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宗教,是日本宗教的核心,是日本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道是包容力强的宗教,和佛教、儒教和道教共存和发展,是统治者的工具,又是一种现实的宗教,体现了日本人的宗教观、生死观、耻文化和集团意识。  相似文献   

2.
现代日本社会民众在日常生活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有秩序的现象。日本社会的良好秩序现象和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深受“耻感文化”的影响、“耻感文化”在民众意识深处扎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耻”作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潜意识蕴藏于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制约着各种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解析出的一个文化元素,但又不同于中国社会的耻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逐渐与本土的制度规范等相适应,外力作用导致了本土文化习俗与传统的突变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等级意识、各种宗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等是日本“耻感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耻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3.
以日本企业文化和神道为视角研究日本人和神道的关系,从神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出发,研究神道教义对日本人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分析日本企业中的祭拜文化、和文化、忠文化等独特企业文化和神道的关系,研究神道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得出结论为受神道影响形成并存续至今的企业文化对日本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符合日本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需要在保持神道教义和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改良措施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将日本文化与西方的"罪"文化相对应概括为"耻"文化,虽然此观点在二战期间被提出,但其影响依旧深远。本文试从"耻"文化的概念、产生、利弊及现状等多个角度,全面剖析"耻"文化。通过对"耻"文化的剖析,进一步了解日本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5.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化的划分因其角度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文化体系,其中较为直接的一种划分是将世界文化分为东方文化体系与西方文化体系,这是因为东、西方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东方属于耻感文化而西方属于罪感文化。究其原因,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在于东方耻感文化根源于儒家思想而西方罪感文化根源于基督教之“原罪说”。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每个民族都要选择一些特定的行为方式,用来形成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从"耻感文化"、"等级制度"、"重视报恩与情义"等方面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大和民族文化的各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闲愁"自来,一种是对生命的理性把握。在生命意识的认知上,"耻感文化"的心理标杆来自于他人和外部的评价机制,"罪感文化"则是个体生命对自己的内在约束。柳永和苏轼是这两种文化心理的代表,解读二者的异同,可以对宋代词人的生命意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谈到的耻感文化与法治的关系仍然隶属于德治和法治的问题,但是,从耻感文化的角度出发,在当今社会转型道德本身需要求证道德标准模糊的时代,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大量不违法却是真正为恶的无耻现象,从人心出发而不是从规范出发,以耻感的"不虑而感"的道德直觉去抵制或避免作恶,发挥其在人的存在论意义上"人若无耻不为人也"的底线道德的自我约束的关卡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道德焦虑产生道德耻感,道德耻感能有效催生人之道德良知,道德良知能唤醒人对非道德行为的追悔,进而产生对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内驱力,敦促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榜样示范与逆向耻感文化均能有效催生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榜样示范从正面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耻感则是从反面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  相似文献   

10.
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耻感文化"的奇作.与<菊与刀>中所描绘的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的"耻"文化先有内容后有形式且形式因内容深化而完善;日本"耻感文化"泊于中国,先有形式后有内容,但内容则与中国"耻"文化迥异.前者强调不论是哲人还是平民都要更为注重对内在"耻"感的修炼,强调"内省"而知耻,后者则把"他人对自己的承认"视为人生存在价值的核心,强调"外辱"而知耻.  相似文献   

11.
被评价意识是中国学生在用外语交际过程中最常见的情感障碍之一。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群体本位以及其价值取向即耻感取向两个方面来看,被评价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日本从弥生时代从我国吸收稻作技术,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在稻作农耕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稻作文化。稻作文化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对宗教信仰、集团意识及民族性格等方面给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一直是引人关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现实政治问题。它的产生与日本政治军事大国的“理想”、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以及由日本政府操控的教科书审定制度分不开。同时,日本经济变化对政坛的冲击、美国战略的影响也严重波及于此。而畸变的武士道和日本民族独有的耻感文化则是其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试论婺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婺剧作为江南地区的传统艺术,其文化根性有着民间性和宗法化的特点,其艺术表现方式生动而丰富:在这个前提下,传承过程中应立足于民间狂欢性格和民间审美体验的发扬和创新,普及艺术语汇,更新文化含蕴,拉近婺剧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16.
关于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点:一是神道信仰以及作为其政治实践的天皇制,二是源自尚武精神的武士道以及作为其最终结果的军国主义。这两点不仅在日本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日本国民的精神构造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了十分深厚的影响,而且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中释放出了巨大的政治能量。本文对从神道到天皇制进而到国家神道、从尚武精神到武士道进而到军国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概括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建设大学和谐文化的任务,阐述了大学和谐文化的特质,唤醒大学文化自觉;还探讨了建设大学和谐文化的六大要素:大学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包容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揭示了大学文化的结构性要素在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中的作用。大学文化的结构性要素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间的 “ 扬弃”过程,达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大学特有的文化氛围;并通过创造性活动,推动大学整体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属于社会学所描述的亚文化的范畴。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企业文化又可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并充实和完善社会文化。研究企业文化必须将其放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中考察。企业文化有经营理念、价值观、行为方式三个主要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20.
过劳死是当今日本社会的一大顽疾。过劳死现象不断引起日本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造成过劳死的原因并非很简单。一般认为它是由于劳动时间长和劳动压力大引起的。但日本人的劳动价值观和长期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武士精神文化和集团意识的影响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论述了日本社会的过劳死现象与日本人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有关联的事实。除了身体上的过劳死外,精神过劳死无疑与日本传统文化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分析了日本人的高强度工作和奉献精神,正是与他们接受的传统文化中的效忠伦理和集团意识的影响有关。从而明确了日本人的劳动价值观和长期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武士精神文化和集团意识的影响是过劳死产生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