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屯门地名考     
屯门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一处地方,在唐代到清代香港古代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有学者主张古代屯门所指乃今日深圳的南头,并非香港的屯门。其实细考历史文献,证之于有关地域的地理特征,可以确证古代的屯门即今日香港的屯门。  相似文献   

2.
清代至民国30多种旅行记和志书,对星星峡称呼不一,多数称为"星星峡",少数称为"猩猩峡".各家对此名的来由有三说星星、猩猩和陨石.笔者认为以星星说为是.因为星星峡咬牙沟盛产水晶,俗称"星星石".星星峡因地产水晶而得名.笔者还查到了新疆省政府呈报国民政府内务部将猩猩峡改名为星星峡函的档案,揭示了改名的原由和真相,但未查到新疆省政府改名的公告,并推测改名的时间为1946年.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信息,是民族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部分地名具有深厚的民族平等团结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树立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位于武陵山区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得名于北宋时期记载民族盟誓所建造的“天圣石柱”和“咸平石柱”,是民族平等团结的活化石,其所承载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目标以及和谐处理民族关系的准则,奠定了民族团结的基石,维护了石柱自治县民族关系长期的稳定,对促进武陵山区土家族地区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民族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黄去非 《云梦学刊》2004,25(6):82-83
杜甫湖湘诗中的地名甚多,但前人及近人对这些地名的讨论则颇多失察之处。如何弄清这些地名的实际所在,是勾勒杜甫湖湘行踪的一个重要课题。利用最新的各类文献,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则庶几可以得出更近于事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孙景超  耿楠 《殷都学刊》2010,31(3):149-152
黄河与河南地名有密切关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区域地名向行政区划的转变,如三河地区;由于与黄河的地理位置关系、环境变化而得名的历史地名与现存地名;因为黄河的改道、决口等导致行政区治所的迁移与行政区划归属的变动。  相似文献   

6.
唐五代时的诗人韦庄,是晚唐和五代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集<浣花集>历来受到重视,并曾有注释本行世.但在过去注释韦庄诗集的书中,对诗集中的地名却有个别误解.笔者在研读过程中,针对其中的地名进行了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7.
韦庄诗地名人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庄是唐末五代时的著名诗人,他在当时的诗坛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翁方纲在《石洲655∥濉⒏V萃跸缺彩砹端透V萃跸缺材瞎椤吩?韦庄在豫章遇到一位及第的进士王某,王某第二天三年的状元是薛迈,不错。可为什么偏偏是咸通三年呢?难道诗中的这位薛先辈不会是别的年份状元,不可以是咸通五年、咸通八年?查《登科记考》,从大中元年起(公元847年,韦庄11诗题称薛耽为常侍。常侍是指经常在皇帝身边的人。《唐六典》卷九曰:“(中书省)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凡册命大臣…  相似文献   

8.
衡山考--宋玉辞赋地名考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江汉论坛》2005,(4):102-104
宋玉在<笛赋>中提到了"衡山",旧注以为指湖南衡山,实误.考先唐典籍,衡山有四一在河南,一在江苏,一在安徽,一在湖南.先秦及西汉的典籍中所记的衡山,偶指河南和江苏的衡山,而绝大多数指安徽之衡山,且视之为古之九镇中荆州之山镇,五岳中之南岳;至于湖南衡山,东汉班固<汉书>中才以为是<禹贡>所记之衡山,班固后郑玄<周礼·职方氏>注中才以为是古九山镇之一,东晋郭璞<尔雅>注才视之为南岳,其被文献记录,被指认为五岳四镇中之名山,均晚于安徽衡山.据此,我们认为,<笛赋>中衡山,是指今安徽之衡山.  相似文献   

9.
宋玉《高唐赋》中的巫山,在训诂界有三种注说,一在今重庆辖区之内,二在今湖北随县西南,三在古云梦中,东临今武汉。据宋赋巫山的语境,从巫山与宋赋神女之联系、巫山与楚怀王和楚襄王之联系、宋赋巫山与历史中巫山地形地貌的比对等三个层面所作的深入考辨显示,湖北武汉西之巫山是为宋赋所述古云梦中的巫山。此山后称阳台山,今称仙女山。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巴蜀地区曾出现过多个"朝天"的地名,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是位于今四川省广元的朝天镇,一个是今重庆渝中区的朝天门。追溯"朝天"地名之出处,并分别对广元和重庆两地"朝天"地名变迁进行考证,其地名变化趋势显示了近100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四川盆地区位地缘变化的大背景。即宋元以来,四川盆地从向政治核心区关中地区的向心力变成向东南地区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1.
施世杰,清末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生平无考。著有《元秘史山川地名考》12卷,自序作于光绪丁酉二十三年(1897年)。《元秘史》是《元朝秘史》的简称,原名《蒙古秘史》,主要记述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事迹。作者佚名,原著也早已佚失,现仅...  相似文献   

12.
“彭咸”考     
彭、咸乃殷汤时的老彭和太戊时巫咸的合称。彭、咸并非投水而死,二人为殷贤臣,同时身兼巫职。屈原身份亦为巫,在流放之后从事巫师职业,以此谋生,同时创作了《九歌》等作品。屈原与彭咸的共鸣点在巫职上。  相似文献   

13.
“女史”考     
女史是我国古代唯一由女子担任的史官。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注史云:“《周官》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女史。”至于其它史官,由于与后世史官有直接联系,所以在历代研究中颇受重视,论述也多。唯其由女子所担任的这种史官,由于它的地位模糊,加上历代记述既不系统,又不具体,常常是一点而过,这就为全面了解这种特殊史官增加了困难,所以迄今并无专文考述。但是,从先秦到明清,有不少文献反映了女史设置的状况,在一些野史稗乘,话本小说,绘画题咏中,也往往以女史作为借喻和体裁。因此,为了弄清它的设置状况及其演变和职责,试作以下考述。一关于女史的文献记述最早可见于《周礼》,《天官冢宰·序官》有“女史八人”。“女史”条称:“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逆六宫,书内令,凡后之事以礼从。”贾疏:“案其职云掌王后之礼职,内治之贰,亦女奴晓书者为之,其职与王之大史掌礼同。”又《春官宗伯·序官·世妇》条下有:“女府二人,女史二人,奚十有六人。”郑玄注:“女府女史,女奴有才  相似文献   

14.
“■”考     
不少藏文古典著述都曾记载在聂赤赞谱之前,藏地先后出现过若干个主宰者()。据说这些主宰者或是巫师,或是氏族酋长,并与龙、赞魔、玛桑、柔等等各类生灵有关系。令人感兴趣的是,文献所记载的这些主宰者除了有各自的统治区域外,还有确切的氏族名号可以查证。这使我们感觉到这些文献的内容并不简单,我们认为这其中必定蕴藏着不少历史材料,除去其宗教、神话的外衣,不难发现远古藏族的真实生活面貌。 以下我们先列举有关“主宰者”的典型材料。 《龙钦教史》记载,在聂赤赞普前,“蕃地被系于魔和夜叉的十二邦(  相似文献   

15.
“姑娘”考     
刘玥 《理论界》2013,(5):161-163
“姑娘”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指称年轻的未婚女性,但就单字来说,“姑”指姑母,“娘”指母亲。这样两个表示年长妇女的亲属称谓词,组合为复音词后却用来指称年轻女性,这种词义反转的过程及原因值得考察。文章从历时角度探讨了“姑”、“娘”单字及“姑娘”的词义演变过程。从姑娘表示父亲的姊妹、丈夫的姊妹和指年轻女性等3个义项多对应的词义结构分析来看,人们对词义结构的理解以及对单字意义的选择,对词义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扶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桑”今地的探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反复论争中,中外学术界形成了美洲说和日本说两种基本不同的观点,至今悬而未决。我认为,在有关“扶桑”的记载中,《梁书》等晚期文献描绘的海外“扶桑”国是在早期有关文献基础上附会演化而成的神话国度,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而《山海经》等早期文献中记载的“扶桑”,则是有其历史根据的,它应  相似文献   

17.
“廷杖”考     
“廷杖”,就是皇帝在殿廷、朝堂之上杖责臣下。“廷杖”究竟始于何时?明代朱国祯云:“廷杖始于唐玄宗时。”“又起于隋。文帝本纪称殿庭挞人,此其徵也。” (《涌幢小品》卷12廷杖条)《明史》在卷95《刑法志》中又云:“廷杖之刑,亦自(明)太祖(朱元璋)矣。”张善诚同志在他的《评忠君道德》(载《哲学研  相似文献   

18.
“车裂”考     
车裂,据《辞海》(76年修订本)解释:“亦称‘轘’或‘轘刑’,俗称‘五马分尸’。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即将人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车上,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撕裂肢体。”还有的人把车裂说成是秦国特有的酷刑,如朱起凤《辞通》说:“秦法酷烈,故有车裂之刑”。笔者认为,诸如此类的看法,是以讹传讹而形成的错误,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古代刑法史及很多重要历史人物的死亡真相的了解,有必要重新考证清楚。  相似文献   

19.
“唓嗻”考     
:《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对“口车口庶”的释义归纳起来不外两大说 :(一 )甚词 (如“甚”,“很”) ;(二 )赞语 (如“能干”,“出众”)。该词至今仍保留在清水河县方言口语中 ,从该县方言保留“口车口庶”义蕴看 ,这两种解释都不妥 ,其义蕴应该是 :(一 )没有约束、任性、放肆、放荡、不像样。 (二 )不受拘束、洒脱、放达、风流、像样  相似文献   

20.
云南古代曾用贝为币,“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四、四、五进位,一索是八十枚贝子。庄、手、苗、索,是少数民族语言,音译为汉字,常见异写,大体同音。唯有索作“卉”,音并不同。如宣光六年姚安《兴宝寺常住碑》“钱巴三千五百卉”。嘉靖二十七年《临安卫董千户舍丁买房契纸》“议作时价纹银二十四两……每两估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