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学者不少人按照列宁关于启蒙思想运动的三个思想特征来分析明末清初黄宗羲、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思想。我觉得即使按这三个特征,也难以得出启蒙思想的结论。 第一、关于对农奴制度及其在经济、社会和法律方面的一切产物怀着强烈的仇视。  相似文献   

2.
古人认为孟浩然是个真隐。现当代研究者大多认为在孟浩然的思想里,隐逸思想与仕进思想并存。我认为隐逸思想在孟浩然的思想中处于重要地位,但不是他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正> “多能鄙事”见于《论语·子罕》,原文是:“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何晏《论语集解》引孔注说:太宰之问,“疑孔子多能于小艺”。又引包注释孔子所对:“吾少小贫贱,常自执事,故多能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当多能。”此后,注家学者沿袭不疑,均作如是读、如是解。更有甚者,刘宝楠《论语正义》按:“疑孔子多能于小艺者,正以礼乐是艺之大,不得为鄙事。惟书、数、射、御,皆是小艺。”然而寻绎文义,笔者以为旧解未得真谛而附会曲说。  相似文献   

4.
吴怀东 《学术界》2023,(3):18-27
李白《赠孟浩然》诗是一首名作,近年来有学者却对此诗产生了特异的解读,认为此诗对孟浩然的描述是严重“误解”。事实上,李白赠诗最突出的特征是用“卧”这个意象描述孟浩然的清高、淡泊,而“卧”这个词语和意象也在孟浩然诗中大量使用,“卧”正是最有代表性的隐逸生活方式。孟浩然好与佛、道往还,游山玩水,推崇陶渊明,格调清雅,这是隐士生活的具体内容。尽管孟浩然也追求仕进,但科考失败,使得他有意突出归隐之心和林泉之趣,高自标置,以期获得心理平衡。李白对孟浩然隐士形象的理解与推崇,完全符合孟浩然刻意留给世人的总体印象,而李白与孟浩然在推崇隐逸、崇尚高洁人格方面的心心相印,正是盛唐文化“风流”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 退出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说的“退出论”指的是一种颇为流行的“改革”主张.其要点是:在国民经济的公益性、自然垄断性和竞争性等几大类行业中,国有经济的范围应限定于“民间资本”不易或不愿进入、效益不高的公益性、垄断性行业,侧重发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同时,从竟争行业中退出.与之相应,企业改革也应依据不同行业特点进行.留在前两类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可实行国有国营或国有国控模式,后一种行业在非国有化条件下民营化,实行现代公司制.虽然一些学者已列出了“退出”方案的诸多优点,但我觉得有一系列问题值得商榷.1.还要不要通过深化改革,坚持国有经  相似文献   

6.
我国哲学界的假象论认为:现象有真假之别,假象是从反面表现本质、与本质不一致的特殊现象。假象论源自对哲学史上某些学说和范畴的曲解。有人说,培根首先提出关于假象的学说——“四假相”说。其实,培根的idol应译为“幻象”、“偶象”、“假相”等。培根明言:幻象是在人心里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①。全增嘏归结中外学者的观点而认为四假相指的是“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②可见,培根的假相非今之假象论所言之假象。“三环节”理论,有文曰:黑格尔“本质论”中的本质发展的三个环  相似文献   

7.
“典型论”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典型论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指导性理论,是从恩格斯的两句话引申发挥出来的。这一理论存在内在矛盾,在实践中作家难以具体把握,不可能对创造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与传统审美观和方法论相悖。。实际上典型论是文革中“三突出”理论的理论支柱,影响是负面的,应当推倒。我们应全面理解恩格斯的文艺思想,联系实际,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论,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8.
再论“自由的困境”——兼答王贵明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思想而言,问题的不同解法似乎不能改写为主义之争。通过“无立场分析”以及博弈论方法可以发现,现代政治哲学特别是自由主义以个人、权利和理性作为基本框架去理解人、社会和生活是错误的,它没有能够分析真正的社会博弈,而只是虚构了一种社会博弈。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笔记”只是马克思晚年众多笔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代表他晚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理论空间。将马克思晚年笔记称为“人类学笔记”掩盖了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真实动机,甚至导致了晚年笔记与《资本论》写作无关乃至对立的论点。实际上,马克思晚年的大量笔记完全是为了从世界市场视角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孕育、萌芽、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建构一种空间上覆盖世界各国、时间上包括世界历史各个时代和各种形态的全球史观,从而完成《资本论》体系的后半部分———“国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因此,马克思的晚年笔记与《资本论》在逻辑上是完全一致的,那种中断、甚至放弃《资本论》写作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理论界关于“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几个论据进行了分析 ,认为“资本雇佣劳动”命题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 ,已受到现实的质疑和挑战 ,“劳动雇佣资本”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 ,从人力资本的专有化和群体化、股东对股份公司态度和兴趣、社会制度原因及企业所有权等方面论证了“劳动雇佣资本”的可能性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刊今年第二期发表的《白兰国址辨》一文,曾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此文系其续篇,作者在这里又充实了自己的论点。  相似文献   

12.
民艺学涉及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文艺学、艺术学、美术考古和工艺美术等相关学科,惟其运用哲学思维、美学思维,把各门学科融会贯通,才能使民艺学研究不致陷于孤立,才能对种种民间艺术事象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追根溯源.通过拟建立一种民艺学学科的哲学、美学视角--"物、心、人"三元事象论研究系统,对"牛郎织女"的事象论解读加以阐释,以期对于民艺学科结构的形成和民艺理论起到补白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公元前479年,楚平王的孙子白公胜愤于子西、子期不为其父(太子建因受谗于楚,逃到郑国,但又勾结晋国袭取郑国,谋泄,被郑人杀死)报仇攻郑,发动政变,袭取首都,杀死子西、子期。但不久兵败,自缢而死。郭沫若同志认为这是一场“革命”,“搞到几乎成功而失败了的”。因此断言,白公是与“陈成子一样的革命政治家”。这个结论,似大有商榷的余地。稽诸史实,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记载白公事迹的《左传》、《国语》、《淮南子》、《史记》、《汉书》、《韩书外传》、《说苑》、《列女传》、《列子》等书里面,都找不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否应该商品化,这是目前教育界、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同志鉴于教育要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服务,便试图对教育的本质属性进行再思考,并提出教育工作也要商品化的观点,认为这是能够摆脱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的对策。但这一观点,事关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及按照什么样的规律来指导教育的大问题,笔者拟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见解。 1。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人、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在注意增强人的体质的基础上,主要从知识、智力、情感、道德、个性等方面来提高、完善和发展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质疑“学术权力”:兼论和谐社会的另一层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学术的本质特征上看,学术不具有以强制性、关系性、方向性、资源依赖性、工具性、动态性等为特征的权力可寄生的空间,因此学术无权力。但管理学术活动的组织有权力,这是作为"后勤"或"联络装置"的权力。学术组织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是对社会领域本质特征及其作为的不正确理解,以及社会中某一领域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结果。因此必须保障各领域的核心价值并形成领域间的适当关系,这种适当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郑樵(1104-1162年)福建兴化人,是我国南宋大史学家。《宋史》卷四三六有传。传后对郑樵评价曰: “樵好为考证伦类之学,成书虽多,大抵博学而寡要。平生甘枯淡,乐施与,独切切于仕进,识者以是少之。”这个评价是不正确的,但《宋史》议论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一些学者还引用它来批评郑樵,所以有辨明的必要。《宋史》这种议论来自道学家周必大。周氏在《辛巳亲征录》说:  相似文献   

17.
论孟浩然诗歌“清“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浩然是中国文学史上以"清"著称的优秀诗人,作为重要的诗学概念,"清"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积淀形成了极其丰富复杂的意蕴.一般论者在阐发孟浩然诗歌"清"的审美内涵时往往只强调其意境幽远、语言素淡等特点,而聚焦于久为人们所忽略的孟诗之"清"中蕴涵的"风骨"即力量之美的因素,却旨在获得对于这一问题的更为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基于政治/政策立场的改革方案,刑事和解具有路线正确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功能主义潜质,但是,在将其引入现有诉讼制度结构中时,必须关注它的合法性及与现有制度在功能上的契合性.“捕前和解”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刑事和解的实体性质与逮捕的程序保障性质无法兼容,审查逮捕的制度定位和结构设计也没有将被害人作为结构性主体纳入其中,导致其在合法性和功能契合性方面都存在疑问.  相似文献   

19.
十多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摧残和破坏,民间丈学这块园地寒霜凝结,百花雕零,元气大损,已经濒临绝境。当前,摆在民间文学工作者面前的紧要任务是什么?便成为发展民间文学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二九七八年第二期上  相似文献   

20.
日本“江户锁国论”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户锁国论”在日本史学界流传已久 ,然而这种表述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江户幕府“锁国”的目标仅仅在于铲除危害其统治的天主教信仰。关于德川幕府的禁书政策是“锁国体制”下全面抵制西洋文化的重要一环的说法也是一种误解。历史事实是 ,在江户时代 ,除与天主教有关的汉译西书 4 8种之外 ,有关西方的书籍大量流入日本 ,从而促发了日本人学习西方近代科学和社会思想的兰学运动。江户时代 ,除抵制天主教之外 ,不但没有割断与世界的联系 ,而且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近代文化。“江户锁国论”的传统认识影响了人们对江户时代整体评价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