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民国时期,由于保留封建的土地制度,农村经济落后,加之灾荒频仍,战争接连不断,遂产生了大量流民和土匪。民国政府虽然设置一定机构和人员,制定一些惩治盗匪的法规,并多次进行剿匪斗争,但因种种因素,未能根治匪患。革命根据地采用标本兼治的办法,即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教育的等多方面的治理,才彻底肃清匪患。文章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提出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正确执行剿抚兼施的政策、国家政治清明,是民国时期治理土匪问题的重要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
匪患治理是极其复杂的社会工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匪猖獗,严重威胁到边区政权稳定和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巩固抗日后方维护革命政权,陕甘宁边区政府从军事、政治、思想、社会等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匪患,不仅取得了匪患治理的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边区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也积累了解决土匪问题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日俄战争期间为了在争夺中取得有利条件尽早制服对方,日俄双方都处心积虑地拉拢和培植东北地区的绿林土匪,这成为东北匪患的一个重要源头.日本在日俄战争战胜俄国获得在东北的独占权后,十分重视对土匪的研究与利用,秘密地怂恿、支持一大批日本军官、间谍、浪人潜入东北,乔装华人,组织政治土匪,干扰东北政局,为日后全面侵华做准备.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伪满洲国,日本更是在此全面经营土匪势力以配合全面侵华战争,这成为东北地区匪患横行的又一源头.  相似文献   

4.
土匪自古有之,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危机的加剧,土匪问题更是愈演愈烈,截至中共成立时期,中国已俨然成为“土匪王国”、“盗匪世界”。关于土匪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处理问题,对中国兵匪互通的特殊国情、匪情保持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土匪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对国民革命的影响,号召并组织民众武装起来以抵御匪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  相似文献   

5.
土匪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在民国时期变的更加的猖獗.民国时期的山东是土匪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这是由它独特的条件决定的,诸如特殊的地理地形、政治军事经济环境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如果不从根源上控制这些土匪产生的条件,山东的土匪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陕北土匪抢劫烧杀群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边区基层政府的建设,严重影响陕甘宁边区的稳定和发展。灾荒、战乱、部分哥老会反动分子的存在是陕北匪患产生的历史和社会根源。边区政府采取了军事清剿、法律制裁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手段,消除了陕北匪患,稳定了边区的社会秩序,使边区人民生命财产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山东土匪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山东匪患非常严重。究其原因,一是中央权威的衰落,吏治的腐败,动荡的社会,不断的战事;二是当政者横征暴敛,战乱不已,天灾不断,使山东农村经济凋弊,民生益困。这种破败的经济状况,是不断产生土匪的温床;三是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成了饥民、游民、难民,当他们的衣食无着时,弱者以讨乞为生,强者则铤而走险,沦为盗匪。这是土匪产生的社会根源;四是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到处存在着尚武主义倾向和暴力价值取向;五是各省招兵多半在山东,被遣散的军人因难以维持生计,便成为土匪,有的是哗变后投靠土匪;六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和帮助土匪,这也是山东境内匪患形成的一个重要外在原因;七是山东落后的教育和多匪的鲁中、鲁南、鲁西南地区骠悍、尚武、不驯的特殊民风。在上述原因中,其中经济背景占主导地位,因为说到底,大多数土匪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衰败的山东农业经济将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排挤出去,使他们无以为生,成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而当时全国及山东的政治形势又为他们由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变为土匪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兵匪现象则又加剧了匪患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淮河流域一带匪患严重,社会持续动荡,主要原因是灾荒不断、官府腐败、民众关系紧张等。这一时期该地区的匪患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活动频繁、规模大,有的甚至组建成近代化的军队;二是与反清斗争结合在一起,具有了一定的政治目标;三是仍以区域性活动为主;四是宗族色彩鲜明。针对日益严重的匪患,清王朝主要采取派兵进剿、抚慰收编、组建团练、赈灾济民等措施,但是成效甚微。晚清淮河流域匪患问题没有能够有效解决,至民国时期更为严重,严重阻碍了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这一地区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滞缓、文化凋敝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期,土匪蜂起,匪患日炽,山东、直隶两省交界地带尤为严重。匪患的滋长、匪势的猖獗与当时的政局、当局的治匪策略及经济因素紧密相关。要消除匪患并非单纯的剿、抚所能决定,而应从根本上铲除匪患滋长的根源,对社会各方面进行大变革。但民国政府当局无法做到这点,对匪患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见其效。  相似文献   

10.
试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土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土匪作为一种病态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发展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根源。它是各种社会及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要彻底消除匪患,解决土匪问题,必须把握其产生、发展的独特规律,采取综合的手段,标本兼治,在武装清剿的同时,更要注意社会的全面改造。边区清匪斗争的胜利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劫匪草寇 蹂躏三雷——民国时期的雷州土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匪是民国时期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时人有道 :“南路土匪之多 ,为广东全省冠 ,亦可说为全国冠 ,而雷州土匪之多 ,又为南路各属冠。”本文对民国时期雷州土匪长期猖獗原因之独特、作案手段之狠毒、为害社会之酷烈和下场之可耻等方面作一较全面、系统的揭示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社会控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着手剿灭土匪.河南省府在20世纪30年代也曾积极采取剿灭土匪、安定民生的措施,但由于政府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病,导致无法解决国家权力向乡村渗透与其行政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产生土匪的社会根源得不到根治,匪患成为民国社会无法摆脱的恶瘤.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湘西匪患严重 ,由最初打家劫舍的散匪逐渐演变为具有一定武装力量和政治势力的股匪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形成了“湘西多匪”的思维定势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特定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抗战时期四川土匪人数多、分布广、清剿难,严重影响了作为西南大后方抗日根据地四川省的社会稳定和整个抗战大局.鉴于此,国民政府与四川省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主要有确立剿匪指挥机构、颁布治匪法令、剿抚并施、查禁非法组织、扶贫济困等,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抗战时期四川匪患治理的措施及意义应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乡村社会问题的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匪、种植鸦片和二流子是旧制度给陕甘宁边区乡村留下来的主要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对乡村社会进行治理和整顿,长期以来困扰边区乡村的土匪问题、鸦片问题、二流子问题都解决了,使边区乡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边区乡村社会问题治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乡村社会基层权力转换和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顺利的完成,说明中共的政治权力沉降到乡村社会,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调控,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迅速解决乡村社会问题和重建乡村政治权力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初民间记忆写作里的民国匪患与战乱,与文学史上以虚构小说为主的土匪、战乱题材写作差异明显。源自个体记忆的缘故,其写作匪患与战乱对普通个体命运的影响,或更具私人性与“在场感”,初步具备了新的美学特征与写作突破。  相似文献   

17.
土匪在我们国土上已消失多年了,现在除了银幕上偶尔出现这个话题之外,人们几乎忘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匪患。然而,在解放初期,它却祸  相似文献   

18.
60年代末以来,国外社会史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思潮,即研究社会普通民众或下层社会与社会病态现象的史学新思潮。本文将这一史学新思潮中关于民国时期土匪的研究与90年代小说中出现的社会土匪形象联系起来,探索了社会土匪形象出现的必然性与重要意义。社会土匪形象突破了当代以往小说描写的土匪模式,作者着重从人性和美学的层面对社会土匪形象的特点作了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民国七年(1918年),山东匪患猖獗,连年不断,危害巨大。为肃清土匪,以靖地方,政府当局采取了军事剿除、剿抚兼施、举办清乡、筹措省际联防、维护河务路政、高价悬赏主要杆首等等办法。但是,因未能从根本上消灭产生土匪的根源,始终没有铲除此社会毒瘤。  相似文献   

20.
蔚文 《山西老年》2010,(12):6-6
1950年1月起,一些地方即有零星的土匪骚动,2月在全川形成普遍的匪患,全区百人以上的股匪共百余股,约七万人以上。土匪还强迫群众参加叛乱,如郫县青杠树、马街、太平场规定每保10人10枪,有枪出枪、无枪出钱出粮,若不参加则以烧杀相威胁。川北区土匪从2月份起逐渐加强活动,三四月间全区有股匪数十股,三万多人。西康的情况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