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和定位甲午战争。幕末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初步勾画的日本对外战略,成为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直接渊源。明治初期,日本对外取“远交近攻”之策,以“征韩论”与“征台论”表明了北进大陆与南进海洋的政策意图,其亚太政策初露锋芒。山县有朋首相的“利益线”主张及其在国会发表的演说,标志着以大陆政策为主体的近代日本亚太政策,在甲午战争以前已基本形成。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初步实施该政策,取得了从北、南两个方面踏向亚洲大陆及南方海洋地区的基地,并打破了亚太地区旧有的“华夷秩序”,为其称霸亚太开辟了道路。甲午战后,日本进一步实施其亚太政策;日俄战争就是甲午战争的继续,战后日本在政略与战略方面的积极进取,则为其亚太政策的继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共审判日本战犯工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审判日本战犯工作,是战后盟国审判日本战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日本侵华史中不可替代的法理证据;沈阳、太原审判是包括东京审判在内的历次审判日本战犯中最成功的一次.它创造了教育改造和审判惩治相结合的成功经验,为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忽视中共审判日本战犯工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更由于战后中国政治对峙格局的影响,国共双方在审判日本战犯问题上存在矛盾和斗争,人们难以客观评价国共各自所开展的审判工作,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本文试就战后中共对惩治日本战犯的态度,国共双方在审判日本战犯问题上的斗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阳、太原特别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工作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同德国赔偿问题相比,不论是在政策制定、处理方式以及赔偿后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决定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日本赔偿问题不象德国赔偿问题那样,在战时和战后初期引起盟国的高度重视和反复的争论;美苏虽然在德国赔偿政策上有相当大的差别,但有—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营造纸厂建成投产不久,就因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而被侵占,并进而劫掠至北海道勇拂。战后在纸厂被劫机器及日方配件归还与雇用日籍技工等问题上,中国经过与美、日的反复交涉,皆获致满意之结果。这一交涉个案反映了中国当时较弱的实力,也反映了中方人员自身之努力。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认为寻求国际社会承认的时机日臻成熟,进而采取积极的外交活动,以求获得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承认。然而美国出于对苏联因素的考量,在承认事宜上,与盟国——中国、英国取得协商一致,最终回绝了临时政府的承认诉求。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提出了一个由多国参与、兼顾各方利益的方案,即战后托管朝鲜政策。美国自恃实力雄厚,坚信能够将托管控制在可操控的范围内,从而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苏联出于通过托管朝鲜从而"分享"参与欧洲及亚太其他托管区域红利的目的,在战后托管朝鲜问题上采取了合作的态度。美国的战后对朝政策获得了苏联的默认与协作,然而表面上的合作并不能掩盖内在的认知差别,由于美苏两国从一开始即对托管制各自解读,各自打算,为托管制度流产并最终导致朝鲜半岛分裂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日本亚太战略在其整体外交战略中占据绝大部分比重.近年来在美国"重返亚洲"的背景下,日本亚太战略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互为策应、高度共振,主要任务在于维持并强化美、日主导下的亚太体系和秩序,重点应对中国崛起对地区和全球政治格局带来的挑战,确保并增进自身呈相对下滑趋势的政治地位、经济繁荣和安全系数.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对华战略仍将居于日本亚太战略的核心位置,并给处于"复杂调整过渡期"的中日关系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克林顿入主白宫后 ,开创了美国战后历史上首次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中心地位的新时期。在美国现阶段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本国条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 ,克林顿在众多经济区域中毫不犹豫地把美国经济的区域战略重点指向了亚太。克林顿力图通过以下手段将亚太经济战略建设成美国全球经济大厦中一根强有力的支柱 :提升贸易地位 ,扩展对亚太的经贸领域 ;巩固美日经济同盟 ,把日本作为美国对亚太进行经济辐射的基地和保障经济安全的屏障 ;同中国开展多层次的经贸合作 ;保持并加强在东盟的传统经济利益 ,利用东盟牵制中国、日本 ;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 ,加紧争夺亚太经合组织主导权 ;通过政治、军事手段建立巩固的经济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 近代以来,日本疯狂向外扩张,企图以亚洲霸主身份,实现其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大帝国的梦想,因此成为东方战争策源地。其侵略目标主要是中国。1931——1945年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人民造成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损失①。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被压迫民族怎么走上侵略道路?这从日本对外侵略的政治依据大陆政策的内容和推行大陆政策的急先锋日本军部的诸特点可以看出。为总结历史教训,鉴往知来,本文拟作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9.
涂志明  王炫 《兰州学刊》2009,(Z1):51-53
国际正义与国际秩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义是国际秩序的道义基础,是判断国际秩序性质的依据,但秩序相对正义而言更为根本,在二者的顺序之间,秩序也优先于正义。文章在界定国际秩序概念的基础上对正义与秩序间的关系,以及正义的价值取向作了论述,并对正义与秩序的优先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为永久的消除德国对战后世界和平的威胁,盟国对其实行了一场强制化的民主改造,它包括"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其中,最为重要、也最受争议的是"非纳粹化"。由于战后西方盟国对德问题考虑的角度不同,直接形成了西占区内部非纳粹化迥然相异的特点,这给德国的非纳粹化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最初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川润提出的。1987年9月他在日本《经济学人》杂志上发表题为《提倡建立“环日本海经济合作区”》的文章,主张日本、中国、朝鲜、韩国在航空、贸易、基金等方面建立合作,这就是所谓“环日本海经济圈”构想。这一构想虽有缺陷,但由于它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有其合理性,因而引起各国的重视。迄今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应包括的国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由在地理上处东北亚地区的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和中国的六省二市(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山东和北京、天津)、俄罗斯的远东…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进入了对中国最为有利的时期。如果中国能够善加利用,将极有利于中国的复兴和重建。然而,蒋介石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决策一再失误,在处理与盟国关系的问题上,先获咎于苏,复结怨于美,且不和于英。1944年国民政府的对美外交,因驻华美军费用结算问题、史迪威指挥权问题、是否应向中共部队提供部分租借物资问题等,与美国发生严重冲突,引致美国朝野对重庆国民政府极为不满,中国在盟国内部实已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国民政府在战后的困境与失败,实际上只是此时已有各种矛盾之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覃敏健 《理论界》2006,4(6):180-181
20世纪初叶,日本国民对中国东北一直存在着一种“血脉相连”的浓重情结。其产生的原因是日俄战争使日本付出巨大代价并导致国力的衰竭,由此使日本国民在心态上错误地认为拥有中国东北的权益是理所当然的,而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取得的巨大利益是这一情结产生的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国内出版的史料和有关学者的著述 ,全面地论述了日军在1931~1945年期间对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进行疯狂摧残和掠劫的事实 ,以及战后日本政府在所掠夺的中国文化典籍归还问题上所持的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15.
在孟子的思想中,"仁政"与"王道""王政"是意义相通的几个概念。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了一种道义至上的精神。其基本内容是:以民本为社会基础,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以德教为为政先务,以"不忍人之心"和"亲亲之情"为人性根据,以"仁"或"仁义"为最高原则。孟子的性善论为中国人的道德责任确立了超越性的价值本原,行仁政由此亦成为为政者必然的道德责任和天职所在。孟子既强调伦理共同体必须以道义为最高的原则,同时亦不否定功利、事功的合理性。其仁政、王道原则,与"霸道"在事功、功利层面,具有一种意义重叠的关系。孟子仁政思想的特点,是突出了在"道义至上"原则基础上道义与功利的内在统一性。孟子的仁政、王道论对当今国际社会合理秩序的建立,亦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鉴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和政治、安全的分离并存的二元结构现实,在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中日韩三国之间开展区域合作和取得成效将会越来越难。三国中的双边合作是不均衡的,主要是中日之间的合作难以深入。对中国而言,除了极力推动中韩自贸区建设外,也应因势而动,积极发展与韩国间的政治合作;在与日本博弈的同时稳住现实局面。  相似文献   

17.
1873年6月29日,同治帝首次接见各驻京外国公使.有幸参加这次站立觐见活动的日本全权公使副岛种臣不仅单独一班,而且先一班觐见了同治帝.日本获此殊荣表明中国对日本政治立场的改变.19世纪70年代,东亚区域内国家已开始运用近代西方国际关系法重整东亚地域内秩序抑或对自己所属领地以及附属邦土进行主权确认.中国愿意与日本建立西方近代的国家间平等关系即为藉近代西方国际关系法制约日本对自己在东亚区域内之属邦进行侵蚀的一个举措.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1):131-135
平田清明是日本战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注重回归马克思原初语境的研究方法,为日本学界带来了一股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新风。他主张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首先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认识,并关注到如"所有、交往、市民社会"等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时极为重要却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缺失的范畴"。平田从马克思原初语境考察论证的方法,不仅在哲学方法论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对亚洲社会的独特性认识,也为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抗击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日本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同阶段抗击的日本兵力虽然有所变化,但经常抗击着70%以上的日本兵力,最多时达94%,最少也在50%以上,毙伤的日军亦占大战期间日军毙伤总数的70%以上;中国抗战挫败了日本“北进”和“南进”的世界战略,拖垮了日本的战争基础,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攻作战,对打败法西斯国家集团在东方的支柱日本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二次大战中遭受惨重损失的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事实,一定程度地说明了日本的企业制度是比较优秀的。而这种企业制度是经过战后一系列变革才形成的。我国目前也正经历着一场变革,企业改革成功与否是这场变革成败之关键。日本同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有共同的东方民族文化基础。学习和借鉴日本的经验,研究日本战后企业变革及其特点,对我们所进行的企业改变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