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试论接受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学科,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和接受,着重探讨读者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接受美学的产生对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三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三大特征,即时代性、黑人性、兼容性,探究其生命力所在,凸显非裔美国文学理论在美国黑人人权斗争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对黑人美学构建的意义以及少数族裔话语的理解与接受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4月13日,上海市部分中、青年文学、美学理论工作者,在本刊就清除“左”的影响及更新研究方法问题,展开讨论。与会同志一致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学理论受苏联五十年代文学理论模式的影响很深,而在接受了这一文学概念后,我们便少有进展了。这种思想模式的僵化现象正是“左”的思想影响的反映。另一种“左”的表现是,往往喜欢套用政治概念来解释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作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世的主要美学思潮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几个主要的天才理论家杜撰出来的,而是在很多理论思潮和美学派别的影响下产生的,特别是海德格尔和加达默尔的现代诠释学理论和英迦登的现象学理论对接受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奠定了接受美学由时作者、作品的研究走向对读者研究的坚定道路,也彰显了接受美学的主要特色是一种读者美学.接受美学对读者的重视,提高了读者的地位,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开拓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正> 诗歌鉴赏观是王船山艺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鉴赏,实质上是艺术作品通过读者再创造这一中介实现其自身美学价值的审美活动。对一个文学批评家来说,具备较高的、合乎艺术规律的鉴赏能力,是进行文学批评活动的必要前提。在文学领域中,一个观点的提出,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往往是从鉴赏活动的真切感受中萌生并发展起来的。因为具体的文学作品是产生不同的文学理论的沃土,诗歌的艺术规律及美学特征只能深藏在大量、具体的作品中。脱离了鉴赏的批评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在其代表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从分析一般性著作和文学作品的本文入手,着力探讨研究阅读活动中本文与读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意义空白及意义未定性理论,其革故鼎新之效用当与姚斯的<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相媲美,其理论基础当为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茵格尔顿的部分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在被迫闲退期间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这与文化背景、时代气候相关,也与他们相似的经历有关。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是从陶的闲适入手的,但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产生了扬弃,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园的恬静中与陶隔世唱和转而追慕陶的豪放气概。区别于以往对陶静穆的接受,辛弃疾以英雄词人的立场树立了接受史上陶渊明豪放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8.
论斯图亚特·霍尔"族裔散居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裔散居"是当下文学理论研究的热点.族裔散居的美学意象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族裔散居、族裔散居美学为研究的出发点,阐释其文化内涵,以霍尔的"族裔散居美学"为研究重点,彰显其"差异的政治"的美学价值,突显其对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卓越贡献,为我们从事文学理论研究提供参照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葛琳 《社会科学论坛》2007,4(16):183-187
辛弃疾在被迫闲退期间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这与文化背景、时代气候相关,也与他们相似的经历有关.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是从陶的闲适入手的,但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产生了扬弃,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园的恬静中与陶隔世唱和转而追慕陶的豪放气概.区别于以往对陶静穆的接受,辛弃疾以英雄词人的立场树立了接受史上陶渊明豪放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0.
章辉 《学术界》2007,(4):38-46
后殖民理论旅行到中国后催生了中国后殖民批评.作为中国后殖民批评的一支,文论失语症命题表达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原创性缺失的焦虑,其关于文学理论建设的具体论断值得进一步思考.在本土经验和文学现象的基础上,在文学批评实践和哲学美学观念更新的双向推动下,当前中国文学理论方可获得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1.
管仁福 《齐鲁学刊》2013,(1):123-127
在苏轼的作品中,多有"气"的叙写。这诸多"气"的语意蕴涵非常丰富,既有对自然物质之气的描述,也有对生命生理之气的体认,而更多的是对人文思想之气的传达。人文思想之气从哲学层面反映了他以气为本体的自然观;从政治层面他崇尚和气,表明其向往社会太平和谐的政治理想;从道德人格层面和文学艺术层面他欣赏英气、豪气、浩然之气、逸气、才气、神气、词气等人文精神之气,表现了他人格审美和艺术审美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生态文学批评日新月异,成就斐然。国内对西方生态文学的研究近些年也令人瞩目,其研究水平达到了相当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但对德国生态文学的批评研究在国内进展甚微。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诗坛领军人物———生态诗人布林克曼诗学思想及其艺术特色的分析,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先后被贬朗、连、夔、和四州达23年之久.这些中唐时的南方荒远之地,在刘禹锡的笔触下,展现出了新鲜、可爱的一面.这一时期刘禹锡的文学创作,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刘禹锡对民间文学的学习,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主要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作品真实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现状。在小说《赫索格》中,主人公赫索格就是贝娄的代言人,通过他,贝娄展示了当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自我与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阐明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异化的生存环境中所面临的重重困境,表明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  相似文献   

15.
李辉英是一位身跨现当代地跨大陆与香港两地的抗战小说家,他的抗战长篇小说创作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艺术成就。他全景式地展现了从抗战前到抗战后,从前线到大后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图景,塑造了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士兵、群众的人物群像,其中集团军申总司令形象堪称典型,为抗战人物画廊增添了厚实的一笔。他作品中所弘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东北作家天然秉传的文学品格并生生不息于中国新文学史册。尽管在思想的穿透力、文本的时代氛围等方面有些许遗憾,但作为一位抗战小说家,李辉英的文学贡献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的作品中包含着他对审美和创作的见解 ,其中关于心眼、意法、雅俗方面的阐述丰富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内容 ,把审美创作与思想内容、创作体验等密切结合 ,解决了主客体之间的各种具有丰富内涵的审美关系 ,对于当代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思想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具体、鲜活的个体,孔子的整体生命存在表现出一种特有的人格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夫子大气象,是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风采,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义。孔子人格美可借用我国古代文论中两个特有的美学范畴来概括,即“风”和“骨”。“风”偏重于感情的飘逸和真挚,实为“风清意爽”;“骨”偏重于意志的端正和遒劲,实为“刚健道劲”。两者俱备,即为“风清骨峻”。孔子合而有之,终而遍体光华,如鸾如凤,成为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个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独特文化人格存在。它所透露出来的美感染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自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极具价值的思想,以及学以致用,"志在富民",跟踪现实,从实求知的治学思想和治学方法,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费孝通以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成为一代学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19.
卜召林  丁燕燕 《文史哲》2007,12(5):112-116
成仿吾曾被称为"抡板斧"的文学批评家,其激情贯注的批评文字,带有鲜明的"左"的倾向,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宗派色彩。一方面是他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使然,另一方面又与他直率坦诚的性格气质息息相关。在文学本体论上,他认同"表现说",带有唯美主义倾向;但在文学价值论上,他又力倡文学活动对社会人生的责任感。在理论提倡上,他推崇批评的同情与公正,但在批评实践中又不时流露出宗派情绪,表现出思想的丰富与驳杂。而逆向思维与辩驳式的鉴赏习惯又使他的文学批评不同凡响,其色彩鲜明的批评文体与激情澎湃的人格魅力相得益彰地留在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  相似文献   

20.
王褒为人的行为方式与其诗文作品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从人心这个角度看,他是荷恩眄,忘羁旅,性格是软弱谨慎的,从文心即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他又不断地抒写着羁旅之感与归乡之念,不断地在和不幸的命运作着抗争。这种分裂人格的存在是由于王褒在历史的大变革以后戴上了人格面具,从而造成了人心与文心分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