change》p·97) 作为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职业在亚文化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并获取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它占据了绝大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生态伦理的重构遇到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强劲对抗,厘清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的关系成为生态伦理重构的关键。生成、发展于"资本逻辑"主导的工业文明语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哲学上力倡"人为自然立法",在伦理学上则是对于"自然"的"伦理剥夺",背离了生态伦理之"和谐性"本性,导致生态伦理的解体。随着诉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人类中心主义的退场成为历史的必然,基于"生态存在论"的生态伦理应运而生。在人之存在境遇视角下,当今中国生态伦理的重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可能出路规制着其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3.
魏安雄 《探求》2006,(4):60-63
目前,广东省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社会深刻变革转型、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等挑战,一些人是非不分、荣辱不辨,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迷茫、价值取向紊乱偏移,必须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和现代公民教育,突出做好重点人群工作,为构建和谐广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行程艰苦卓绝、色调恢宏悲壮的变革史。在历史的行进速度,社会物质结构与文化结构的变化幅度,政治军事斗争、道德伦理观念冲突的激烈程度,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结构的转变节奏等方面都有别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格局。这段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自我否定的心灵痛苦,也灌注着现代中国人发现自我、解放自我,走向世界历史的喜悦和憧憬。它在两条历史发展轨迹上实现着两种变革:一是社会政治变革,一是文化思想变革。每一个先进的中国人都在这两种变革中分別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鲁迅与郭沫若就是思想变革史上涌现出来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依据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尺度,分别对人类文化,特别是东方封建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做了独到的估价,共同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杰  相似文献   

5.
青年择偶标准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秀艳 《社会》2002,(4):42-44
择偶 ,是一种异性间的人际选择。作为一个社会的人 ,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种期望模式去寻求、选择爱人。这种期望模式亦即我们平常所讲的择偶标准 ,是恋爱的出发点和决定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婚姻关系的状况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现实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个缩影。择偶标准的历史演变婚姻是人生重要的里程碑 ,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在变动的时代中 ,它经受着历史的洗礼。人们的婚姻状况及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婚姻规则(主要表现为择偶标准)往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与特点 ,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社会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历史观是人们从时间角度观察世界而概括世界运动本质和规律形成的对世界历史过程的总体观念,也是人们从纵向观察世界历史活动过程的思维方式。历史观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为人类史观,广义为人类史观和自然史观的总和;历史观还有唯心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分,前者把历史意识化,后者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有马克思的狭义唯物史观与广义的大唯物史观之别,关注狭义唯物史观可知人世生存之道,关注广义的大唯物史观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世界观有旧哲学世界观与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之分,旧哲学世界观是抽象世界观,旨在解释世界;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人物一体化的现实世界观,旨在改变世界。世界观还有普遍世界观、特殊世界观、个别世界观之别,普遍寓于特殊和个别之中,特殊和个别又不能脱离普遍而存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二者都是人们对同一个对象世界的观察、思考、概括、抽象,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唯物史观"的本质也是同一的,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和改变世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曹爽 《社科纵横》2009,24(3):93-95,98
通过和普通话对比,认为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有着特殊的句法特征:修饰形容词时,在使用范围、重叠形式、与"的"的搭配、句法功能四个方面和普通话程度副词"老"存在差别;能够修饰动词和动词短语;能够和否定副词"不"连用,构成两种否定形式。语义上,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含有情态义,加强了说话人的语气。语用上,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可以用于两种不同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8.
王春梅 《求是学刊》2013,40(5):101-108
理想层面无差别的自由追求衍生出人的平等诉求,并由此使平等成为近现代私法的另一核心价值和民事主体地位的基本表达。观念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彰显了形式正义并成为私法永恒的价值指引和权利平等的价值源泉,但其不足导致了现代私法中平等内涵的扩张与事实平等诉求的提出。但人类追求事实平等的同时必须坚守观念平等,一旦背离将导致平等的事实基础与价值观念的全面丢失。  相似文献   

9.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对国家与市场关系的考察成为经济学界对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论原则,并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在中国,没有国家的市场和没有市场的国家都是行不通的;相比而言,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国家的主导性作用.但国家与市场的边界、国家如何有效地发挥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职能作用等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通过对国家与市场关系理论发展历程的考量,不仅使我们获得丰富的理论给养,其特定的研究范式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不能把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作为研究、评价、构建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唯一前提;客现背景和与之相适应的利益诉求是研究、评价、构建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客观基础;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状态是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的动态平衡,不存在对任何一方的绝对否定;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实质上是国家强制性与市场自主性的关系;完善的市场经济是国家法治与市场自治良性互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否定之否定作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这种解决是在对以往一切发展优秀成果继承基础上进行的。中国土地制度的双重"否定之否定"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1.
祝菊贤 《唐都学刊》2005,21(5):125-127
在工业化时代,人性的不和谐首先表现为人的感性欲望与精神追求的不和谐。工业化及现代科学技术使人内在的时间体验被压缩,人性更多地倾斜到外在感官欲望的满足和享受之中。人类物质消费欲望无止境地增长,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许多社会的不和谐。审美在人心灵最深处滋养和培育一种对别人生命、对万物生命的同情、怜惜和大爱,它能培养人的生态意识,使人以一种音乐的心境与他人及万物和谐相处。高科技时代,人性的不和谐还表现为理性过分压抑感性,使人成为思想的机器或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而审美教育是造就心智和谐的一代新人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倾向。在战略意义上,“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而先进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先进文化的引领、社会才能朝着正确、快速、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走低碳社会的道路,这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唯物史观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加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低碳社会,成为中国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是互嵌整体的唯物辩证自然观、给与自然界以人文关怀的生态伦理观、人与自然价值和谐的价值文化观,都为低碳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确证。  相似文献   

14.
劳动异质性的自然社会机制及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宪徐 《学术交流》2006,(10):96-99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劳动异质性,以往经济学的“同质化认知模式”难以应对,需要树立新的“异质化的认知模式”。劳动异质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自然性、社会性以及二者结合的变异都可能引起劳动异质性。人类世界和谐发展,需要处理好和谐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和谐与发展,人与自然要和谐。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核心是劳动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实现劳动和谐是研究劳动异质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论和谐思想的中华传统意蕴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其传统意蕴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三个层面。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促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倡导"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国际社会反思危机的根源,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采取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其包涵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文明思想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有益补充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单培勇 《创新》2007,1(3):63-66
人对自身力量的个性特征最均衡培养,是人生的最高和最终目的。由此,提出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概念,其核心内容是:素质结构与分布,相互生成、相互促进并产生自我均衡发展效应的良好态势;具有主动性与自为性、整体效应性和发展性、历史文化继承性和时代政治性及协调性和非协调性等基本特征;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和谐性素质结构的同时,强调提高国民对和谐素质观念内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孟子性善论的逻辑维度看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东桂  张锐 《唐都学刊》2006,22(6):70-73
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的关键是民众形成道德自律,而孟子性善论在道德自律方面有着非常完备的逻辑体系,其理论前提中已经本然蕴含了荣辱观意识,并且从道德必然和意志自由关系中折射出来,而后在改造人性的途径和方法中体现人的尊严,从而形成了民众的荣辱观。我们有必要从孟子性善论的逻辑维度来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现路径,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完整的内容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合"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滨 《唐都学刊》2006,22(4):74-76
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传统发展观创新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理性发展观,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运用整体性、全面性、结构性、层次性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发展问题。从哲学视野出发,立求在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中,揭示出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赋予其科学的内涵和时代的特征。中国在21世纪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摒弃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影响,更新经济发展的观念,建立以和谐为主题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走多节制的经济发展道路,促进社会科学有序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