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骆宾王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4月7日至10日在骆宾王家乡浙江省义乌市举行,这次由浙江古代文学学会和义乌市文联共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收到研究专著2本,论文14篇,从哲学、文艺学、民族学、伦理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等角度,对骆宾王这位被杜甫称为“不废江河万古流”的诗人,进行了深入的探研,提出了许多新颖深刻的见解。这次研讨会是建国以后第一次也是学术水平最高的一次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4.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身世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在武则天当政时曾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兵败后不知所归。其诗文多散失,可供研究的生平资料也甚缺乏,虽经历代学者努力,探踪寻迹,征引钩沉,然见仁见智,很多看法未获一致,即使某些公认的“定论”,也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兹就宾王仕履中为研究者普遍认可的两个问题,略陈管见。一、骆宾王未任过东台详正学士首先提出骆宾王曾任东台详正学士之职的是清人陈熙晋。陈在《续补唐书骆侍御传》中直书:“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又在对骆诗《咏怀古意上裴侍郎》及《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的笺… 相似文献
7.
王士博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1)
这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之一,写于1059年,从四川赴京做官的路途之中。诗中所写丙申年的情况,是1056年诗人首次入京考进士时所见。今天读来简直有象征意义:那个河水横决、九陌汪洋而犹自灯火煌煌的汴京,岂不就是危机四伏而粉饰升平、苟且偷安的整个国家的缩影。那个虽则少年得志但又中夜不寐、四顾彷徨的诗人,他心中的凄惶和忧伤,又岂止是个人的感喟! 相似文献
8.
9.
《贵州社会科学》1992,(5)
巴人在从事新诗创作的同时,也坚持从事新诗理论批评工作。二十年代后期,他刚开始从事理论批评,就写下了《新诗漫谈》;三十年代,他写下了带有新诗史略性质的长篇论文《新诗的踪迹与其出路》;五十年代后期,他写下了《也谈徐志摩的诗》、《争论之外》等参与当代诗坛争鸣的文章。综观巴人一生的诗歌理论批评文章,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诗歌的本质、新诗的语言、形式、风格以及新诗史等理论问题,都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巴人论诗,注重诗意与诗的意境的创造。他在《新诗漫谈》一文中曾批评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诗派注重新诗的格律而“把新诗的灵魂——诗意——撇开一边,把新诗的衣服拼命讲究。”与此同时,他称赞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云雀》“诗意丰富”。在更多的场合,巴人更注重诗歌意境的创造。1959年,在《争论之外》一文中,他指出:“做诗就得有‘诗的意境’”。可见,巴人是将创造意境视为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11.
12.
潘颂德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1988,(3)
1935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论家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序言中曾指出:“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一眼可以看得懂;也有颜色,但不象冯乃超氏那样浓.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揭示了戴望舒象征诗的艺术特色.戴望舒的风格独特的诗篇在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许多青年诗歌作者都模仿他.施蛰存1932年至1935年间主编的《现代》,发表了许多风格和戴望舒近似的诗篇,形成了一个着意向欧美象征派和意象派学习借鉴诗艺的诗人群.由于他们的 相似文献
13.
14.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1991,(1)
1937年7月,胡风在上海自费编印《七月》旬刊,同年7月移至武汉,改为半月刊.作为一个诗人,胡风在《七月》的编辑工作中,对于及时地反映抗日的现实生活、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格外注意,常把它们编排在刊物的首篇.此外,他特别致力于培养和造就青年诗人,注意在《七月》上发表青年诗人的作品,因而在《七月》周围聚集了一大批青年诗人.他们之中有艾青、田间、阿垅、鲁藜、邹荻帆、绿原等诗人.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了抗战的现实生活,抒发了人民大众高涨的抗战热情,在艺术形式上,继承和 相似文献
15.
16.
17.
毛泽东对中国诗歌运动尤其是对当代中华诗词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其诗词创作的思想与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此向世人展示了中华诗词难以替代的艺术魅力和至今不衰的强大生命力;二是开创和确立了一代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典雅与通俗相结合,以豪放为主而又不废婉约的新的当代中华诗词之风;三是他在长期的学习、研究古今中外诗歌与长期从事诗词创作的过程中,在以领袖和诗人的身份指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过程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华诗歌创作的一系列基本规律,指出了中国诗歌运动尤其是当代中华诗词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