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索貌阅”考董惠民,李靖莉“大索貌阅”是隋朝采取的一项整顿、清理户籍的措施。关于“大索貌阅”,史书有三种记载:《隋书》及《北史·裴蕴传》记于大业五年,《隋书·食货志》系于开皇三年,而《资治通鉴》则兼采开皇五年与大业五年两种说法9因此,似乎隋朝曾三次...  相似文献   

2.
据方厚枢先生撰写的《当代中国出版史上特殊的一页——文化大革命期]司“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始末记略》(《出版史研究》第三辑)一文得知,三种版本的《毛主席语录》,共印发了10‘53亿册,可称得上中国出版史上之冠。凡经过“文革”的人都记得,那期间《毛主席语录》是人人必需怀揣、时时高举的“红宝书”。但“语录”这种文体不是今人的发明,古已有2。辞书上说,《旧唐书·经籍志上·杂文类》录有孔思尚撰写的《家齐语录》十卷,认为是“语录”文体之始。其实,孔子的《论语》应是“语录”文体2祖。自唐2后,“语录”文体被佛家子…  相似文献   

3.
郭志民 《报林》2022,(1):87-88
<正>2022年“新春走基层”活动是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的重要开篇,也是一道过年的精神文化大餐。活动开展以来,中国铝业报社记者、通讯员进车间、上矿山,在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中让新闻报道走“新”更走“心”,先后推出了《最美的“风景”》《别样的春节》《感谢有你》《绷紧“发运”这根弦》《春节不归人》《春节我在岗 守护光和热》等一批鲜活报道,将节日期间坚守一线、默默付出的“平凡英雄”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受到读者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4.
像“出国潮”、“经商潮”一样,最近几年,“潇洒潮”也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穿着时髦新奇,乘坐豪华汽车,购买名牌服装,举止粗鲁无礼,出口脏话连串……一律都以“潇洒”冠之,甚至撞倒孕妇老者,抢占公共座位,也毫不睑红振振有词:“这才叫潇洒!”一时间,“潇洒地走一回”,“何不游戏人间”的歌声如缕不绝。可以说,潇洒已被相当一部分人引进了误区,成为一种普遍的不良社会现象。“潇酒”一词,据《辞海》解释:洒脱、飘逸,它与“矜持”、“拘谨”相对。古人晁冲之《僧舍小山诗》云“此者绝潇洒,久参曹洞禅”。而《宋史·张洎传》…  相似文献   

5.
“同志”是一个古老的称呼,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是志趣相同的意思。阳语·晋语四》云:“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来成为志趣相同的人相互间的称谓/后汉书·刘陶传》:“所与交友,必也同志”。以后逐渐发展为一种尊称,是对被称呼者的一种尊重的表示,一般用于同好。这种用法延续很久,直到清朝时我们还能见到。有章学诚《文交通义·与陈鉴事论学》为证:“鄙著《通义》,凡意见有与古人不约而同者,必著前人说,示不相袭。幸足下与同志诸君为检先儒诸论,市有似此者否也?如其有之,章即寄示。”这伊然是学者之间对同好的尊称了…  相似文献   

6.
厉佛灯 《浙江学刊》2003,(1):193-195
开放性是“拨浪鼓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开放性特征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是“走出去”。义乌民间流行一句俗语 :“天上有金子掉下来 ,也要你自己走出去捡。”在义乌 ,能够离开家乡走南闯北的人 ,往往被人们看作是能吃苦、有本事的人 ;反之 ,不敢走出去在家里受穷的人 ,却往往被人们看不起。在这种社会传统观念的作用下 ,义乌人对“走出去”有一种内在的动力 ,这种动力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义乌人走出家门、经商创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改革开放的大潮刚刚涌动 ,义乌人就凭着其特有的悟性和勇气 ,重新挑起货郎担 ,走南闯北。当时的义乌县委、…  相似文献   

7.
在弹丸大小、穷困闭塞的小县,我和几个以文墨为业的朋友,被人们称为“笔杆子”。对于这种评价,我不敢贸然承受又不能枉自菲薄。因为我毕竟笔耕一、二十年,也有幸使自己的论文登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各级理论刊物的大雅之堂。无论人们对我褒奖还是贬谪,我一概置之脑后,处之泰然。然而,在“知识爆炸”和“知识贬值”的矛盾中,在“论文热”和“读书无用”的困扰中,我也忽而被推上峰尖,忽而被抛入低谷,忽而其“热”无比,忽而“冷”得可怜。“冷”,是因为有人看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们衡量某一时期政治是否清明,总爱把眼光盯着干部政策——“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的确,“任人唯贤”相对于“任人唯亲”而言,不失为明智之举。但是,就“任人唯贤”而言,毕竟所任者是长官之举,而非大众所荐。而被任者往往只对长官负责,很少时大众负责。其“任”,是人任,而非法任,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而没有必然性和科学性。在任人过程中,对于“贤”,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贤标准。你说贤,我可认为不贤;你说不贤,我可认为贤达。到底什么是真贤,谁也无法说清楚。质的东西规定性不足,则模糊性有余况且,任贤的范围还要受长官自身的时空限制倘若长官能在他的“圈子”里任用相  相似文献   

9.
杨光汉同志在《脂砚斋与畸笏叟考》 《载《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O年第二期)一文中,认为脂砚斋是“年岁与雪芹相当的兄弟辈”。他立论的主要根据是脂砚斋的一些批语。然而,杨文对这些批语的解释本身,却颇有失之穿凿曲解的地方,因之它们作为论据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例如,杨文举出了这样三条批语:一条是《红楼梦》第九回宝玉上学“忽想起未辞黛玉”句下,脂戚本的双行夹批: “妙极,何顿挫之至。余已忘却,(阅)至此心神一畅。一丝不走。”另外两条是第二十八回宝玉倾心吐胆地向黛玉诉说心事、委屈时,脂京本(即庚辰本)的两条侧批:“有是语”和“真…  相似文献   

10.
《南村辍耕录·卷四》记:“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以怀,至晓不为乱。”柳下惠的坐怀不乱,被作为道德高尚君子之楷模,向为后人所称道。不过,对于好不容易才树起的这个典型,历代也都有人怀疑,认为其靠不住,大致有这么几种理由:一是柳下惠生理有毛病,没有“乱”的本钱;二是柳下惠心理有障碍,为沽名钓誉而不敢“乱”;三是柳下惠其实已行苟且之事,却对外谎称“不乱”。今人又加了一条,柳下惠佑传染性病、爱滋什么的。有人怀疑,这也不奇怪,因为连圣人都说过“食色性也”,就是大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  相似文献   

11.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随葬品中,复盖在内棺上的彩色帛画,对它的名称,学者说法不一。这里拟对“非衣”说,提出质疑。“非衣”之称,不见文献记载。“非衣”说者,主要是根据该墓出士的两条竹简:“非衣一,长丈二尺”、“右方非衣一”,断定这里所记的“非衣”,“显然指的就是这幅彩色帛画。”遣策上所记的“非衣”,指的是什么,不便臆断,不过从文献记载和这幅帛画本身来考察,说帛画就是“非衣”,却难以使人置信。文献不见“非衣”的名称,有关于“羽衣”的记载。《山海经·海外南经》记有“羽民国”,说“其为人长头,身生翼。一曰……其为人长颈。”郭璞注:“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又引《启筮》曰:“羽民之状,乌喙赤目而白首。”《淮南子·地形篇》有“羽民”,高诱无注,《吕氏春秋·求人篇》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番花信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杰 《阅江学刊》2010,(1):111-122
“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最初并非出于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而是南唐徐锴的《岁时广记》。两书都被简称《岁时记》,后者又早已失传,因而后世遂将本属徐锴《岁时广记》的花信风说法误属《荆楚岁时记》。徐锴《岁时广记》只称“花信风”,本指三月鲜花盛开时的风候,其义重在风信,而非花信。稍后出现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最初所指也主要是清明时节的风信。北宋中期以来遂有初春至初夏,以梅花为首、楝花为尾共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但具体是哪些名目宋人已莫得其详,或者本就是一种模糊说法。纵观宋元明清的文献材料,所谓“二十四番花信风”中真正可以确认的也只梅花、杏花、海棠、楝花等少数几种。明初王逵提出了完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名目及其象数学依据,影响甚大,后世所说一出于此。但该说将花信风的起始时间上推至小寒,不仅与宋人有关花信风起于立春的说法不合,而且所说小寒、大寒两气的几种花信与实际花期误差明显。针对这一缺陷,清人王廷鼎提出了一套三春六气,每气四种花信的新说法,但未能流行。  相似文献   

13.
本债务乃当今盛行于世之特殊债种。缘于本债名不幸被已出版发行的各种版本的《辞海》、《百科全书》漏编之故,为防以讹传讹,特将本“债”条规择选后公之于众,以正视听。一、本债务也谓“债”,但与公众意识中所理喻的“债”的涵义有别,切不可混同视之。其主要特征在于本债不受《经济合同法》、《借款合同条例})和《贷款通则》约束,迫遥法外。二、本债务发生手续简便,发放无须签约,偿还不必立据,更不存在所谓“经济担保”、“公证”、“责任人”之说,全凭天地良心,认则有,不认则无。社会各界,不论尊卑贵贱、男女老少,有无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光明日报》1996年”7月3日第2版《高校“枪手”不该出现的风景》一文中说;“这些代别人写文章、参加考试的人,古时被称为‘捉刀者’,今天他们换上了一个更具现代感的名衔──‘抢手”’,言下之意是说“枪手”是“现代”之称谓。文后的《编者话》中也说:“悄悄流行起来的‘枪手’现象发人深省。‘枪声’响处,站起来的是一批假冒伪人才,刮起的一股投机取巧之风,倒下去的是‘枪手’自己的人格……”居然把“枪手”与“枪声”混为一谈,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关于“枪手”为代人写文章之称谓,笔者在《“枪手”语源》小文中作了探求,并…  相似文献   

15.
词语札记     
词语札记王宣武被《搜神记》①卷六,147“儿生两头汉灵帝时”条:“后董卓戮大后,被以不孝之名.”《搜神记全译》②译为:“后来董卓杀大后,落下不孝的罪名.”按:译“被”为‘落下’,显系望文生义.“被”应释为“加”.“被”之“加”义,早已习见.屈原《九章...  相似文献   

16.
时下有本畅销书叫《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据说之所以畅销,是因为看事、瞧人多了“另一只眼”屯就有点不寻常,这“另一只眼”的功能,如今常被引用。在“另一只眼”里,丁不是丁,而是卯,或是其它什么,反正是只有两只眼的芸芸众生所不能见、不会想到的。譬如,“鸡蛋里有骨头吗?”“另一只眼”回答说:“有!——喜蛋”。具有这等功能的“另一只眼”的人,渐渐多起来,屯是时势造就的吧——先行的“另一只眼”,该是“厚黑学”。这可是惊世骇俗的大学问,端的一前不见古人”。君可知,有人云:“一部二十四史,可一以贯之:‘尽黑而已’…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神思》篇“杼轴献功”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有“拙辞一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这样一段话。过去一般认为是讲的文章写成后要修改润色。如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曰:“此言文贵修饰润色,拙辞孕巧义;修饰则巧义显;庸事萌新意,润色则新意出。”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和作为部定教材的郭绍虞、王文生主编的 《中国历代文论选》,对此说提出了新的见解。王元化指责黄侃旧说云: “如果内容本身是‘庸事”,那 么光在形式上进行修饰润色,也不能 使它萌生‘新意”。如果内容本身就已孕有‘巧义’,那么也用不着以诡 丽的华…  相似文献   

18.
说“优死”     
关于“优生”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虽然现在距离 全社会普遍实现优生的理想还很远。然而,关于“优死”,人们谈得还很少。 人皆有死,然又忌言死。鲁迅在《立论》一文中说,某人生了个男孩,合家高兴极了。满月时抱来给客人们看,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家人很高兴,感谢了他们;另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得到了一顿痛打。鲁迅说,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却遭痛打。 生与死,是一对矛盾。有生必有死,有死方有生。哲学中有人生哲学,却没有“人死”哲学。政治…  相似文献   

19.
拙文《鲁迅与“假洋鬼子”》最初发表于2004年第7期《书屋》杂志,后被当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同时,许多网站也纷纷转载此文并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读者意见不一,或表示赞赏,或激烈反对。赞赏也好,反对也罢,作为作者,我对这些意见都心存感激。毕竟在一个学术日趋边缘化的时代,一篇文章能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应该算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在反驳的声音中朱献贞先生算是比较执着的一个了。其实早在这篇《此一“假洋鬼子”非彼一“假洋鬼子”》(以下简称《此一“假洋鬼子”》)①发表之前,朱先生就在另一篇…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而后来的“十恶”最早也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重罪十条”把这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齐律》的“重罪十条”是:一、谋反,这历来被列为十恶之首。二、谋大逆,指毁坏国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三、谋叛。谋叛是指叛逃到其他敌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