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化的馈赠     
今年北京论坛的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表达了我们追求的目标。我所谓“文化的馈赠”则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我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 ,近年来特别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今天我愿意从中华文明史讲起。如果追溯世界上几个古老文明起源的年代 ,中华文明不能算是最早的 ,但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 ,既包括定居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 ,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汉族不断与周围的民族相融合 ,形成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的中华文明研究,总体上是在西方文明理论框架下进行,因而有许多误解。中国百年考古发掘研究与西方两百年考古发掘研究证明,中华文明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起源、形态、特质等方面均有许多不同之处;而且,中华文明还代表了整个环太平洋古代文明的形态特征,古希腊文明则代表了整个环地中海古代诸文明的形态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坚持“两个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华文明形态特征,不仅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还可以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中国文明形态模式与中国智慧方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其不断裂的表现,是这一文明的祖先还是中华大地上“百万年人类史”与“一万年文化史”的缔造者。“中华文明史”的实质是中国的国家历史。以考古学、历史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族群,得出几乎一致的科学结论,它们有着基本共同或相近的“遗传基因”、共同的“祖源”。在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中,不论是什么时代(王朝),也不论是中华大地什么地方的族群或人群管理中华国家,都坚持“中”与“中和”的国家“大一统”理念,从“三皇五帝”到历代中华不同族群建立的不同王朝,都维系着“中华统绪”,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大地的多民族共同体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及其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回顾古代世界的两河流域文明、埃及古文明、印度古文明与中华文明“四大文明”,加之美洲的玛雅文明与印加文明,除中华文明之外,至迟在公元6世纪或“大航海时代”之后,其他文明均已“断裂”,而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之所以这样,乃是源于中华文明一代又一代传承着从“家国一体”到“家国同构”至“国家认同”的“中”与“中和”这一“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4.
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的漫长历史时期,以中、下游文化的深度交流和融合为主体,汇聚了长江及各区类文化的先进因素,从而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脉。黄河文化孕育、培植了三代文明,三代文化以“礼制”为主脉,融合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深厚基础;三代时期形成的制度体系和思想理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相似文献   

5.
金代以前西辽河流域古代民族文明发展述略吴凤霞过去我们常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蓝,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然而,现在这种文化中心论,已被不断发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所打破。纵观黄河流域以外周围地区的文化,关于文明的起源已提到新的高度,在考古界和学术界,人们...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是学术界苦苦探索,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传统上一直认为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具体地说二里头文化是探索中国国家起源的对象,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对象.进入七十年代以来,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文化编年,统称为“红山诸文化”.本文试以红山文化的内涵为基础,就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做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华文明研究重点在于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而在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中确立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并将其作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事务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国际主张的精神源流与重要根基。中华文明在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经历了创新型发展,展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而引领新形态的人类文明发展。在对中华文明正本溯源之后,需要将中华文明不断革新的“故事”和“声音”在国际舞台上有效地传播出去,以德服人,以文化人,以此改变西方文明世界对中华文明的误读、偏见与打压,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从而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早年游学欧美,于中学亦颇有心得,从而形成独特的文明观。孙中山的进化思想体系并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循环并进的。这是他文明观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他对物质文明和心性(精神)文明的区分。这种文明的二分法往往与东方和西方的对立联系在一起。近百年来,中国不仅在物质文明方面远远落后于欧洲,而且现实道德水准、政治情形也落后于欧美文明国家。孙中山将中国文明不进步的原因归结于“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学说的错误,为了再造中华文明,就必须打破这一成说,建立“知难行易”说。“知难行易”是孙中山再造中华文明的总方针,在具体方法上,则不外乎恢复旧有的中华文明传统和吸取先进的西洋文明的长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在推进,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正在发展。文化滋养文明,文明形塑文化,文化和文明决定其主体选择怎样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特征的选择基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同的人类文明具有特定的时空坐标,具体表现为文明进程中的发展样态和空间上的区域或国度特点,人类文明因而具有多样化。现代化是一种文明样态,包含文化建设在内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人类文明新样态的呈现,这一样态是中华文明的自我发展,是当代世界文明在中国的具体样态。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依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遵循中华文化建设路径,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推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探讨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的关系入手,简要分析了文明起源与形成同国家起源与形成这几个概念的异同,着力于介绍我国学者对于国际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借鉴与看法,探讨了国家起源的动力因素、国家起源的基本途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研究情况,分析了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趋势、存在问题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河南舞阳贾湖裴里岗文化遗址发现的龟占器具和卦象文字,是伏羲氏“画八卦、造书契”的有力佐 证,它拉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序幕,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禹贡>的时代起,人们就已经开始关注自西汉以后称作”黄河”的重要水系与文明进程的关系了.因”河”的作用形成并由”河”滋养的”太原”、”大陆”、”大野”,是中华文明初期发育的基地.”河”的问题解决了,则禹”告厥成功”.据说”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早期国家的版图规模和行政效能已经相当可观.司马迁<史记>称此”成功”为”九州攸宁”(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诸夏乂安,功施乎三代”(卷二九<河渠书>).植根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于是被称为”黄河文明”.中图分类号:  相似文献   

13.
文明的起源地是一元还是多元;文明的标志是划一的还是各具特征;红山文化是否已进“文明时代”等等,由于西辽河流域五千年前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金字塔”般巨型建筑以及玉龙为代表的诸种玉器的发现,这些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热烈的探讨。或坚持中华文明的起源地非黄河流域一处,而“发祥地有‘四大区域’”,红山文化“使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或否认红山文化进入文明时代,“根据世界文明史的惯例,红山文化还没有青铜器的铸造和应用,也无城市的发现,更无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因此,它不具备文明时代的特征”。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考古学、人类学、古生物学诸领域的研究成果,对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远古文明再抒鄙见,希翼学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4.
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的多层次多动力因素中,思想理论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起着重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水平的必然产物,它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杠杆,又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和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因此社会分工的规律乃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所共有的一般规律,文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就是建立在社会分工这一共同基础之上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首次科学地概括和论证了人类由“野蛮”到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是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先驱。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把握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沿着“民众大联合——建设中华民族的新国家——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进程,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形态做出了不懈努力。在“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中,毛泽东积极探寻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道路,既主张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又强调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脉络中,毛泽东以文明互鉴的理性观念观照世界文明,并基于民族本位汲取世界文明成果,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起源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西方文明起源于铜器时代,而中华文明起源于玉器时代。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以斧钺彰显王权的文化现象也起源于玉器时代,而玉钺便是军权、神权、王权三合一的象征物。中华文明史中象征王权的斧钺,其时代发展顺序依次经历了:玉斧钺时代、铜斧钺时代、铁斧钺时代。随着铜斧钺时代、铁斧钺时代的逐步发展,玉钺的王权象征意义虽渐趋弱化,但以玉钺或其它高规格玉器象征王权的文化却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之中。而今应当特别注意玉器时代的玉钺对王权起源与发展的影响,更应当给玉器时代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江淮地区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石器时代的玉文化,是当时该地区史前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取考古材料,以史前重要遗址为例,结合历史学研究方法对这一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略作探讨,梳理史前玉器功能的演变规律:玉器被大量用于祭祀和宗教活动;礼仪性用玉的逐步形成;玉器成为宗教活动中执事人员的重要辅助工具。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在距今约五六千年时,江淮地区开始了文明化的漫长进程,玉器在该地区文明化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一,墓葬中出土大量玉器并形成了祭坛,这是氏族社会从神权开始向王权过渡的重要标志;其二,大型中心聚落遗址的出现,可以视作该地区从氏族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对研究早期国家的形成及文明的起源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其三,大量玉礼器的存在,不但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更孕育了礼制文明。  相似文献   

19.
江淮地区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石器时代的玉文化,是当时该地区史前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取考古材料,以史前重要遗址为例,结合历史学研究方法对这一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略作探讨,梳理史前玉器功能的演变规律:玉器被大量用于祭祀和宗教活动;礼仪性用玉的逐步形成;玉器成为宗教活动中执事人员的重要辅助工具。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在距今约五六千年时,江淮地区开始了文明化的漫长进程,玉器在该地区文明化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一,墓葬中出土大量玉器并形成了祭坛,这是氏族社会从神权开始向王权过渡的重要标志;其二,大型中心聚落遗址的出现,可以视作该地区从氏族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对研究早期国家的形成及文明的起源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其三,大量玉礼器的存在,不但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更孕育了礼制文明。  相似文献   

20.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