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学作品中魔幻与现实的交融,虽然长期受到儒家主流文化思想的压抑,但在古代小说中早已存在,并成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革新的重要资源.莫言的小说创作,更多的是来自以蒲松龄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隐匿传统;同时他在艺术手法和现实精神上,也直接继承了鲁迅等新文学作家对于小说创作魔幻与现实的双重建构,并做了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马尔克斯与莫言身处于不同的文化氛围中 ,但源于共同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感悟却使二人的创作有了众多的相通之处 :共同的多元开放的小说主题与结构 ;共同的奇特灵活的叙述方式 ;共同的天马行空的语言表述 ;共同的怪异超人的艺术感觉 ;共同地对外来技巧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3.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的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巨著,它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闻名于世。魔幻是《百年孤独》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在把现实与幻想纯熟地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杰作,他为世界文学和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觉醒做出了独特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莫言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蛙》是他历经四载潜心而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将人性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的转变深刻地挖掘出来.两位作家的作品虽然存在诸多不同,但有不少相似之处.两部作品的互文性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以地域性特征为基础的写作手法、以个人-民族式表现生活的层次手法、生殖崇拜、尊重女性、悲剧色彩和"时代-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莫言是当代中国重要作家,其作品反映社会历史变化,从近代一直写到当代,堪称史诗。在许多作品中,莫言描写了各种动物,构成作品重要组成部分,也形成其文学创作的显著特征。《生死疲劳》是莫言重要作品,在描写动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这部小说中,动物的生命活动非常精彩,有意义,与人类的社会行为形成对比。莫言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传统,思考严肃、重大的主题,即人性的问题。动物形象对于莫言的创作来说意义非同一般,他探讨人性问题,从动物的身上认识人,用动物的眼光审视人。  相似文献   

6.
莫言以旁观者的身份建构"差异",以疏离姿态呈现反抗意识和众声喧哗之势。《生死疲劳》的叙事出于民间立场,在疏离的意义上寄托了对于人性的观照。平行的参照空间的设置,用以审视和解构人类社会的逻辑。莫言得益于"因"和"成",其"法"就是"疏离",就是对于惯常思维和僵化日常生活的批判和超越,以反其道而行之的疏离之式制造了反审判的架势。莫言以反现代的方式塑造现代,以朴素、本真的信念凸显浮泛虚伪、随波逐流的现代丑恶。不同于政治之"红"和情色之"黄",蓝氏男人打造了半个世纪的理与情的纪念碑。莫言在现世和轮回之间建立了互为注解的关系,而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轮回。  相似文献   

7.
在一系列颂扬与粉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十七年文学作品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落后农民人物形象图谱,这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在表层叙事结构中自然地链接成一条抵抗点的序列。从十七年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中分别选取《前途似锦》中的闹退社农民梁槐与《生死疲劳》中的单干户蓝脸为考察分析的中心,从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入手,展示出在不同权力话语的介入下落后农民形象的建构过程与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 ,它突出地体现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作者通过奇异多彩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严肃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 ,从而实现了魔幻的现实化和现实的魔幻化 ,巧妙地将现实与非现实融为一体 ,使读者从审美中强烈地感受到拉美地区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9.
《生死疲劳》是莫言在艺术创作中向民间文化和民间资源的一次自觉的撤退和回归。小说通过章回体的运用,进行了一次整体的艺术突围。由此,民间的声音打破了历史的沉默,以往宏大叙事遮蔽之下的历史的另一面得以浮现出来。小说不仅展示了民间的生存状态,而且带来了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历史的"黑手高悬",一场场以历史的名义发动的无理性运动骚扰着人们,使得人们在与历史的较量中"生死疲劳"。这样,小说以轮回传说的书写形式,在消解现代性历史强力的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切怜悯情怀。这或许就是莫言在《生死疲劳》中书写民间历史的真正情怀。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以后,各路评论家纷纷摇旗呐喊对其民间写作立场大加褒扬。细读文本不难发现,《生死疲劳》充溢着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庙堂意识和国家观念,作品中的六道轮回与民间轮回观存在较大矛盾,其叙事语言与民间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错位,这几个方面不同程度呈现出《生死疲劳》对于民间立场的偏离。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生死疲劳》与朱天文的《巫言》在2008年“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终审时对决。《生死疲劳》从人畜六道轮回的观点,写半个世纪中共政权下的农村变化;《巫言》则由一位深情却孤意的女性娓娓诉说生活与创作经验。决选的结果由《生死疲劳》胜出,《巫言》的成就其实可以等量齐观。若以1949年标志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至2008年适为一甲子的结束,60年来的中文小说精彩纷呈,以朱天文和莫言各自所占的位置为探索的起点,可以探讨他们各自所承袭的写作渊源和所延伸的谱系,并且进一步借着这两位作家的创作,反思当代中文小说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2.
13.
小说《生死疲劳》对历史经验的想象和重写,具有极其明晰的线性的历史性,并且在这一矢向的线性历史时间的所有事件上,都保留着民间时间循环往复的印记。这种循环时间观传达出一种广阔的文化意蕴和精神特质,它将人带回到生存困境的探究之中。  相似文献   

14.
所谓“禅宗修辞”,是指佛教的主要宗派禅宗的语录、灯录中所使用和出现过的修辞现象、修辞手法及其规律。在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也出现大量为了表达作者心中的佛教观而使用的修辞现象、修辞手法及其规律。以禅宗修辞为视角,从禅宗修辞的模糊性、禅宗修辞的非逻辑性和禅宗修辞方式这三方面来分析《生死疲劳》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5.
莫言小说中的民间传说与鬼神故事是中国传统的叙事模式,而马尔克斯借助于印第安神话所传达的拉美叙事,与莫言实质上形成对话。文章从神话叙事的传统模式差异、叙事话语的艺术形式与神话哲学的表达三个层次,从不同的话语结构,深入分析构成两者对话的文本特性,以期将莫言作品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16.
莫言小说讲述近代以来山东农村的故事,展现一幅幅奇异瑰丽、惊心动魄的故事,洋溢着强烈的"土"的气息。"土"是那一片土地,是那一群人;是生存的根基,生活的常识;是人生的理想追求,也是生命的最终归宿。"土"给人生以崇高神圣的意义。扎根土地的人最有生机活力,最坚韧顽强,自由自在,拥有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18.
莫言新作<蛙>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切人点,以"姑姑"这一传奇人物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书写了中国近代生育史的风云变幻.形式上,莫言再创新意,将<蛙>分作五部分,前四部分采用书信体小说叙事,最后以话剧形式升华.小说深刻揭示了现实的残酷与荒诞、人性的可悲与可叹,再次呈现出莫言小说一贯蕴含的救赎情怀与对现实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翻译家,有着深厚的中英双语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优秀审美能力。他是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文章以其对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①英译文②为例,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策略,探究其翻译观。认为他的翻译观包括:1.翻译既忠实,又背叛,翻译是在忠实和创新两者间的折中;2.翻译是一种改写,好的译作读起来如原始创作般流畅;3.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读者因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