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人》杂志创刊十六年来,我年年订阅,期期必读,是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视《老年人》杂志为政治母乳,每期到手先看“老人言”,再看封面标为要目的文章,然后看其他内容。今年第三期,《武汉新鲜事:总经理退休当门童》、《大义女子陪着养母做新娘》这两篇文章,我读后深受启迪和教育;《生活方式决定你的健康状态》一文,连读两遍仍不想放手;关于人寿保险的策划报道,也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打算让老伴参保,既减轻儿女的负担,也为我辞世之后让老伴无温饱之忧。《老年人》杂志的文章篇篇可读,开卷有益。诸如“社会纪实”、“银…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退下来以后,参与社会的发展,融入社会,参与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称之为“老有所为”。如今老年人的基本权利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使之上升到政策和法律的高度,更是广为人知,受到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品牌李俊     
小莫 《职业》2002,(11):24-25
2001年,中国媒体尤其是财经媒体风声水起。这一年,北大青鸟注资《京华时报》,上海巴士参股《上海商报》,上海强生入股《新财经》……大量报纸杂志创刊,资金纷纷投入到这个行业来。但一年过去,一度轰轰烈烈的媒体浙渐沉寂下去,很多曾经无限风光的“新面孔”日渐销声匿迹,声势巨大的“媒体投资年”原来不过是和互联网类似的泡沫经济罢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谁将是最后的赢家?这是无法回答的。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证券期货》和《新财经》的创刊人李俊却不失为一位真正的勇者和智者。创刊于1994年的《中国证券期货》在业内影响重大;创刊于2000年的《新财经》,不过两年时间,就己显露出它作为传播经济生活智慧和发场理性光辉之平台的巨大潜力和魅力。 2002年10月的一天,记者拜访了李俊先生,听他侃侃而谈自己创办杂志的心得体会。也许从他的媒体经营理念——品牌战略中,你可以感受到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有很多理由称西美尔(Georg Simmel)为社会学家,他与韦伯、滕尼斯等人同属1909年至1910年间“德国社会学学会”的创建者,后创刊《逻各斯:文化哲学国际期刊》(从刊名亦可看出这帮早期的古典社会学人的哲学情结)。在这个以《逻各斯》为核心的社会学同人圈子里,西美尔是最具影响实力的人。  相似文献   

5.
《炎黄世界》2009,(5):1-1
《炎黄世界》1994年1月份创刊时,两位文学世纪老人都题了词。巴金老人题词是:“讲真话!”,一针见血,十分尖锐;冰心老人题词是:“心之桥”,语短心长,寄意甚深。而这两句话六个字却实实在在地勾画出了《炎黄世界》的编刊指导思想,一直鼓励着我们,引导着我们走过这风风雨雨的十多年时间。  相似文献   

6.
《现代交际》2009,(1):11-11
“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日前在北京举行。《社会蓝皮书》主报告人李培林指出,大学生今年毕业560万人左右,估计到年底的时候,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2009年《社会蓝皮书》主报告人李培林分析了这次国际危机和经济形势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称,  相似文献   

7.
《老人天地》2013,(11):14-14
在第二届“新天地·阳光之星”才艺展示活动中,为了庆祝《新天地》杂志创刊30周年,杂志社还收到了不少老读者、老朋友送上的祝福和寄语。  相似文献   

8.
2001年11月18日晚,福建东南电视台《有你有我》节目现场,走进了一位年仅七岁的“神童作家”──窦蔻。他出生才七个月,父母就抱着他外出打工。不到七岁就写出了一部12万字的长篇小说《窦蔻流浪记》,由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发行,创下了我国少儿作家年龄的最低纪录。在节目演播现场,他面对主持人和观众,能言善辩,机智灵活,那风趣幽默的问答言说,引发出观众一阵阵笑声,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活脱脱一个“神童活宝”的形象。小窦蔻的智力远远超出同龄孩子,他现在的理想是在10岁时到美国的哈佛大学去念书,再写一部《西…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家茶座》2008,(2):156-157
《亚洲时报》刊载文章《中国不只要Democracy也要Meritocracy》说,毫无疑问,中国现在正在崛起,但距离真正的现代化强国应该还有一步之遥。英文里有个词叫Meritocracy,意谓“精英管治的社会”或“能者居之的制度“或“精才教育制度”。中国在迈向“人尽其才,公平开放”的社会的路上,肯定还未完全到位。  相似文献   

10.
读了《社会观察》2004年第4期刊登的黄伯青撰写的《从“执行迟到”谈我国行刑时效制度》一文(以下简称《黄文》),对其所提出的“在我国刑法中,增设行刑时效制度,不仅有其理论意义,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的主张,颇为赞同,然而,笔者认为黄文中反驳“不主张在我国设立行刑时效制度”观点的理由,及其所主张的设立我国行刑时效制度的必要性,并未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客观性,甚至有误导大众之虞。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诗文中,对长寿老人有许多雅称,极富情趣。黄发:老年人白发脱落更生黄发,是高寿的象征。《诗·鲁颂·闷宫》中有“黄发台背”的句子,郑玄笺:“皆寿征也。”又据《书·秦誓》:“尚犹询落黄发。”黄:代指长寿者。《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黄。”朱熹批注说:“黄,老人发复黄也;,老人面冻梨色,如浮垢也。”《礼仪·士冠礼》中也有“黄无疆”之句。耆:老年,意即60岁以上的老人。《孟子·梁惠王下》:“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晋书·食货志》:“九年躬稼,而有三年之蓄,可以长孺齿,可以养耆年。”花甲:年…  相似文献   

12.
水金 《老年世界》2006,(5):32-32
古人认为:夫妇性生活时与气功引导相结合。有较好的防病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功用.马王汉墓医简《养生方》中记载.性生活宜去七损增八益.意思是说,如果不能运用“八益”排除“七损”.人到四十岁以后必将生理功能减退一半.五十岁以后就变得衰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可谓名家辈出,精彩纷呈。随着中华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启动和新课标的实施,古诗文诵读在举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引导青少年在古诗文诵读中培养民族精神,也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本研究着重探讨在义务教育阶段引导青少年在古诗文诵读中培养民族精神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一文 《当代老年》2008,(10):48-48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千金翼方》把“耳顺”视为“养生之要,耳无妄听”;孙真人的《卫生歌》中也有“顺耳顺理,修身除虑”;北师大于蓝教授在“为人之道”讲座中说,人到了“耳顺”的年龄,应该是对世间的一切都理解和包容的年龄。内一心从容淡定,通晓世故,修炼中庸之道已陶冶和熔铸达绚烂之极。因此,“耳顺”源于“心顺”。  相似文献   

15.
《老人天地》2013,(11):12-13
为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庆祝《新天地》杂志创刊30周年,昂生杯第二届“新天地·阳光之星”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离退休干部才艺艺展示活动于10月12日在北京和熹会老年公寓举办,  相似文献   

16.
衡水湖抒怀     
张延 《公关世界》2016,(13):123-125
编者语:当下,阅读已成大潮之势。特刊发张延先生《玉壶文集》部分作品,以飨读者。该文集共七辑,依次为“教育教学篇”“文艺思想篇”“小说影视评论篇”“散文诗歌评论篇”“博客创作篇”“祝寿华章篇”和“抒怀鉴赏篇”。  相似文献   

17.
詹弗  负苽 《女性天地》2008,(11):17-19
有人戏称2008年为“李小冉电视年”,近期央视播出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家》《功勋》《凤穿牡丹》均为她领衔主演。人们对这个曾在赵宝刚的《像雾像雨又像风》《别了,温哥华》剧中有着出色表现的女孩子尤为喜爱,从玲珑善良的安琪,到可爱可亲的留学生杨夕,再到现今正义的胸外科医生卢秋影,李小冉的实力可见一斑。殊不知,她曾被赵宝刚导演“雪藏”了3年,而她说:“正因为有了这3年,我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一部“没有美女,没有爱情,没有明星”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不露声色,突然走红,大众的赞誉之声挟排山倒海之势而来,剧中主角、傻里傻气的特种兵许三多更位列《南方周末》年度人物候选席,其成长道路被媒体高扬为“简单主义+钝感力”的道德天性的胜利,并宣称将被写入现代社会的成功宝典。  相似文献   

19.
许倬云教授著的《万古江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副题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全书谈论的是自远古至20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以“江河”指代历史,是有悠远传统的比喻。所谓“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有人从积极的方面分析,认为“孔子的观水”,正是“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的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南怀瑾,《老子他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22页)。其实,社会史的进程正是这样。千百年来,不同社会力量的聚合与分流,运动与滓潴,冲蚀与激荡,一如江河。梁启超在表扬司马迁的史学成就时,说到当时之“中国社会,譬之于水,其犹经百川竞流波澜壮阔以后,乃汇为湖泊,恬波不扬”(《中国历史研究法》)。而成功的史学论著,可以看做这种种现象的水文记录。  相似文献   

20.
刘俊 《公关世界》2010,(3):28-29
2007年4月,到伦敦的第一周,傅莹便出席了“中英媒体论坛”,主动与媒体接触,不畏惧、不退缩。此后,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登门造访英国各大媒体老总,和他们喝茶聊天,希望他们能报道真实的中国。当然,她也不是什么媒体都会造访,从《泰晤士报》、《独立报》,到《每日电讯报》、《经济学家》,都是英国中产阶级才看的媒体。“中产阶级是英国社会的核心,说服这部分人至关重要。”旅居英国多年的中国留学生曾飚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