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鸿章幕府是晚清著名的幕府之一,自1862年沪上开府始,至1901年李鸿章去世终,共存在了40年之久。在这40年中,它内而洋务新政,外而邦交订约,参与了李鸿章所有的政治活动,处理了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同时期其他幕府相比,它无疑极富特色:首先,具有变局意识;其次,富含改革精神;第三,事功突出,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2.
姚琦 《兰州学刊》2007,(10):175-177
洋务时期兴起的赴欧留学基本上是以船政教育为特色的,从1875年到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共派遣140余人赴欧学习船政。洋务时期赴欧船政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早期造船工业、海军建设和海军教育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捐纳制度在清朝推行两百多年,特别是到咸丰、同治时期频繁开办捐纳,对晚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造成极大影响.以洋务运动为例,一方面,捐纳制度的弊端不断凸显,捐纳人员素质低下,洋务企业出现严重的贪腐现象,传统衙门式管理方式进入洋务企业之中,使得洋务企业官僚化、封建化严重,失去自身活力;但另一方面,捐纳制度却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洋务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为洋务运动筹集资金、输入人才等.  相似文献   

4.
左学德  王晓燕 《北方论丛》2006,6(3):113-117
江户初期是幕藩体制的确立时期,幕府在完备统治全国的体制的同时,必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经济秩序。幕府首先通过颁布锁国令建立锁国体制,由此掌握了贸易独占权,之后又通过实行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完善交通运输机构这一系列政策,为幕藩制下的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17世纪后半期,日本出现了以三都(大阪、江户、京都)为中心市场、由幕府支配全国商品流通的幕藩制商品流通机构。  相似文献   

5.
正公元1251年,忽必烈奉宪宗蒙哥之命,以太弟之尊总领漠南军民庶事,开府金莲川(这里后来成为元朝的上都)。他招纳了大批幕府文人,比较知名的就有六十余人,多是金末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在术数、儒学、文学词赋等领域的精英。此后他们或较长时期留在幕府,或在幕府中过渡后被派往各地任职。在忽必烈1260年即位后,其中不少人成为他的心腹股肱之臣。如果说当时军政大权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中,这些文人还只是参与者的话,那么当时文化政策之制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幕府”的外延较战国有所扩大。幕主自主用人的幕府制度在秦汉时期正式形成并广泛地存在于行政系统,其标志就是辟署制度的确立。秦汉时期的辟署制,在辟主资格和辟署范围、辟署标准和辟举对象等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定;辟主和被辟者一般遵循自愿原则,并形成相对固定的隶属关系;辟署制度尽管存在一些弊端,但在封建国家机器运转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幕友制度重要表现形式的游士宾客在这一时期也较为活跃,成为幕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论洋务时期的教育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纵横两方面集中考察洋务时期各类学堂的创设和书院改制、学堂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 ,认为尽管甲午战争以前的新式学堂只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附在旧体制上 ,布新而不除旧 ,但洋务教育毕竟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在许多方面都已逸出传统教育的轨迹 ,具备了近代教育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黎仁凯 《河北学刊》2004,24(3):176-180
晚清幕府是指鸦片战争至清朝灭亡期间的幕府,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四大幕府最为典型。晚清幕府系由明清时期的传统幕府发展而来,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的极盛和走向衰亡的时期。晚清幕府在入幕人员的选择、幕务及所起的作用方面,继承了传统幕府的一些特色,成为国家政治人事制度的重要补充。但是,它与传统的幕府相比,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幕府机构的扩充和幕府人员职能的变化、入幕方式的变化、幕主与幕员主从关系的确立和经济关系的分离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中晚唐时期幕府中落第士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入幕的动机、实现入幕的条件、与幕主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在幕府中所处的地位,认为中晚唐时期幕府为落第士人提供了一条入仕途径,并解决了一部分落第士人的生存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自落第士人对中央政府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洋务时期的全球文化观念是对华夏文化中心论的突破.在重新审视中国和实际观照西洋的基点上,洋务时期的一部分中国人开始从“天圆地方”、“中央之国”、“天下第一”等“天朝”神话中醒转,寻回和重塑中国的真实形象,率先实现了由“天下第一”到“全球之一”的心理变革.借助于洞察和思索,洋务时期的中国人开始正视和认可西洋“风教远胜中国”的现实,西洋人和西洋文化被纳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认知范围的扩展促成了文化心态的开放和多元。传统的“天朝”观念所卵翼下的“华夷之辨”的精神围墙被推倒,一种崭新的文化多元思想日渐萌生并形成.中西文化“通”“同”说的出现是洋务时期中国人全球文化观念形成的一大标识,它从“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力主泯中西之界限,破中西之壁垒,以“同”求“通”,以西补中,由此实现对西学的延纳和中西文化的重构和整合.洋务时期的全球文化观念是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和制约了洋务运动的成败.  相似文献   

11.
刘春华 《学术论坛》2006,(10):189-193
晚清教育改革经历了洋务时期、维新时期和新政时期三个阶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中国现代化活动驱动下,三次教育改革从局部调整到全面改革,逐步冲破了封建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重重束缚,实现了废科举、兴学校的大变革,从而确立了近代化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2.
“今之天下,一通商之天下”及“中外通商有益”论等命题的问世是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市场意识形成的基本表征.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市场意识的基调是:振兴国内商务、参与国际竞争.围绕着国内市场的振兴,洋务时期的中国人在参照国际市场体制的基础上畅言机器生产拓利源、号召集聚资金兴工商、呼吁重商护商求富强,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建设性措施.与此同时,洋务时期的中国人也积极鼓动开展出洋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并在多方面揭橥了商人素质近代化这一时代课题.世界市场意识是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力推动了以求强、求富为中心的洋务自强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黎仁凯  王向英 《河北学刊》2006,26(3):104-108
曾国藩幕府与张之洞幕府作为晚清两大重要幕府,在对传统幕府的改革、网罗人才、主幕关系、幕府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同、相似之处和继承关系。例如,奏调、札委制由曾国藩开始,张之洞继之普遍实行;两人都保举大批幕僚为官;主宾间经济关系分离;幕中多为文人学者等。但由于两人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品性等方面的差异,曾、张幕府又各有特色,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例如,曾幕重地缘关系,张幕重学缘关系;曾幕多道学先生,张幕多奇才怪杰;曾幕忌用洋人,而张幕中则吸纳了大批洋人;张之洞对幕府制度的改革比曾国藩更全面,影响也更大。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是洋务旅的首脑,洋务运动的旗手。在其倾心致力的洋务事业中,洋务教育活动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本文试就李鸿章洋务教育思想的形成,涵盖内容及其特点作一粗浅概述,不当之处,尚析方家教正。李鸿章的一生,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经济迅猛发展,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对外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手段。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制度,即变成资)”‘者”。”西…  相似文献   

15.
滕明杰 《东岳论丛》2001,22(5):98-99
洋务企业是近代中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经营管理方式经历了由以官僚为主导到官商合作的过程。在这种体制中 ,企业内部官商矛盾不可避免地对立和激化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此类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甲午战争以后 ,洋务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着革新的课题 ,最终导致洋务企业转变经营方针 ,成为商办或具有更多民营性的商办企业 ,这在近代中国企业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湘军幕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湘军治军书、参机要、领兵出征、理粮台、筹军伯等充当鹰大,效尽犬马之劳,助成了曾国藩等在短期内挽救清王朝。但湘军幕府在充当湘车的参谋部和后勤机关,帮助战争机器正常运转的同时,又促使晚清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湘军幕府在办理军务、赢得战争的旗号下,使湘军大帅等地方督抚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逐渐取得了军事大权、经济大权和人事大权。咸丰以前,由于清王朝高度的中央集权,地方督抚表面上拥有综治军事、统辖文武、考核官吏、督理关税、监临乡试、管理治政等大权,…  相似文献   

17.
西汉将军和将军幕府□余从荣西汉一代,中央政府始终面临着一对矛盾,即一方面要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又必须抵御少数部族的入侵。在古代社会,军权是政权的保证,这样,前者要求将政、军权集于皇帝一身;后者要求分权,将军权授予给领兵将领。然而西汉一代,内无叛将而...  相似文献   

18.
从唐廷枢看买办在洋务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李志英洋务企业是中国土地上第一次出现的使用机器的近代意义上的企业。怎样管理这样的企业是中国人面临的新课题。买办,因其最早接触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成为中国最早熟悉了近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正是随着买办的介入,洋务企业的...  相似文献   

19.
宋建民 《船山学刊》2002,(3):125-129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日趋加深的时期,是洋务运动从兴起到衰落的时期,也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兴起并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西学在中国开始传播的时期。随着洋务官办、官督商办、商办企业的大量涌现,经济管理思想在这时也十分活跃。洋务运动时期经济管理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有些什么特点?它对入世后走向全面开放的中国有些什么启发或值得吸取的教训?这是一个既有历史意义又具现实意义的课题。一、洋务运动时期经济管理思想产生的背景洋务运动时期经济管理思想是在清政府内…  相似文献   

20.
陈策 《理论界》2009,(1):127-128
洋务运动时期,随着<万国公法>的传入,清政府肯定其在办理外交上的价值.清政府出使西方的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指南展开与西方的外交活动.洋务思想家们对<万国公法>亦进行了深入研究,看到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对其进行批判.这些都反映了洋务时期国人对国际法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