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素真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红楼梦》中的女性的悲哀就是她们在男权世界中处于“失语”状态,或主动“失语”,或被强制“失语”,这是她们悲剧命运的起点也是终点:要么“半失语”,即其言行大部分情况下受“外语境”的制约,“外语境”处于语境的制高点;要么“半语”,即言行不受“外语境”和“内语境”的制约,以内语境支配言行,在言行上没有尊卑观念,这种言行表现导致了“内语境”与“外语境”形成重重的矛盾冲突;要么“全失语”,言行既不自由也不自在,但与外界权势环境的言行一致,极致的状态是“失声”、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2.
毛庆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1):81-89
就屈骚悲慨美的类型观察 ,确实存在着其某篇作品与西方某种悲剧理论的精神本质相通的现象。如《离骚》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尺度和“净化”观点 ,《渔父》与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说 ,《九章》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源于“美是生活”的“善恶斗争”理论等。可以说 ,屈骚悲慨美的基本类型 ,暗合了西方悲剧观念的发展史 ,并具有某种综合、涵容、启迪的意义。因而 ,我们决不能仅据西方的一种悲剧理论来分析屈原所有的作品 ,也可以断定 ,西方至今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一种悲剧理论能阐释我国所有的悲剧创作。这一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 :发现相通之处决不只是单方而是对双方都有启发意义 ,我们可从西方的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吸取可资借鉴的东西 ,西方也可以从我们几千年积聚下来的浩瀚的作品海洋和理论宝库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3.
陈维昭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6)
《红楼梦》的悲剧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察:贾府的悲剧、大观园的悲剧和贾宝玉的悲剧。这三层悲剧的性质不尽相同,它们一起所形成的悲剧意蕴,表明了悲剧的普遍性质 相似文献
4.
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离婚》与《伤逝》的悲剧意义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新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本文对《离婚》、《伤逝》主人公爱姑和子君的悲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提出她们的悲剧分别是“熟睡国民”的悲剧和“梦醒女性”的悲剧。上升到美学范畴 ,本文把这两个悲剧分别归入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 ,并在此基础上把鲁迅的悲剧作品作了大致划分 ,肯定了鲁迅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文安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67-71
章从作家主体的角度分析了王熙凤悲剧的必然性、深刻性和典型性。必然性的根源在社会历史.王熙凤的悲剧命运变化与王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相一致.王熙凤的毁灭.展示了一个社会制度的悲剧;深刻性集中体现在王熙凤的悲剧是其自身的“异化”和社会“异化”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典型性分析了王熙凤性格的问世,在悲剧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典型手法上也是一个重大突破。总之,作家正是在对王熙凤的性格侧面逐一撕毁之下,展示了人生价值的毁灭,敲响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丧钟,这正是塑造王熙凤的悲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耿光华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6,(2)
林黛玉临终前的三笑,一是她真实感情喷发的傻笑,二是对扼杀她自主婚姻的封建宗法势力的冷笑,三是表现了与之心心相印的贾宝玉的苦笑。三笑意味着她痛苦的醒悟,也反映了她的绝望和视死如归的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7.
王传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377-378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经典的诗学、美学论著,对西方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其中的悲剧观念,对悲剧文本的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本文试图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经典理论,“悲剧说”阐释《红楼梦》,为《红楼梦》的阐释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深入了解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基础上,探寻《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以此寻求中西文学的凝结点。 相似文献
8.
陈宁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86-88
《红楼梦》在语言的空白艺术方面已经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它通过语义的多元、模糊、悖谬及反常组合,巧借修辞,动作描写的虚实相生,形象刻画的丰富意蕴,环境烘托的潜在信息,标点符号的标识等艺术手法,以实化虚,创置再创造的想象空间,在“空白”中寓寄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底蕴,进而增强了作品的召唤性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余艳王丽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78-83
爱德华·邦德的剧本《李尔》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李尔王》。在《李尔》中,无论从主人公的身份地位、精神追求还是最终结局来看,邦德一改原著中李尔王这一高贵的、英雄式的悲剧主人公形象,塑造了丧失崇高性且受困于权力欲望的李尔。通过李尔王和李尔这两个悲剧主人公的比较可以发现,邦德的这种人物改写反映了西方战后思想语境影响下当代西方剧作家对悲剧人物和悲剧功能的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0.
缪耘红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宝黛爱情的悲剧美。第一,概括悲剧美的性质;第二,阐述宝黛爱情的发生、发展、成熟以及不可调和而形成的悲剧,第三,从时代、社会的角度论述产生悲剧的原因及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虹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红楼梦》的最后完成者高鹗的文学价值,自今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文旨在说明高鹗在曹雪芹的总体悲剧构建中,完成了从悲剧的必然性到悲剧的深刻性的深层发掘和完善,从而深化了《红楼梦》的悲剧主题,突现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格特征,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艺术效果。高鹗对《红楼梦》的续改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相似文献
12.
崔鹏云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3):138-140
《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生的悲剧性已为众所公认,在这一个悲剧人生的叙写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诗意化的写作手法,不仅在人物容貌、住所的描写中体现了其诗意化,而且生活事件的描写也诗意化了,黛玉自己所作的诗词又进一步诗意化了其形象,最终使其人生悲剧的审美空间向着纵深度拓展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3.
徐雅婷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182-183
《红楼梦》是一个有情的世界。在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演绎着他们的情感。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呼风唤雨的狠角色。但是,从情感世界的角度来看,她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4.
高琴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Z1)
"从人者"乃是《左传》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女人必须依附于男人而存在,她们被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成为男人的玩物和政治斗争的工具,即便是怒起抗争,最终也只能在权力的欲望中沉沦,或者以泪水和自戕表达对男权的愤怒。 相似文献
15.
李春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11-114,144
曹雪芹通过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神话世界亦即大观园、太虚幻境和大荒山三重世界的彼此交融,错乱其年代,虚拟其时空,实现小说的虚化,将一连串极具表意性的审美意象序列凝聚起来,又辐射开去,富有诗意地上演了《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对这些具有浓郁的象征性、甚至神秘色彩的审美构体——水、石、花、花园及其一系列变体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三重悲剧世界。 相似文献
16.
霍雅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氓》和《孔雀东南飞》两部作品 ,尽管产生的时间、地域不同 ,但其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容方面体现出的深刻的悲剧美打动着古今无数读者 ;两个主人公的性格 ,也分别具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而其悲剧性的结尾 ,更是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壮之美。 相似文献
17.
杨道龙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3):48-50
《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社会悲剧小说 ,小说的背景首先奠定了作品的悲剧性 ;小说的主要人物汪文宣就是一个悲剧人物 ,其悲剧性格主要体现为情与理的冲突和希望与现实的落差 ;而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矛盾 ,其根源在于新旧文化的冲突 ,属于文化悲剧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刘晶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119-124
人类文明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文明,其作为宗教、哲学、艺术一体化的意识形态母体的古典悲剧里蕴含着终极性的真理。俄瑞斯忒斯主题里既蕴含了具体可感的古典的悲剧审美性质,其历久弥新的母题又在以后的各个时代被一再地变奏,展现出历代戏剧家们对社会现实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王坤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1)
“文革”作为一段特殊的历史正在远去 ,但它带给我们民族的灾难与悲剧及其巨大影响 ,却无法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就当代作家而言 ,他们在创作“文革”题材的作品的时候 ,重点应当放在揭示“文革”时期广大人民的特殊精神状态得以形成的现实土壤上 ,应当放在挖掘、反思“文革”的悲剧根源上。而不必以现在的种种眼光、标准为前提 ,去评价、衡量“文革”时期广大人民的特殊精神状态。《桃源梦》的作者借助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桃源梦”意象 ,通过合情合理的演绎 ,展现了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梦成梦灭的历史 ;使人从中看出“文革”悲剧根源的所在 :无论多么理想的意识形态 ,如果长期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的支撑 ,定会遭到现实的拒斥。在迄今为止的众多同类题材的作品中 ,《桃源梦》当属反思“文革”悲剧根源的力作 ,值得我们予以高度重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0.
王宁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63-65
通过对白先勇的《孽子》和余华的《活着》这两篇小说的比较分析,认为前者是先天的生理属性影响着主人翁,使其被主流的父权社会所排斥,后者是时代背景中无力扭转的命运悲剧在作祟。二者相较,蕴含其中的是浓重的命运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