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是第一个成功突破苏联模式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毛泽东时代留下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传统和极不完善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文化素质中能商善贾的历史传统,都是中国突破苏联模式的有利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潜力耗尽以前,"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机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的领导是中国成功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一、统计转型我国经济体制目前正经历深刻而巨大的变革,这就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作为反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面临转型问题,即由传统的计划经济统计模式向市场经济统计模式转型。我国统计模式改革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高速发展到后来跌入低谷,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严重束缚了社会主义的后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条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手段和体制即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正是以此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和现实情况,实现了对传统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论的突破,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场新的革命,其实质和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体制。从理论、思想上讲,就是要彻底摒弃和清除“苏联范式”经济学的教条及其影响,在一般理论经济学的基础上,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基础上,重建中国的经济学,并以此指导中国的大学经济学教学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命力曾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严重威胁,一个时期以来,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遭受挫折。究其原因,在于经济上的失败,进一步说,在于具有细技未节修补性质的经济体制的失败,中国改革的成功强有力地捍卫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不断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进而最终确立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教训表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振兴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过程对中国妇女解放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的宏观背景下,反思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前的中国妇女解放状况和实质,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中国妇女解放的基本走向和特征,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过程对中国妇女解放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建立起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要加快走向市场经济。在这个指导思想的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现在,不少同志讲:要抓住机遇,告别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要突破计划经济,尽快建立市场经济;要抓住良机,摆脱计划经济的依托,全面走向市场……。面对“告别”、“突破”、“摆脱”计划经济的提法,有的同志问:这是否意味着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否定?为此,我谈点个人认识。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计划调节王庆功,杜传忠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究竟还要不要计划调节?这种计划调节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的计划调节有何不同?它的主要特点及其实现机制是什么?这些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亟待解...  相似文献   

9.
2 0世纪前半期 ,苏联之所以“兴” ,社会主义各国之所以要学习苏联 ,是由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顺应了战争和革命的时代潮流 ;2 0世纪后半期 ,苏联之所以“亡” ,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要改革 ,则是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而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 ,则正是由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顺应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世界潮流。如今 ,只有坚持关于社会主义两种模式的理论 ,坚持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观点 ,才能合理解释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0.
浅论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陈亨泰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过去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所建立起来的各种体制、机制都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挑战。高校后勤部门作为整...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领导集体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的结果.毛泽东曾经认识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并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但是没有结果;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未竞的事业,对计划经济体制深度改革,强调市场的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江泽民大胆实践,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最终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胡锦涛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提出绿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开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必然涉及社会上各种传统经济意识的更新和转变的和问题。所谓经济意识是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并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经济形态和经济体制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是指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对立,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一、经济意识的含义及其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传统哲…  相似文献   

13.
如何使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难题之一。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权作抛砖引玉。一、传统体制的非经典性从根本上判断,传统的中国经济体制,尽管有了多方面的改革,但还没有走出旧的体制。人们通常称这种体制为“苏联模式”。其实,苏联模式就其具体内容来讲,并不是苏联人的发明,只是因为这种模式在苏联被首先实践,才有了“苏联模式”这种称号,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彻底打破了以往阻碍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种种限制与束缚,对于提高我国经济活动的效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我国原来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后期,适应当时的形势,参照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那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建设规  相似文献   

1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 ,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认和选择 ,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和曲折的过程 ,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回顾总结这一认识过程 ,有助于我们更加珍惜党的十四大取得的理论成果 ,更自觉地投身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我党自我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来 ,在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探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大致经历了两个阶…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离不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经验,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研究以及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所积累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的启动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前言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以及科教兴省、兴国战略的确定,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单一的办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而要突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制,通过试点和推广,逐步地建立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教育体制。作为高校,而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而对市场竞争的新形势,如何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的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党的十四大召开后,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从而促使我国过去长年来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种体制转换,不能不说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不同概念。商品经济从经济发展史上看,它是相对自然经济而言的,在我国现实经济条件下,它又是相对我国过去长期来的产品经济而言的。而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有别于以计划手段来配置社会资源的  相似文献   

19.
一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五十年代按照苏联的模式建立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应该承认,计划经济体制为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济基础,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曾超过积极作用。但更应  相似文献   

20.
从按劳分配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按劳分配名义建立的分配制度,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相反,它和信息障碍纠缠在一起,成为体制畸型的一个主要根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马克思的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为依据,在改革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到十六大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十六大概括的分配原则,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对应的,是同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对应的。《哥达纲领批判》为这一发展提供了许多理论上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