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侠"是一种具有崇高伦理价值的文化原型,女侠传奇出现在封建性男权中心社会与文化更趋巩固的唐朝,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女性意识,改写了男权文化下女性卑弱的地位,然而,从女性主义维度审视和观照女侠文本,发现其实质仍是男性尚美遣兴、嗜奇猎艳的叙事文本.侠性遮蔽、剥夺了女性丰富多样的生命需求,使其成为满足男性心理需求、人格倾向、没有任何自我真实主体意识的"空洞能指".在男权视阈下,女侠呈现出形象的概念化、命运的模式化和行为的陌生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孔子诗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作者、简序编排、简文释读、文本阐释四大议题,文本阐释又包含对其诗学、诗经学史、思想史、历史文化价值的多维探索。回顾与反思其学术史可知,作者问题要立足先秦时代的著述观念与实践,注意区分"作者""述者""抄者"的各自角色及其意义;简序编排要重视物质形态的作用,遵循形制第一、表达第二、意义第三的原则;文本阐释应建立在文本整理的坚实基础之上,文本整理又以简文释读为核心;诗学研究是《诗论》研究的根本与归宿,其他阐释研究则要注意文献的使用限度。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的英语材料的阅读能力仅仅局限于字、词、句、段落和语篇的表层意义上,忽视了其深层意义。在此以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为例证实图式理论在文本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从故事的表意来看,文本中的巴克被偷贩到北方变成雪橇狗,最终回归荒野的故事,但是考虑一下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和他的生活经历,即激活相关巴克的图式,读者脑中的巴克就换成了另一种解读形象,巴克通过顽强和不屈的努力,在恶劣的环境下成功存活下来,这正是杰克·伦敦现实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民间故事研究的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史上对民间故事研究在方法上经历过几次重大范式的更迭 ,它们都不自觉地触及了文学批评和传承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献比较和进化论立场上的推断足以概括民间故事始为学术对象时的研究特征。历史 /地理学派重视文本的历史和地理因素 ,是第一个主张对故事全面考察并加以分类的学派 ;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并未从根本上超越以往的分类法 ,只是要求分类更加精细有效 ;列维 -斯特劳斯认为普罗普的研究是形式主义的 ,并从结构人类学立场出发展开对形式主义的批评。对在研究中“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的问题做出实践回应的 ,是以表演理论为代表的一系列学术尝试。表演理论意识到准确分析故事含义并非是单纯面对文本的问题 ,这一理论事实上暴露了故事研究中文本研究与传承 (表演 )研究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央视形象宣传片《我是谁》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以来的首部公益广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研究价值.结合视觉设计语法、评价理论和“宣传片”的图像、文本和声音语料建立“宣传片”多模态形象诠释框架,探索“宣传片”建构党的形象的过程与范式.研究发现:一是“宣传片”图像的再现意义体现接地气的创意理念,互动意义展现与受众间的平等权势关系,构图意义揭示青年群体是目标受众的精准定位;二是“宣传片”文本重点建构人际意义的协商语义,从客观视角而不是主观情感刻画党员群体爱岗敬业的务实作风和百年政党一心为民的赤子之心;三是“宣传片”音乐、旁白等声音能够有效增强受众全方位了解党的形象塑造,从而尽快接受党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小说中,韩愈故事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中晚唐五代阶段,发展取向不明朗,但为后来的韩愈故事做了铺垫;宋明阶段,韩愈故事呈现出浓重的仙道色彩。小说中的韩愈形象是作家在历史原型的基础上发挥、创造的结果。他是一个"多重复合型"的文学人物,一个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哲理内蕴及人生启迪意义的文学形象。从"韩学"研究的角度说,古小说及俗文学中的韩愈故事与韩愈形象,承载着历史文化名人韩愈对后世产生影响的重要信息,这是"韩学"研究者所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学界对杜丽娘形象的阐释关涉的价值取向、学术旨趣、审美趣味、研究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基本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80年代中期以后则呈现原型批评、心理分析、比较研究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在世纪末,则实现从目的到手段的过渡,即通过形象内涵的解析来折射更广泛意义上的哲学和伦理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运用多样的方法分析形象、考校文本、解说意义、阐发规律是20世纪戏曲文本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经典革命题材电影中,借用传统文化言说革命现代话语的现象极为突出,电影《战火中的青春》是其中的典型文本。影片根据陆柱国长篇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第四章改编,以倒叙手法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烈士女儿高山女扮男装战场杀敌的故事。影片在借用"木兰从军"叙事母题的基础上,全面征用与改造了传统女侠叙事,在"十七年"政治图景中构建起个人对阶级归属和对政党服从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50年代汉文版《阿诗玛》搜集、整理、出版以来,古彝文《阿诗玛》文本的研究,在学术界就被逐渐忽略了。现存的毕摩用古彝文书写的《阿诗玛》文本共有8个,这些书写文本的保存者、翻译者、记录者、搜集地区、搜集时间、故事架构都有差异。而彝族文字自身的特点、毕摩间的世代书写和传承、毕摩对阿诗玛的加工创作,都是造成古彝文《阿诗玛》文本差异的原因。这种差异传播,从古彝文《阿诗玛》中的阿诗玛形象看,塑造了一个多元的阿诗玛文化形象;从文化传播系统看,塑造了书写文化时代特有的文化传播系统;从阿诗玛文化的发展形态看,塑造了书写文化中的阿诗玛文化,并在差异中体现了彝文与口语的互动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杨学功 《学术研究》2003,3(9):26-31
本文从解释学视角出发 ,分析和评论了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两种学术取向。通过对文本研究中“解释学处境”的揭示 ,否定了“以文本为本位”研究的可行性 ;基于对文本意义客观性和解释合理性的澄明 ,为马克思文本解释的有效性原则作了辩护 ;认为应该从“返本”与“开新”的互动循环中去把握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赤 《云梦学刊》2010,31(3):25-28
系统考察2001年至200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以看到这些论文中蕴涵了独特的学术取向与丰富的学术意义,这些学位论文选题表现出多维视野。既有依当代文学史阶段划分为参照的选题,也有以“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的对象区分为参照的选题。  相似文献   

12.
谢巧静 《云梦学刊》2005,26(4):90-91,102
在二十世纪美国小说中,荒诞成为了一个主题,其原因有来自社会的,自然科学的及哲学方面的。它的表现形态主要在故事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它的意义是深远的,有对社会的、人类思想进程中的、美学的及纯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丁文 《云梦学刊》2007,28(3):32-36
吴福辉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学术小品,显示出他对研究对象新旧驳杂特质的把握能力与体察同情;其在海派文学研究领域内的沉潜与拓展历程,展示出一位学人如何“寻找自我”的经历,吴福辉的个案为深入了解20世纪80年代学者这一特定时代中特定一群的独特价值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4.
易文迪 《云梦学刊》2000,(4):101-103,106
文学研究作家风格已经积累下丰富的经验,而新闻学研究记者风格却才刚刚起步。把文学的相关理论引入记者风格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学理论引入记者风格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个人背景分析、典型人物分析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离骚》奠定了我国迁谪文学的审美基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2,23(5):13-17
迁谪文学是我国特殊国情所产生的特殊文学。屈原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迁谪文学的奠基人 ,是他的迁谪经历和叛逆性格使然。屈原的影响 ,主要通过他在作品中塑造的自我形象的人格魅力。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 ,“发愤以抒情” ,为我国迁谪文学奠定了审美的基调  相似文献   

16.
文学功能是文学的一个本源性问题。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反复重建,功能阐述复杂多样,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复合的发展演变,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个性化、多样性是文学的生命,文学功能也是多元多样,不断变化调整的。  相似文献   

17.
熊权 《云梦学刊》2009,30(1):5-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开创者之一,李何林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左翼文艺研究和鲁迅研究两个方面。他的《中国文艺论战》、《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仍是当今学界现代文艺思潮研究不可忽略的出发点;他的鲁迅研究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史观结合,堪称建国后鲁学“正统派”的代表。对李何林而言,革命经历影响学术选择,学术方法、理路体现革命信仰和斗争思维.我们要从“革命”与“学术”的交融来理解其现代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目前全国各类高校中文专业主要使用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该教材为六卷本,政区名注释需要商榷的有近500处之多。据统计.上编政区名注释需商兑的有164处,牵涉到83个政区名,其中第一册有48处,涉及到37个政区名;第二册116处,涉及到60个政区名。  相似文献   

19.
世界文学背景中的中国文学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良桂 《云梦学刊》2001,22(2):62-67
世界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与历史形态.从世界文学背景看20世纪中国文学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带来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变化,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宏观的规律性认识,只有确立中国文学精神在世界文学背景中的独立存在意义,中国文学才能产生世界文学意义上作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李晶 《云梦学刊》2005,26(2):76-80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势”,是文学家创作时情感的变化轨迹、强弱程度等因素对文学作品中音节、意象、意脉、意群等各级结构单位的组织安排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势表现为声势、语势、句势、文势等几种形态。随势结构而来的优秀作品,往往体现出四个重要的审美特性:整体性,运动性,节奏性,含蓄性。而追溯“势”的发生之源,又和古代文学创作中“兴”的传统有着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