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新旧社会经济关系及其运行机制交错运动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社会。在近代中国,一方面,出现了崭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出现了较地主——农民阶级先进的资本家——工人阶级,社会生产力因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而有较大发展;另方面,由干腐朽落后的封建经济关系长期保存,保守势力居统治地位,极大地阻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扩展,从而使近代社会生产力的成长受到约束。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悖论,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大概要算发展资本主义的两难抉择了:一方面,为了避免中国沦为完全的殖民地和促进国家的独立、民主与富强,除了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别无选择;另一方面,中国近代所面临的恶劣的国际国内环境,又决定了资本主义化的道路在中国根本走不通,发展资本主义绝无光明的前途。究竟应当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笔者想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自1920年西方引入信托这一金融产业后,开始出现一个经理人群体,这些经理人普遍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他们通过研究信托、从事信托实务经营、推动信托业界的联合,使这一纯粹的舶来品在近代中国取得初步发展。由此可见,经理人在推进近代中国信托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反映了一个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略论近代中国的哲学观刘广汉在一定限度之内,近代中国的哲学是西方哲学示范的结果。作为这种结果之一的哲学的学科化,要求哲学必须有一明确的含义,进而确立自身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在中国传统的学术中,虽蕴藏着丰富而又显浑朴的“哲学”资源,但在学术分类上,中国学术...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律述评□黄昭昭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法律产生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从此中国的政治、经济遭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猛烈冲击。政治上,清政府日渐被帝国主义所控制;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在不平等条约的保...  相似文献   

6.
中國民族资本主义工業中,除了近代工業以外还有更大量的手工業势力。 1840年鴉片战爭以來,外國資本主义的經济侵略使中國社会內部發生了很多变化,其中一个不可忽視的变化即是城鄉手工業的逐渐破產(首先是紡織业)。这种变化加上隨着城鄉商品經济的發展,农民和手工業者便被迫日益加强对市場的依  相似文献   

7.
雇佣劳动与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雇佣劳动不失为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然而,关于雇佣劳动的传统观点有碍于这种研究。考察雇佣劳动的历史,可以发现,其产生并非财产占有的不均,而是社会分工的客观需要。这种劳动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紧密相依,实际上存在非商品生产的、小商品生产的和商品生产的三种性质类型。近代中国农业雇佣劳动的性质兼有非商品生产性和小商品生产性。由于土地制度和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近代中国农业雇佣劳动不可能达到它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老而悠久的封建社会大地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旧中国三种资本主义(外国资本、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这一新的生产方式,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至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止,经历了一百零九年时间。详尽论述这一历史过程,是许涤新同志主持编写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这部大型专著的任务。我只想在这篇文章中,就三种资本主义的基本情况、性质和作用、相互关系等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国内外研  相似文献   

9.
王玉生  林冠 《学术论坛》2006,(7):140-143
韦伯命题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追寻社会经济变迁背后的文化动因,要解读中国韦伯式命题就必须解读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在近代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演变,其近代演变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弱相关性。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一系统工程更需要相应的经济伦理为之提供思想启蒙、精神动因、价值合理性支撑以及定向定位机制。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近代科学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文 《东岳论丛》2003,(3):52-55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小说。进入二十世纪后 ,由于翻译文学的影响 ,产生了一批类似于西方科幻小说的作品 ,被称为科学小说。这种新兴的小说具有不同于古典小说的特点 ,其题材广泛、情节设置独特、语言轻松 ,虽然从兴起到衰落的时间不长 ,但是它毕竟是中国近代引人注目的小说类型之一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1.
苏州大学王翔副教授在其《挣不脱的锁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命运》一书中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的发展并没有中断。 王翔说,人们以往认为,明末清初,东南沿海的一些城镇手工业中,已孕育着稀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有如苏州、杭州、南京等地丝绸业中的重要生产经营组织——“账房”,就是一种典型形态。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破坏了中国的城市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道路,使它难以幸免。王翔认为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否中断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行业可以是这样,如踹布业、刨烟业;但也有一些行业则未必如此。他提出,在鸦片战争后江南丝绸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则逐渐发育成熟,并从20世纪初年开始逐渐由传统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业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坚守着各自的"天下秩序"。中方继续坚守"天朝体制",西方却要求整个世界接受"对等"的世界秩序。两者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最终爆发了鸦片战争并以中国被迫接受西方的世界秩序而告终。即此可见,鸦片战争充其量只是中西方冲突后的一个拐点,在此之前相互间的体制冲突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为此"中国近代史"之开端并非始于鸦片战争,必要的"前推",不仅可以对"中国近代史"之开端进行"长时段"的"解读",而且可以恢复"世界史"视域下的"中国近代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人们努力从中国传统的“异端”思想中寻找救国良方.作为先秦时期的一大显学,法家学说在近代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并形成了一股在思想界流行数十年之久的新法家思潮,许多个人与学派皆受其影响.新法家思潮有着许多丰富的内容与鲜明的特点,例如用现代政治理论对传统法家学说进行诠释,借法家学说来批判时代弊病与重塑国民精神等.对于新法家思潮,是值得去作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出现了诸多有别于传统文学观念的新质。但带有复古主义特征的旧文学观念仍没有完全退出文坛。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进步,近代复古主义文学观念自身甚至做出了某种程度的调整,尤其是受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近代复古主义文学理论还表现出了力图顺应时代的某些新特点。对近代复古主义文学观念的传统理解是有偏颇的,因此有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先进人物崇尚改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涌现出来的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尤其崇尚拯救祖国、匡扶社稷的有益改革。他们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改革实践活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用鲜血换来的改革思想,却长久地被中国人民所珍惜。探讨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改革思想,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凌掠,“瓜分豆剖”濒于亡国的境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主题。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图致富强成为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为了民族的振兴,先进的中国人以西方的强大和日本的跃进为榜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求真理的征途。“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可以说,留学运动自身深蕴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大致可分为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时期,学生留学去向主要是欧美等国;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学生去向主要是日本;五四时期,学生主要是赴法勤工俭学及去各国留学。揭示近代中国青年学生的留学运动所包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戊戌维新之前,留学生的爱国思想体现在学习外国、立志改革、除旧布新上。“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这个时期,站在时代最前列,出而领航去国外留学的绝大多数是上层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有反抗外国侵略的要求,而且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最终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的强烈愿望。中国首次主张派遣青年去国外留学的倡导者叫容闳。而容闳本身就是一个近代最早“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的报业先驱在丰富的新闻实践中不断提炼和升华他们的新闻思想,对新闻工作提出了独具内涵的职业观念,突出地呈现为"有益于国事"、"报有报格"和"品性第一"三个主题,构建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使命、理想信念和品质修养"三位一体"的职业观.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观经历了初期的传统"东夷"论、"蕞尔岛夷"论,到明治维新后视其为学习的典范,再到随着日本侵华加深对日本的排拒与反感剧增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时候曾有少数人主张中国应当走资本主义道路,把欧、美、日本等一些生产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套制度照搬到中国来,实行所谓“全盘西化”。他们没有比较一下中国与这些国家显著不同的国情,也没有看到中国与这些国家历史道路的迥然差异,更无视于中国百余年历史的教训。因为这条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曾经为许多真诚的爱国者和革命志士所憧憬和追求过,并且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果仍以失败告终。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经过几代人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血的结晶。它不仅是中国现在的客观现实,而且已是不容争论的问题。温故而知新,回顾往事,让我们从中汲取教益,避免再走弯路,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近代中国价值迷失之缘起,作者针对思想界颇为流行的见解——将中国近代价值迷津、权威丧失归因于“五四”——进行了分析辩驳,指出不能从单纯的义理层面、而必须从社会心理层面、从社会史还原的层面加以追寻。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结构性特征及其解体的进程,指出价值原则与物质承当背离、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引起的心理层面的更新以及新价值观念的潜行,是近代中国信仰解体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