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1年第2期《人文杂志》发表杨恩成同志的《骆宾王生卒年考辨》一文,很有说服力;但文中讲,“咸亨初,他随薛仁贵从军西域,滞留近三年。咸亨中,又由西域入蜀。”在史实上恐有出入。 《旧唐书》、《新唐书》的薛仁贵传载显庆二年和三年,薛是作为程名振的副手经略辽东,接着又作为铁勒道行军总管郑仁泰的副手“击九姓突厥于天山”。很明显薛就是这时去西域的。因而骆宾王跟薛仁贵从军到西域,极可能是公元659  相似文献   

2.
骆宾王生卒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宾王,婺州义乌人。他在初唐诗坛上享有盛誉,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合称为初唐四杰。 关于骆宾王的生卒年,《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唐才子传》等书均未记载。现行的说法则以存疑的方式写做:骆宾王,六四○(?)———六八四(?)。这是源于闻一多先生的《唐诗大系》和《四杰》两篇著作。闻一多在《四杰》一文中认为,骆、卢与王、杨之间“有着一  相似文献   

3.
骆宾王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4月7日至10日在骆宾王家乡浙江省义乌市举行,这次由浙江古代文学学会和义乌市文联共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收到研究专著2本,论文14篇,从哲学、文艺学、民族学、伦理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等角度,对骆宾王这位被杜甫称为“不废江河万古流”的诗人,进行了深入的探研,提出了许多新颖深刻的见解。这次研讨会是建国以后第一次也是学术水平最高的一次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4.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身世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在武则天当政时曾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兵败后不知所归。其诗文多散失,可供研究的生平资料也甚缺乏,虽经历代学者努力,探踪寻迹,征引钩沉,然见仁见智,很多看法未获一致,即使某些公认的“定论”,也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兹就宾王仕履中为研究者普遍认可的两个问题,略陈管见。一、骆宾王未任过东台详正学士首先提出骆宾王曾任东台详正学士之职的是清人陈熙晋。陈在《续补唐书骆侍御传》中直书:“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又在对骆诗《咏怀古意上裴侍郎》及《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的笺…  相似文献   

5.
6.
7.
苏轼诗论     
这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之一,写于1059年,从四川赴京做官的路途之中。诗中所写丙申年的情况,是1056年诗人首次入京考进士时所见。今天读来简直有象征意义:那个河水横决、九陌汪洋而犹自灯火煌煌的汴京,岂不就是危机四伏而粉饰升平、苟且偷安的整个国家的缩影。那个虽则少年得志但又中夜不寐、四顾彷徨的诗人,他心中的凄惶和忧伤,又岂止是个人的感喟!  相似文献   

8.
明诗论略     
一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封建君主制新政权,受到汉族士大夫的拥护。当时虽有倪瓒、王冕不就征,戴良、杨维桢未受职,丁野鹤以墓庐而终身,但众多的由元人仕的作家,却为明初的诗歌创造了繁荣的局面。明初开国便诏复衣冠如唐制,规定以经义帖括试天下,为了表  相似文献   

9.
巴人的诗论     
巴人在从事新诗创作的同时,也坚持从事新诗理论批评工作。二十年代后期,他刚开始从事理论批评,就写下了《新诗漫谈》;三十年代,他写下了带有新诗史略性质的长篇论文《新诗的踪迹与其出路》;五十年代后期,他写下了《也谈徐志摩的诗》、《争论之外》等参与当代诗坛争鸣的文章。综观巴人一生的诗歌理论批评文章,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诗歌的本质、新诗的语言、形式、风格以及新诗史等理论问题,都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巴人论诗,注重诗意与诗的意境的创造。他在《新诗漫谈》一文中曾批评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诗派注重新诗的格律而“把新诗的灵魂——诗意——撇开一边,把新诗的衣服拼命讲究。”与此同时,他称赞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云雀》“诗意丰富”。在更多的场合,巴人更注重诗歌意境的创造。1959年,在《争论之外》一文中,他指出:“做诗就得有‘诗的意境’”。可见,巴人是将创造意境视为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同时也是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的许多文论、诗论和美学思想,除见于《毛泽东选集》外,还在一些与战友的书信和谈话中。我们如果要全面了解毛泽东文艺思想如何评述现当代诗歌的来龙去脉,就必须以他的有关书信作为起点。他在1965年7月21日给陈毅同志的谈诗信,于文革结束后公开发表。这封信字数不多,内涵却十分丰富,应是研究毛泽东诗论的第一手资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最重要的组  相似文献   

11.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剧,大大削弱了李唐王朝的中央统治。由于宦官专政,朋党交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加深,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不断加剧,造成了土地的大量集中,加上连年战乱,给予了关陇、河湟一带以极大的破坏,这一切都使阶级矛盾急剧尖锐起来。一些富有正义感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目睹时政日非,“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诗歌求讽刺。”怀着匡救时弊的强烈愿望,兴起了一个有名的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就是这一运动中最突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1935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论家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序言中曾指出:“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一眼可以看得懂;也有颜色,但不象冯乃超氏那样浓.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揭示了戴望舒象征诗的艺术特色.戴望舒的风格独特的诗篇在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许多青年诗歌作者都模仿他.施蛰存1932年至1935年间主编的《现代》,发表了许多风格和戴望舒近似的诗篇,形成了一个着意向欧美象征派和意象派学习借鉴诗艺的诗人群.由于他们的  相似文献   

13.
赵藩的诗论     
昔人论赵藩的文学成就,只谈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论,则很少有人提及。 赵氏晚年编辑云南丛书,得以窥见滇诗全貌,因作《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论滇诗六十首》,祖述盛览,探索源流,搜考详核,勾出了滇诗发展的轮廓。  相似文献   

14.
胡风的诗论     
1937年7月,胡风在上海自费编印《七月》旬刊,同年7月移至武汉,改为半月刊.作为一个诗人,胡风在《七月》的编辑工作中,对于及时地反映抗日的现实生活、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格外注意,常把它们编排在刊物的首篇.此外,他特别致力于培养和造就青年诗人,注意在《七月》上发表青年诗人的作品,因而在《七月》周围聚集了一大批青年诗人.他们之中有艾青、田间、阿垅、鲁藜、邹荻帆、绿原等诗人.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了抗战的现实生活,抒发了人民大众高涨的抗战热情,在艺术形式上,继承和  相似文献   

15.
南北对峙时期,南风盛行,北朝文学相对比较沉寂。因而北朝诗论这一概念在人们的印象中更是模糊。其实,一朝有一朝的文学,也必有自己的理论作为创作的总结和指导。本文拟从整个北朝时期有关诗论的具体资料入手,爬梳剔理,就这一时期的诗论形态①和内容作一粗浅的探析,以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本时期诗论的总体概貌,并希望能为诗论研究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一 北朝没有系统的诗论,散见于时人的作品中,远比不上南朝诗论形态的繁富。《魏书》作为一部史书,其中倒涉及了不少诗论。而前此《三国志)、《宋书》、《南齐书》等史书,虽也…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传统诗词无论在创作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呈现了不同于以往年代的新的形势和面貌。如今,时间又跨入了九十年代。当人们展望前景的时候,回顾、总结一下过去十年的情景,应该是不无益处。本文拟就八十年代有关传统诗词理论研究方面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一概略的叙述和归纳,为此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中国诗歌运动尤其是对当代中华诗词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其诗词创作的思想与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此向世人展示了中华诗词难以替代的艺术魅力和至今不衰的强大生命力;二是开创和确立了一代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典雅与通俗相结合,以豪放为主而又不废婉约的新的当代中华诗词之风;三是他在长期的学习、研究古今中外诗歌与长期从事诗词创作的过程中,在以领袖和诗人的身份指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过程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华诗歌创作的一系列基本规律,指出了中国诗歌运动尤其是当代中华诗词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魏源是近代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其诗论力主尊情,强调诗歌表现真情和怨情,抒写怨愤和忧患。同时,魏源强调诗歌反映现实,为现实政治服务。在艺术表现上注重赋的表现手法。魏源的诗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诗歌理论界不少同志辛勤地从事着理论探索和诗歌美学建设,在建立完整的、系统的诗论方面,作出了认真的探索,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涌现了一些好诗。但是,近几年来,诗坛上出现了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有的论者主张“不屑于作时代精  相似文献   

20.
桐城派诗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城派作为清代散文的一个主要流派,其历时之久,影响之广,已为人所共知。然桐城派文人对诗歌的看法在清代派别众多的诗论中也不失为一种较为重要的理论,前人曾有“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轻”之说(程秉钊《国朝名人集题词》)。桐城派诗论对清代中后期诗坛有着重大影响,故笔者以为在讨论桐城派文论的同时也应对其诗论予以适当重视。本文就试图在这方面作一点初步探讨,以就正于专家及清代文学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