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几年的艺术实践表明,戏剧小品当归类于喜剧艺术,它需要把其中的"悲怆情愫"沉落在强大的喜剧精神里。比起一般戏剧,小品中的突转更新、奇、巧,形成较大的情境落差,清晰地传达出由愕然大惊到恍然大悟的发现。与其喜剧精神相一致,小品的语言具有幽默的风格,具体呈现为谐与绕的形式特征。而话语的幽默应以涵养其喜剧精神为基础。从题材的处理上看,一部反映当代生活的小品,应通过间离手段展示事件丰富的真实性、复杂性和不可穷尽性。  相似文献   

2.
东北喜剧小品言说张力的语言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品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其魅力主要在于言说,其中东北喜剧小品之所以获得广大观众的首肯,主要在于它独特的言说方式。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东北小品展开批评,着重讨论言说方式的“贯口”化、言说技巧的综合化、言说语境的反讽化等。  相似文献   

3.
得体性偏离是喜剧小品常用的包袱构拟策略,可分为身份偏离、关系偏离、场合偏离、目的偏离等类型。得体性偏离是人物品格亏缺的映照,是喜剧不和谐模式的内在要求,具有负向性修辞品格,在喜剧小品这种语言艺术的使用中要把握度,控制量。  相似文献   

4.
试论卡夫卡小说的喜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通过对主人公二难境地的喜剧展示,揭示了人生的悖论;通过对作品喜剧内容的展示,揭示了其荒诞、夸张的喜剧形式;通过对其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出调侃的语言特征。卡夫卡的作品展示了人生体验的精髓,流露着生命奋斗的无奈,表现出对生命无望的希望,作家本人孤独绝望者的喜剧气质便在其中展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辽宁浓厚的戏剧和曲艺文化为东北喜剧小品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铁岭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培育出了众多著名喜剧演员、编导,这为铁岭成为小品之乡提供了人才基础。二人转在吸收吉林的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南派载歌载舞的特点,取得了成功。以拉场戏为原型的铁岭独具特色的喜剧小品在充分吸收了话剧、相声等艺术的营养后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作为现代小品散文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把美文引进中国后,逐渐完成了本土化进程,成为和诗歌、小说、戏剧并驾的正宗文学。作为现代中国小品散文的一个成功原型,周作人的散文艺术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独特的抒情文体既吸取了西方小品的精华,又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作品连缀起来构成了一个充满着内在艺术秩序与特殊方式的艺术世界,并受明确的艺术审美理念指导。在继承与革新的基础上,周作人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散文理论与审美范畴概念,如滑稽、趣味、平淡自然、苦涩、闲适等,他以深思型的审美品格,开创了小品散文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7.
"狂欢"与"逍遥"分别作为巴赫金和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们之间就喜剧精神这一点来说具有相通之处,又由于它们在时空上相隔甚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东西方喜剧精神的差异,所以本文从世界观相对性与相对主义;发展观肯定与否定或生与死;价值观此在的自由与存在的自由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刘迪 《理论界》2006,(3):197-198
简·奥斯丁是中国读者熟知的英国女作家,她的作品脍炙人口,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重大文学价值。简·奥斯丁善于在轻松愉快的喜剧氛围中讨论严肃的主题,给人以启示。她作品中喜剧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各有特色。而她的喜剧表现手法形式多样,成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9.
罗书华 《齐鲁学刊》2001,4(3):71-77
中国传奇喜剧英雄形象的喜剧魅力虽然与他们童稚般的滑稽性,抗敌、治恶、惩奸、反皇的崇高性,以及这两者的奇妙结合紧密相关,然而他们动人心魄的喜剧底蕴和根本乃在于传奇喜剧英雄们是原始生命、真纯生命的化身,在于他们对整个封建文明的强力背弃,以及向纯粹生命的回归。在他们身上,偶尔也可以看到生命的孤寂和悲凉,但他们最终展示的却仍然是生命的强大、旺盛和灵动,以及这种生命的处处得胜,让人感到生命的无尽喜悦和欢欣。或许,这正是一切喜剧、喜剧形象的根本,正是喜剧性、喜剧精神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喜剧不同的本质特征,概括出喜剧人物基本的审美特征为以丑显美、炫丑为美。喜剧创作的重点是着眼于“假”,通过人物假的表演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的真,从而揭示生活的底蕴,创造出特定的喜剧效果。而欣赏主体正是在对对象的以丑为美、炫丑为美的嘲笑和批判中自我观照、自我检查,完善自我人格;或批判否定对象并在对象的直观形式中肯定自身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典艺术精神”是与“古典主义”意义相近的概念 ,指以经典作品为典范、强调审美理想的继承性和艺术价值的恒定性的艺术观念。古典艺术精神是一个民族文艺传统的精髓 ,对于理解传统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 ,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先秦到隋唐 ,文学观念由早期的教化观念逐渐演变为对文学典范和创作法则的注意 ,古典艺术精神开始形成。宋元时期是文学典范意识走向成熟的时期 ,最突出的标志就是把唐代文学作为学习的典范 ,从而形成了具体明确的文学审美典范和从审美精神的层次学习典范的意识 ,即从典范之“法”而“入神”的意识。到了明清时期诸家 ,文学经典逐渐从可以学习的典范变成了只可神悟而不可效法的神圣境界 ,创作与鉴赏拉开了距离 ,对文学经典的学习日渐变成个人化的体验 ,对古典艺术精神的认识也日渐走向更高的概括与抽象 ,经典作品由实际的创作范式变成意蕴精微的欣赏对象 ,意味着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古典艺术精神走到了发展成熟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12.
庄子对空间的体认既达到了相当的哲学高度,又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他以"道"为思想核心,由"道"的本质属性的支配而构建了两个互相对立、互为依据的空间——现实空间与道论空间.这两个空间以主体体验的形式呈现,既是对"道"论的完整丰富,同时又不期然间体现出与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内在沟通.双重空间经由主体人格之超脱、主体精神之飘逸、主体生命之流注,融贯而为中国艺术的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13.
消费时代的文艺精神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定家 《人文杂志》2001,(3):101-104
新时期以来 ,随着欧美大众电影和港台流行歌曲的风行 ,整个中国社会特别是城市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邓丽君、《望乡》、《加里森敢死队》、喇叭裤、MINI裙、山口百惠、阿兰德隆、麦当劳、肯德基、桑拿浴、恋歌房、情侣包厢、精品屋、琼瑶、金庸、球迷俱乐部、NBA、情人节、圣诞节、MTV、KTV、公关小姐、BP机、大哥大、 5 5 5、万宝路、托福、GRE、股市行情、网BAR、海洛因、摇头丸、《红高粱》、《废都》、伟哥、豆腐渣工程……新生事物 ,层出不穷 ;黑道白道 ,泥沙俱下 ;三教九流 ,鱼目混珠 ;祖宗洋人 ,同台斗法 ;在一…  相似文献   

14.
王渔洋“神韵”的审美内涵及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寅 《中国社会科学》2012,(3):129-148,207,208
在厘清了"神韵"的语源及作为诗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后,王渔洋的"神韵"说面临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王渔洋及其他诗论家是如何运用"神韵"概念并逐渐形成理论默契的;从艺术史的角度看,"神韵"具有什么样的艺术倾向。通过广泛考察后世批评家的用例,文章认为"神韵"只是与短诗和风景有关的审美概念。由王渔洋诗学的基本观念来考察"神韵",可以发现它具有呈示动机的偶然性、呈示方式的直观性、呈示对象的瞬间性、呈示特征的模糊性等特征。其相对应的审美反应则是自发的而非被动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富有特征的而非全面的,有距离感的而非清晰逼真的。这种艺术特征,与艺术史上的印象主义有着本质上的相通,将两者的理论与实践相对照、比较,更容易看清神韵诗学的旨趣。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科学主义与人主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但由于它们的哲学立足的基础是片面的,导致它们的理论不可能根本克服传统哲学的弊端。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是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的内在统一,能够根本超越传统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转折时期铸就的文化精神 ,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柏坡精神与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文化精神有着共同的血脉 ,也有其独特的科学内涵。弘扬西柏坡精神 ,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对于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佐邦 《学术探索》2002,(2):102-105
本文运用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意境的概念进行重整 ,并从创作心理、接受心理、作品文本等方面对意境概念进行心理审视 ,得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从而重构起意境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态,根本基础在于其具有的独有特性.本文确立了家庭日常收视的传受特性是电视剧所有特性的发生学基础这一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电视剧的传播特性、内容特性、艺术特性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本文认为,电视剧的传播特性构成了其内容特性和艺术特性的前提,电视剧内容上的真实性和生活化,艺术上的现实主义、通俗性叙事、以"话"为主的声画关系、弱作者性等特点,都受制于其传播特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知电视剧自身的艺术特性,同时也为电视剧艺术生产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道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原明 《文史哲》2002,1(1):54-59
道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依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得以透显的。当它依据这个原则去求“真”时,则表现出合规律的遵道循理、追求世界的本真状态和在其相对主义体系中潜含着若干科学认识因素的科学精神。当它将这个原则延展到属人的世界而成为价值范畴时,则表现出众皆平等、“常德乃足”和安顿人类生存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道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展示了“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相统一的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并对弥合当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建构新的科学人文主义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具有浓厚的喜剧氛围,作家和读者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皆能体验到一种重要的喜剧性情感,即旺盛生命力所带来的快感。李渔的小说情节多是沿着愕然大惊继而释然大悟这一基本轨迹一波波层出不穷、张弛相间的喜剧性节奏展现出生命力动态的持续平衡。他还凭借自身的丰富经验和机巧智慧,激发喜剧灵感和生命活力,使思维幻想化、趣味化,在设计与解决尖锐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展示出生命力的活跃与强大。李渔小说中的人情、事理又常以新奇为特点切入人们的心灵,充分调动读者紧张、兴奋的心理机能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