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意象引入小说叙事,通过营造丰富多姿的意象世界来表现其创作意图,是施蛰存在小说技巧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2.
依据弗氏的本能理论剖析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泄义现象,可以获得一种新的审美认识,即施蛰存相信或希望经验与感知之外另有一个世界存在,他的写作由心灵主宰而不为外部世界左右,这一点为文学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对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由早期的简单模仿,到受其影响更深从而转向怪诞小说的创作。但施蛰存小说的怪诞更表现为一种心理的怪诞,重在表现人类的一种"恐惧"心理。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情感,指向不可确认、无法言说的事物。而爱伦.坡的小说重在渲染一种"恐怖"的气氛,极力刻画一种恐怖的场面。爱伦.坡小说的离奇故事带给读者恐怖的体验,但未曾走入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这点来看,施蛰存对爱伦·坡的小说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 ,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施蛰存 17岁开始小说创作 ,一辈子都在探索“现代”的蹊径上艰苦跋涉。施蛰存大胆创新的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派小说的第一人 ,他主编的《现代》等多种杂志兼收并蓄的办刊精神 ,使他成为中国期刊第一人。施蛰存终生致力于现代性的追求 ,为世界文学进入中国和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以反抗传统文化始,以回归传统文化终.他冲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成为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理论进行创作的作家,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作出了贡献.然而,他的反叛是一种并不彻底的反叛,他的回归也是一种被迫的回归.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从反叛到回归的路,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小说实验的一个寓言.  相似文献   

6.
施蛰存作为海派小说家的代表,以"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小说不着痕迹地融汇了中西文学传统,并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本文试从精神内涵、叙事策略及形成原因等几方面对其小说中的现代性因素做一次粗疏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围绕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基本主题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入的挖掘,其中尤以对人物变态性心理的展现取胜,其充满张力的反讽文本在情节上具有超越现实经验的传奇性,并以大量幻觉和“黑暗”、“死亡”等现代意象的综合营造来凸显现实的虚假与荒诞,展露出奇诡、神秘等现代小说美学新质,获得了不同凡响的现代审美效果,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接轨的直接成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作家心态学”角度 ,透过施蛰存现实题材小说创作历程 ,窥探其创作心态的变化 ,认为施蛰存现实题材小说创作心态表现为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由不断冲突到最终趋于统一融合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辟蹊径创作了大量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位作家。运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小说《石秀》进行解读,进而探讨石秀性变态心理及其原因。认为,施蛰存笔下的石秀从《水浒传》里的神坛走了下来,变成了"人",然而却是一个人格扭曲、心理变态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有心理分析和现实主义两种形态,以《小珍集》的出版,他实现了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完成了创作转型。创作转型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创作主体结构、从唯美到功利的痛苦抉择、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清醒徘徊、从非主流文学到主流文学的尴尬趋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施蛰存借创作转型,文化身份也由“艺术的施蛰存”归宿到“学院的施蛰存”。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创作中,小说视角往往体观着小说作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个性。正是在这种美学意义上,我们对施蛰存小说发生兴趣,不仅因为循着作家的小说视角,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施蛰存小说的艺术形态特征,而且,能够从中窥见现代都市文学的某种审美特质与艺术品性。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与弗洛伊德学说崔银河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人深层意识的探索,拓展了心理分析小说的表现内容与技巧;描写人物无意识激情和隐蔽的性心理,又构成了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显著特征。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创作。十九世纪末至二十...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在建国初期翻译的东欧诸国小说,以行云流水的清新文字,情节生动而温情涌动的故事内容将读者带进艺术世界,这些译作除了渗透出原作者的风格与风采之外,也有着浓郁的施蛰存小说创作的特色——善于以简练笔触勾勒自然风景,以精微眼光打量人物心灵.  相似文献   

14.
《将军的头》和《石秀》是三十年代海派著名作家施蛰存的代表性历史题材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正是对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的施蛰存式书写,为此,将在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这一人格分析理论的统摄下,细致研析文本,从而挖掘出施蛰存对以花将军、石秀所代表的历史人物进行神性化去蔽的初衷,实现其还原生命和欲望以真实存在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叙述风度包括 :内聚焦式的叙述视角 ,薄暮情调类的叙述情调 ,心理情绪流的叙述结构 ,线性化与非线性语言的同构同在的叙述语言 ,这四者共同建构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个性化的叙述风度。其小说的叙述风度不仅表现为外在风貌 ,也表现为内在气韵 ,有显在的形式性 ,又有潜在的意味性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小说以心理分析著名 ,但其小说在巴赫金所说的对话性、复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表现为人物与他者的暗辩、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小说结构的对位、人物的对立式组合等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在创作上以爱伦·坡为标尺,着意展示幽深意境和怪诞风格。爱伦·坡讲述的只是某一恐怖的事件,读者带着猎奇的心态阅读,本来就期待不寻常的故事。施蛰存摹仿并超越了这种怪异小说,以日常生活与普通人为原点,去展开心灵上的恐惧体验。  相似文献   

18.
文章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从时空的设置、女性形象的构造、死亡的书写和《夜叉》与《厄舍府的倒塌》相异的阅读体验这四个方面展现、剖析施蛰存和爱伦.坡小说“恐惧”和“恐怖”的不同主题。施蛰存摹仿并超越了爱伦·坡的怪异小说,以日常生活与普通人为原点,去展开心灵的恐惧体验。其小说代表看中国现代文学想象力的极致,展示了新文学的另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作家中,鲁迅最早在小说中运用性心理分析,施蛰存则直接将弗洛伊德的理论移植到作品中;鲁迅借心理分析揭露人物虚伪,表现了更多的社会内容,施蛰存则更多地表现了其本能力量.  相似文献   

20.
论施蛰存的东方“心理分析”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主将施蛰存,以异于当时大多数作家的文化视野,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营造了一个独立自由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