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2.
吴莹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5):63-66
不少学者认为左翼文学曾经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其实,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时,它早就已经被解构了,而这种解构正是从延安文艺时代就开始了的。由于革命的需要,许多左翼知识分子来到延安,为延安左翼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左翼文学与延安的主流是冲突的。在延安,文学作品的批判性遭到削弱,歌颂工农兵成为主流,左翼文学的精神遭到改写。同时,作家的主体意识也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且,左翼文学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也被解构。正是左翼文学与延安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左翼文学融于工农兵文艺的大潮,失去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华金余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6):55-60
"左翼文学"与"延安文学"都是有着内在质的规定性的文学史概念,不容混淆。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更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文章从澄清概念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着重辨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以澄清近年来一些研究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鲁迅文学与左翼文学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得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3):28-35
一种文学有一种思想根基。鲁迅文学以他的“立人”思想为根基。鲁迅的“立人”思想有三块基石:一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二是19世纪末“非物质,重个人”的思潮;鲁迅步入左翼文学阵营,没有改变他的“立人”思想,而是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这是他的“立人”思想的第三块基石。在此前后,与文艺界进行了两次原则性的论争,存在三大分歧。鲁迅的抗争,使他“总觉得缚了一条铁索”;在近于和“文坛皇帝”、“元帅”、“工头”、“奴隶总管”的决裂中溘然辞世。历史表明,鲁迅文学比左翼文学的思想根基更深厚,美学品位更丰富,更具开放性,更有可供后人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林梦晓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5):18-22
吕赫若的小说以1936年日本"皇民化运动"与1945年台湾光复为界,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无论哪个时期创作的小说都始终带有左翼文学色彩,这与吕赫若自觉接受左翼进步思想和坚持左翼文学创作的理念息息相关.吕赫若小说创作中的左翼思想由早期的"激进的直抒胸臆式"到中期的"隐晦的潜藏暗涌式",再到后期的"激进的直抒胸臆式"往"隐晦的潜藏暗涌式"方向流变,总体上呈现出由"激进"到"隐晦"循环的规律,吕赫若作为一名左翼文学家的写作立场之坚定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7.
祝学剑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88-91
左翼文学与民族主义文学在三四十年代特定文学场域中,相互碰撞,形成了结合与冲突的复杂关系。左翼文学与民族主义文学在三十年代刚刚诞生时发生结合与交锋,民族主义刊物不仅发表民族主义文学作品,也吸纳左翼文学。同时左翼文学在张扬民族精神、反对日寇侵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民族主义话语的烙印。在四十年代延安,两者依然持续交织在一起,发生结合与碰撞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的这种复杂关系,促使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作用,发生演变,共同推动着延安文学和四十年代文学的演变转型。 相似文献
8.
19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周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40-46
1930年代左翼文学-9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具有一种复杂的关系,许多作家既有左翼文学的倾向,又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左右互换、作品内容中所呈现出来的颓废与反抗主题及鲜明的现代主义艺术形式三个方面。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左翼文学不成熟的表现,但这应该是一种正常的文学发展状态。后来因过于强调左翼文学的政治性而导致二者分道扬镳,甚至出现了二者相互对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孔庆东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7(2):5-7,94
以鸳鸯蝴蝶派为参照系观看左翼文学,可以发现从鸳鸯蝴蝶派到左翼文学,再到当代文学中的大量"革命斗争题材"的文学,实际上是具有比较清晰的"草蛇灰线"可寻的。五四新文学革了鸳蝴派的命,打开了自己的新天地。但五四新文学由于不重视文学市场而渐趋式微,又被重视文学市场的左翼文学革了命。左翼文学在重视文学市场方面与鸳蝴派是相通的。文学本身具有的消费性,不论在何种时代,都会顽强地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张根柱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6):59-60
在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刘骥鹏连续发表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左翼启蒙派”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这一概念打破了文学史之时间分野与地域分野对相关问题的遮蔽,不仅能更加深入地认识相关文学史实,而且也有助于深刻认识这一时期文化政治史的运行状态,还原历史本来具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张景兰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3):47-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左翼文学的再研究摆脱了50年代至70年代的惟左独尊、新时期以后的惟左为非的倾向,呈现出较为客观化、理性化的特点,对左翼文学思潮的理论渊源与历史情境的研究,对左翼文学运动的历史形态与迁延变异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21世纪初以来,伴随着思想界、学术界对当下新的社会、文化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对左翼文学的研究又表现出新的问题意识和新的价值评判,对左翼文学内部的差异性、多样性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焦点。而如何处理当下现实语境与学术研究的客观理性之间的关系,为当代文化和文学的价值追求提供理论资源,是当下左翼文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仓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4):7-11
法律价值是指以人与法律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基础 ,能满足人的需求 ,从而受到人的重视和期待的法律所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存在性状、属性和作用。它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应然性和伦理性的特征 ,其功能指向于法律实践 ,使得法律向着人类关于法律的理想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万莲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1):62-67
“左联”时期编辑出版文化在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其意义决不亚于以往从政治因素、时代社会背景、文学文本构成等方面审视文学;“左联”时期编辑出版行为作为在革命、战争的罅隙间生存的新文学发生机制之一,体现在一是“左联”时期的文学生产与编辑出版文化市场关系密切;二是“左联”时期编辑出版行为有意开拓作者群,在其制约下的新文学生产具有鲜明的文化“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价值观虽然得到了有关学科的关注,并进行了一些有建设性的研究,但还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价值观的主体有社会、学校和个体三个层次,三个主体相互影响,但各自的影响力和对其他主体的影响方向是不一样的,其中学校和教师这两个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特殊.对教育价值观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的水平上,有必要进行实证研究,从不同的维度揭示教育价值观的特征,从而促进不同主体合理有效的教育价值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经济的转型与文艺价值观的位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凌云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4(4):59-61
中国经济的转型在1990年代逐步完成了学艺术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平等和开放意识使学艺术逐渐从庙堂走向了市场,学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张扬。与此同时,学艺术自身的审美价值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在市场语境中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学理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51-55
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具有学理依据,分别从科学性、学术性、学缘性三方面以说明批评在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构建中由自发、自为到自觉的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体现出批评的内在需求、内在逻辑性结构、内在规律的积极推动作用,导向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层次诉求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陈章龙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9-33
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变化过程中,存在着破与立相结合的规律,破与立结合方可实现新旧价值观的更替。在这一过程中,又往往要借助核心价值观的辐射与边沿价值观的聚合双向互动来完成。在辐射与聚合的双向互动、相互作用中,核心价值占有主导的地位,但同时应对其他价值保有一定的宽容性。此外,以核心价值为主导、多重价值组合的价值体系,体现了特定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它对社会成员起特定的驱动作用,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价值目标适时上升规律。 相似文献
20.
夏子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2):13-17
从价值学 (Axiology)视角来看 ,2 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明显在道德情感与文化理性两个认识层面上表达了对乡土世界的否定性价值判断 ,即在否定乡土地域既成价值系统中发生 ,在新的否定中完成世纪之旅 ,这种价值取向上不断的否定嬗变成为循环于世纪乡土文学内部的主导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