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我国先秦诸子中,对美有深刻认识与研究的,莫过于庄周了。庄周的作品,不仅涉及了美的一般性含义,更重要的,深刻地阐述了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即什么是真正的美一“至美”、“大美”,而且最早地论及过真、善、美的关系,表现了他独特的美学思想。 (1)美的本质是道美的本质是什么?按庄子的看法,“至乐不乐”(《至乐》),“大仁不仁”(《齐物论》),当然“至美”、“大美”也是不美的。《天道》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这里,庄子将朴素与一般的美相对立,可见按美的一般性含义而言,朴素是不美的。然而正是这不美之  相似文献   

2.
美—境探究     
如何揭示美的概念内涵、认识美的本质?究竟怎样解释美、美在哪里?而今从不同的角度均有所探明。就整体而论,多数赞同美有客观性,美的基础是物质的。然而在具体表述上其小异则是很大的。概而括之:有的以美学的哲学基础代替美的物质基础;有的以美感过程代替美现过程;有的以艺术实践代替美的发现或表现。各持一说,谁也难说服谁,其争鸣的焦点则是:美的客观性究竟表现在哪儿,美的物质基础究竟指何而言?就此谈谈个人之拙见。以“应物斯感”、“有感于物”来说明唯物主义的美学观是正确的;然而这只停留  相似文献   

3.
数学美探源     
在溯本寻源地探究数学美时,首先需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数学美?”亚里士多德说:“虽然数学没有明显地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完全和数学分离。因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些就是数学所研究的原则,所以数学和美不是没有关系的。“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认为,数学美“是一种内在的美,它来自备部分的和谐秩序,并能为纯粹  相似文献   

4.
在美的探索中,美是什么?美在哪里?这类基本问题,一直困惑着人们因而也吸引着人们去探索。“美到底在于物,还是在于心,便首先成为对于现实美的理解的根本分歧。”然而“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西”。说美在物吧,大诗人苏东坡诘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脱离主体,任何孤立存在的物,无所谓美;说美在于心吧,美学家蔡仪诘问道:“春晨红霞的美,难道不正在于天上云层反射着刚从东方出现的太阳光线中最强的红色吗?而秋夜明月的美,难道不也是在于月亮通过天气睛朗的空间泻下来的银  相似文献   

5.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问题,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美学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黑格尔认为现实本身就是绝对观念的外化,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在我国,一般认为,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如王朝闻的《美学概论》等多种美学教材和专著,都提出艺术美“来自现实生活,是现实美的反映”,“现实美是艺术美的唯一源泉”,“艺术美高于现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上说,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自然对于艺术的关系——艺术如何描写、揭示、反映自然的美?人们怎样艺术地观照、领悟自然的美的意蕴?这里已经假定了一个前提:自然美或美的自然的存在。那么如何理解自然美呢?什么叫“审美地”或“艺术地”看待自然呢?艺术对人们欣赏和认识自然美有什么影响呢?这就引出艺术与自然关系的另一方面:艺术对于自然美的关系——人们在发现、欣赏、评价、认识自然美的活动中,艺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对这后一方面,艺术史和美学史都很少做全面系统的研究,即使有所讨论,也大多是在考察自然对于艺术的关系时有所旁涉,这使得长期争论不休的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得不到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艺术着手,去考察艺术对人的欣赏认识自然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近几年来我国美学界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美的规律”说,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这个讨论把五十年把开始,当前继续深入的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议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也为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怎样理解《手稿》中所提出的“美的规律”说?美的规律究竟是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东西,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某种规律呢?这里,我们探讨一下马克思对席勒“美的规律”说的扬弃,以求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西方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论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及其历史地位叶中强“美是难的”,自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探索美的本质发出这样的感叹以来,西方古代美学家们为了揭示美的奥秘作了不懈的努力。尽管真理的大门一时难以开启,但美学家们一次次艰难而执着的追...  相似文献   

9.
美的形态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的形态” ,在美学界又有“美的范畴”说 ,本文通过辨析 ,认为以用“美的形态”说为科学。关于美的形态分类 ,我国美学界由于受西方美学界的影响 ,一般分为优美、崇高 (或壮美 )、悲剧 (或悲 )、喜剧 (或喜 )、滑稽、幽默等。本文本着宇宙对立统一规律、美所呈现的形态实际以及中西方的分类传统状况 ,认为应该简明地分为优美和壮美两大类。本文并且对美的这两种形态的含义、特点和功能等作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一西方美学的源头,是古代希腊。在古希腊哲学的残篇断简中,曾记载着一些关于美的论述。象毕达哥拉斯论美与比例,赫拉克利特论美与和谐,德谟克利特论美与热情,苏格拉底论美与善等等,这些只言片语都只是对美的事物的一些即兴感想。而作为美的本体论形态出现的美学,则始于柏拉图。美的问题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兴奋点之一。美的理念是一个与“善”、“公正”等为柏拉图所经常提及的重要理念。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这个“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美,就是美的理念,也即美的本体。这个美的本体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先秦身体审美的实践与思想对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普遍学理价值:在人类审美意识起源问题上,身体审美可视为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在“美本质”问题上,“美在生命”论又一次显示了自身的真理性;在审美形态研究上,身体审美的特殊性使传统的艺术审美中心论的偏执显示出自身的尴尬,它醒示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应当把身体审美研究接纳为自身的基础性话题。这些来自先秦身体审美史的历史成果,有助于完善、健全当代美学理论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区别,最根本的仍然是思维方法的区别,不同的思维方法必然导致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变化。传统美学运用本体思维方法,现代美学运用现实思维方法;随着思维方法的转变,美学研究的目的和思路从寻找“美”转变为揭示审美现象发生的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法律之美的研究,一直以来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之不足,从而大大降低了法律美学研究的价值。法律内容美是指自然人依据自身社会生活实践,以法律规制为对象,通过主观感知所获得的理智满足感和心灵愉悦。其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审美对象的抽象性和审美标准的历史具体型(时效性、地区性、阶层性)。判断法律内容美的标准是:“质”标准--是否以应然为价值取向;“量”标准--是否最大程度趋同于应然法。  相似文献   

14.
"生生之德"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宋明理学(包括美学)继承和弘扬了这一思想.审美境界是朱熹及其理学前辈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而审美境界又是一个生命意识问题."生生之德"与审美境界就有着极为重大的内在关系.北宋理学美学家们恰好就是从这一方面去探讨审美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味觉与中国传统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来源于饮食中的味觉,但不是味觉。中国美学重视事物内在的意味,这种意味是精微的,模糊的,需要自身体验的。中国美学用了"味"这个词比喻美感,说明中国美学是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的,与西方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美学相区别。中国美学要求审美者超越现象的美,而深入到现象后面的意义,认为这才是最高的美,最高的是"妙"。"妙"是不可言传的,通向无限的。  相似文献   

16.
西方分析美学秉承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方法,力图将美学问题当做语言问题来加以解决,艺术定义为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美学推崇妙悟,超越语言通过体验通达最高的无言之美,更重视语言之外的心灵体验。分析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语言观之差异主要根源于中西美学思维方法的区别,依据冯友兰观点,分析美学方法即“正的方法”,中国传统美学即“负的方法”,二者均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关于价值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美学,是以哲学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把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来研究的一门学问。它认为,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离开价值,无法谈审美,也谈不清审美。以往中国的美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薄弱之处在价值美学方面。  相似文献   

18.
庄子美学,既是庄子的"美学",又是"庄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不可大而化之地等同于其哲学,其审美境界亦不可泛化为人生境界。从庄子的哲学到美学,有一个转化与抽绎的过程。"庄子"的美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无目的性、无功利性及直觉体验性等美学共性上,而应当进一步指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庄子的审美境界,在他独特的对"形质"、"功利"、"认知"以至整体的"有"的层层剥离与消解的系统中展开。  相似文献   

19.
辨析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理论意义,须从文化根源上厘清"美"在文化源头和发展轨迹中的重要地位。甲骨文的"文"就是审美,"文"和"化"合起来,就是"审美教育";礼乐文化初期不是礼先于乐,礼孕育乐,而是恰恰相反;在夏商周三代,主持教育的大司乐必须通晓音律。其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乐教的分量是礼教决不能与之相比拟的。"乐"重于"礼"特点在古籍文献中也有丰富的佐证……三代美育显要地位和作用说明,重视美育是中国文化源头的特色;加强和提升美育地位是坚持中国文化特色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审美距离与化静为动是文艺美学上两个重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和动词的词性之间有何关系?研究发现,动词词性决定了动词拥有的审美距离感比名词要近。通过巧妙利用动词,调取最佳的审美距离,会产生更好的审美效果。这也是"化静为动"这一美学手法能产生神奇的审美效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