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的本质是美的哲学所要探讨的最基本的课题。鲁迅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专门对这个问题做过论述,我们只能从散见在他各种著作中的意见,做一些综合的窥测。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以热情洋溢的笔触,介绍英国诗人雪莱(P·B·Shelley,1792—1822),“怀抱无量之希望信仰,暨无穷之爱,穷追不舍”,而“与旧习对立,更张破坏,无稍假借”。他说: “修黎(按即雪莱)者,神思之人,求索而无止期,猛进而不退转,浅人之所观察,殊莫可得其渊深。若能真识其人,将见品性之卓,出于云间,热诚勃然,无可阻遏。自趁其神思而奔神思之乡,此其为乡,则爰有美之本体”。  相似文献   

2.
从《摩罗诗力说》谈鲁迅早期文艺思想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最重要的一篇文艺论文。在这篇论文中,鲁迅所阐述的关于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家的责任,文艺的特点等基本观点既是这篇论文的核心,也是鲁迅整个文艺思想的核心。对鲁迅毕生的创作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他在一九三三年写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所说的:“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文艺“为人生”这个观点正是最早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来的。鲁迅写道:“文章之作用者何?以能涵养吾人之神思耳。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故文章之于人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探讨了鲁迅的“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主张,这一主张看似反时代潮流而行,其实背后大有深义。在鲁迅看来,倡导破除迷信者完全没有自我,没有信仰,其政令只为顺从朝廷,或服从多数人的权威,对民众没有丝毫的同情心,故而首当去之。“破迷信”是统治阶级治心传统的变相再现。从长远看,宗教信仰和民众的“白心”、“神思”可以激发创造力,以促进科学发展;从短期看,“迷信”是民众的精神寄托和安慰,鲁迅对之表示的同情是极富现代意味的。鲁迅对担当了启蒙责任的精英分子的素质表示质疑;鲁迅反对以外在的观点强加于人的“观念启蒙”,他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尚同的思维模式,认为启蒙是唤起民众的主观创造性,表明了鲁迅坚决的个人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中,“神思”继“虚静”命题而展开,它的实质是“游心”是情与象交融的推移与升腾。从“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是其创造机制。将艺术想象命名为“神思”,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特征。“神思”成为中国古代诗学中饶有兴味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中,“神思”继“虚静”命题而展开,它的实质是“游心”,是情与象交融的推移与升腾。从“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是其创造机制。将艺术想象命名为“神思”,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特征。“神思”成为中国古代话学中铙有兴味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6.
神思与神话     
"神思"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神思的出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神话传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保留着丰富的神话思想和文化蕴涵。它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在继承神话思维优长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发展,从而具备了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其在面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时所呈现的涵盖力和有效性也是不能被随意取代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哲学,大致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朴素矛盾观也不例外,但它的胚胎,早就孕育在远古时期的神话中。马克思说:“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这也是说,神话是史前时期人类的主要意识形式。神话,大多数是先民的集体创作,世代流传并由后人整理而保留至今。它们虽是远古时期低级经济发展条件下,人们关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着重讨论了写作的构思、风格、结构、修辞等问题。刘勰将《神思》称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列置全书“下编”创作论的开始,由此见出该篇的纲领性质。《神思》篇历来备受瞩目,总体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神思”与“灵感”之关联,与“物”之关联,与“想象”之关联,与“虚静”之关联,与“写作主体素养”之关联的探索;对“神思”篇辨疑、考释;对“神思”篇美学意蕴的开掘;对“神思”篇于《文赋》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作阐扬等方面。本文将众家研究成果一一梳理、分析,以期全方位把握《神思》涉及的相关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参阅资料。  相似文献   

9.
鲁迅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史实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吸引着我们。在历史题材中引进现代生活细节,古今题材混杂,构成了鲁迅作品独特的格局和异样的风格;而这,又是鲁迅经过艰苦探索,力求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地对于社会的观察,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的结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的特点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神思》在《文心雕龙》之“下篇”中占据核心地位。刘勰所谓之“思”,实包含内外两面。“思”之内关乎“意”,“思”之外形诸“言”,二者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却并无决定性关系。《神思》全篇均围绕着“思”之内外两面展开,而《文心雕龙》的“割情析采”部分(《神思》至《总术》,共十九篇),亦环绕着“思”之内外结撰而成,且分为两个层次:《神思》《体性》《风骨》三篇为枢轴,《通变》至《总术》十六篇则围绕着枢轴从宏观、微观等不同层次展开作文指导。通过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准确分判,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神思”这一概念的所指与文学批评史价值;还能使“风骨”之意涵得到准确疏通:“风”与“骨”即“思”之内外两面得到妥善发挥后的效果;更能明晰“割情析采”十九篇之两层结构。  相似文献   

11.
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中国古代创作构思论三题归青构思是文学创作的关键环节,刘勰以为“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文心雕龙·神思》,以下简称《神思》),对构思奥秘的探索是中国古代创作论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构思的本质、方式及心理条件三问题,对古...  相似文献   

12.
神话学(Mythology),是考查神话或者宇宙起源传说、诸神传说和英雄传说的科学。这个词也用来作为一个术语指这些传说本身。因此,当我们说“希腊的神话”时,我们指的是有关希腊诸神、英雄和宇宙起源传说的整体。而当我们说“神话的科学”时,我们指的是解释这些古代叙事作品的尝试,以及由这种解释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理论体系。的确,  相似文献   

13.
原始思维区别于文明思维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它和文明思维的运思单位不同:原始思维是以“象”为转换中介的非概念性思维。“象”是原始思维之网的网上纽结,原始先民只能凭借具体的感性形象表达自己的知情意。从古代神话反映的内容看,原始思维之象可分为物象、心象和意象;从古代神话反映的主体看,原始具象是一种集体表象。集体表象的诸特点,都通过古代神话这一考察原始思维的巨大信息库折射出来  相似文献   

14.
鲁迅说过,杂文并非“现在的新货色”,而是“古已有之”。现代杂文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是继承中国古典散文和借鉴外国散文的产物。从鲁迅杂文中确实可以看得出同古代优秀小品,如魏末阮籍、稽康的“师心”、“使气”之作,唐末罗隐的“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陆龟蒙的“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以及明末“有不  相似文献   

15.
一、文情运动文情,即文章情感,是我国写作理论古老而复杂的课题。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代写作家作过许多探讨,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论述,《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是,最早谈到情与创作关系的并不是《诗大序》,先秦《礼记·乐记》就有“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说法,屈原《楚辞·惜诵》有“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之句。嗣后,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指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则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感视作诗之“根”。迨至明、清,诗话、诗论之作诸家纷起,蔚为大观,不少著作都不乏独到的见解,袁枚《答蕺园论诗书》说:“且夫诗者由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人把“神话”称为远古历史,因此,站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立场上,即可发现中国古代并非只有神话而没有神话概念,只不过直接把神话当做历史,用“历史”的概念包括了“神话”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文心雕龙&#183;神思》篇以《文赋》为蓝本,集庄子、曹植、陆机和宗炳等人的文艺思想之大成,创造出一个深刻而完整的“神思”范畴。“神思”范畴阐述了艺术创作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创作主体以“虚静”的心理状态为起点,受外物感兴达到“神与物游”的思维状态并获得审美意象,最后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作品。“虚静”、“神与物游”、“杼轴献功”等与思维相关的概念依次递进并相互统一于“神思”范畴中。  相似文献   

18.
《神思》篇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独照之匠,(门规)意象而运斤。”在这里,刘勰首创了“文思”和“意象”两个术语,并把它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问题来专门研究。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其它篇章中也每每有所涉及,形成了关于“文思”和“意象”的学说,成为他的创作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思”是根据“神思”提出来的。那么,“神思”是什么呢?所谓“神思”,就是想象。想象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受到现实生活中某些东西的刺激后,  相似文献   

19.
以马克思、鲁迅解释神话概念的论述为依据,从借助想象与幻想解释自然和征服、支配自然两个方面,阐释了古代神话的性质与内涵;通过对比分析,论述了古代神话与迷信在两个主要方面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实即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启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对创作之前的作者必须保持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