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O世纪之交,加强中国的东西合作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陈文科研究员在《论区域特色经济与中国东西合作》一文中从结合点、支撑点和新起点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具体内涵及其实践意义。作者认为,以市场公平竞争和遵循非平衡发展规律为前提,构建各地区的特色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特色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中西部转变传统发展思路、经济振兴崛起的有力支撑,也是东西合作、协调发展的治本之策。O“集体利益至上论”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但是,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
徐胜 《晋阳学刊》2004,(2):45-4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二元经济的特征,而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外商投资分布的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具有战略意义,外商投资是导致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GDP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 ,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面对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 ,处于东西经济发展夹击中的中部地区 ,该如何发展是一个需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一、影响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因素分析中部地区经济崛起涉及外部和内部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对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贡献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比较研究了1990-2000年高等教育对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结论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及其引起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是产生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21世纪,要实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是根本。  相似文献   

5.
刘文超 《理论界》2005,(1):20-21
科学的发展观是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化范围不断扩展、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趋势在观念、意识上的反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与当前的"统筹区域发展"是由市场经济自身运动规律决定的;统筹区域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全国大市场的形成,使落后地区能够平等参与市场循环,以市场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以“梯度推移论”为基础,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实行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使东部沿海地区同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拉大了。对这一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间题,党中央和国务院是高度关注的。近几年来,社会科学界和自然科学界的有关专家、学者,也从人文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相关成果。但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必须牢牢把握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理…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是特殊和一般的统一。市场经济有不同的模式。明确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无论在观念上或应用上,都是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不仅是要求市场经济适应公有制,更是要求公有制适应市场经济。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和辅以其他分配方式。要把市场机制引入原有的分配体制。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实,既不能重走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老路,又不能一步跨跃成现代市场经济。四、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实。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对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来说,是正常的现象。五、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前进。市场经济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必须注意存利去弊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运行中很难回避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开放省市和经济特区的发展,采取了倾斜型的区域发展政策。根据经济效益最优化原则,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适度倾斜和非均衡发展,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发展经济学的要求来观察,倾斜型的区域发展政策是存在着弊端的。我国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应该对区域发展政策作出科学而审慎的选择。根据国民经济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要求,对现行倾斜型区域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估,乃是消除当前区域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优化今后区域发展政策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非平衡到平衡:科学发展观实现的重大战略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义贵 《学术论坛》2005,3(5):64-6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三重非平衡式发展战略———客体社会优先发展战略、经济优先发展战略和东部与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造成了整个社会系统的三重失衡———主体社会与客体社会的失衡、经济与政治文化环境的失衡、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失衡。科学发展观用三重平衡式发展战略替代三重非平衡式发展战略,在战略层次上实现了从非平衡到平衡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和我国产业区域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十分明显,产业转移是促进中西部加快发展,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有效途径。现实情况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收效甚微,东西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是因为我国劳动力还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因素降低了东部产业的成本,同时东部产业的自身创新也为其提供了新的竞争优势。这些方面都延缓了我国产业转移的步伐,使产业出现了区域粘性。  相似文献   

11.
国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和区域倾斜是我国东西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这种区域选择和区域倾斜仍然在继续强化.这一现象同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宏观战略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矛盾.如何研究和解决这一矛盾,如何通过一定的外资政策,把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同发展重心转移的战略结合起来,将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非均衡发展战略与优势地区优先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现状与实践改革开放初期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七五”时期 ,国家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 ,提出了按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安排生产力布局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随后 ,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正式推出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实现了优先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这一重大的战略举措 ,在理论界被称作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这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是如此 ,…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 50 - 70年代以内地工业发展为重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到改革开放后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发展的演变过程。世纪之交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导下 ,结合我国实际 ,提出西部发展战略 ,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这一战略的实施 ,必将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对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分享不均衡的问题,已有的研究难以有效地解释同一时期内资源较富裕省域出现经济后退,而资源短缺省域反而出现经济快速增长等资源诅咒现象.本文基于空间计量结果,从行为、禀赋、制度差异以及外部间接影响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区域利益失衡的成因,其结论显示,我国区域间的利益增长不仅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还存在空间抑制作用.未来政策着力点应在逐步消除空间差异,扩散增长成果方面.建议建立区域利益一体化的投资目标体系,有效利用溢出效应带来的经济优势,提高非资源型产业在自然资源禀赋富裕省域的发展,从制度安排中加强中西部与东部间的利益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科技创新投入的间接效应与总效应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产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正向调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与总效应。科技创新的调节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投入的调节效应优于东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产出的调节效应甚微。政府应当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推进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对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不同进程,总结了对某一地区实施倾斜政策应以不损害其它地区的利益为前提,不能期望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在短期内实现,应逐步改变各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集中程度低和专业化水平低的现象,这样几条教训,提出了以“优势互补、要素互换”战略、“产业升级、产业转换”战略、“试验区和重点区”战略、“文化西进,提高综合实力”战略、“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为内容的促进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7.
明确共富思想,提高对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认识。只有发展才能缩小地区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为:1、将投资重点转移到中西部地区;2、实施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相结合的经济政策;3、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4、依靠科技进步;5、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6、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18.
加快中西部发展和实施开发战略之所以成为2 1世纪中国政府的第一项重大决策 ,其理论意义之深远不容忽视。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区域开发政策的演进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成果 ,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必然选择。   一、设立经济特区 ,初步探索我国区域经济开发的市场化模式  改革开放之初 ,我们党不仅确立了“经济建设”这一新的工作重点 ,同时提出了经济工作的具体目标 ,经过二十年的奋斗 ,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片面强调均衡布局、平衡发展和同步富裕,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遇到了很大挫折。以不平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为核心内容的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克服了传统理论的缺陷,发展了传统区域经济理论,为社会主义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世界普适性作为理论基石,在继承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经济思想和总结经济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这一思想立足于本国国情的独立自主性特征,适用于中国“强起来”战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经济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国际国内既得利益阶层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提升的掣肘。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重在深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补齐我国“强起来”的核心短板;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我国“强起来”提供战略支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我国“强起来”的“三农”短板;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补齐我国“强起来”的不平衡不充分短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补齐我国“强起来”的制度短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补齐我国“强起来”的全面开放短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