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题画诗     
诗与画,可谓是孪生姐妹。在我国文艺史上,就流传着不少“诗画合璧”的文坛佳话。不少画家,为诗人的佳作配画;不少诗人,为画家的优秀之作题诗。这样,“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的语言艺术与“画传诗内情,贵有诗中意”的造型艺术彼此配合默契,浑然一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人王维的诗作融诗、画、乐于一体,在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不仅能用视觉去欣赏、想象,还可以通过听觉去体会、玩味。这听觉所反映的就是音乐美,其中重要一点就是音韵美。文学评论家往往只注重词有“五音”、“五声”、“六律”、“清浊重轻”等讲究,而对诗则往往只说到分“平仄”。其实,诗,尤其是名家的诗,除了平仄谐律外,对宁的韵母,尤其是韵尾也是十分考究的。在这方面,王维的诗可称为典范。  相似文献   

3.
诗与画,是“本同而末异”的姐妹花。邵雍《诗画吟》曾发挥“诗言志”、“画存形”的传统观念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大意是说,诗歌以语言为媒介,长于抒情;绘画以线条色彩为媒介,长于造型。但这并不意味着说,诗就不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画就不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象外。从创作实践看,无论诗人或画家,总是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体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技术效果看,无论诗歌或绘画,都是形依情则深,情赋形则显,两者合则兼美,离则俱伤。无怪有经验的诗人和画家,一面注意诗与画同中之“异”,力求扬长避短;一面又注意诗与画异中之“同”,力求取长补短,使诗情画意达到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4.
陈与义咏雨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与义的咏雨诗手法独特,往往遗貌取神,体现雨中景物凄艳的美及雨后景物清新的美。就内容而言,其前期咏雨诗多表现仕途不畅的抑郁及客居他乡的愁怀,后期咏雨诗则转而抒发其身处乱世的国恨家愁。与杜甫的咏雨诗多写实不同,陈与义咏雨诗多写意,这与诗人的个性气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我们看到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没有真正弄懂题目包含的意思就匆匆动笔,等写完一看,结果跑题了,或者扣题不是很紧,想挽救也来不及了。为了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同学们必须首先学会审题。相传在宋代的时候,一个画院经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画题是一句诗:“踏花归去马蹄香。”要求画家根据这句诗画一幅画。要画好这幅画,首先要琢磨这句诗的意思。有的画家没有用心审题,就凭着一知半解随心所欲地画了起来。画的都是满地落花,游人骑在马上,马蹄踩着花瓣。主考官看了很不满意,连连摇头。这些画家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把诗句中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诗与画,是“本同而末异”的姐妹花。邵雍《诗画吟》曾发挥“诗言志”、“画存形”的传统观念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大意是说,诗歌以语言为媒介,长于抒情;绘画以线条色彩为媒介,长于造型。但这并不意味着说,诗就不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画就不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象外。从创作实践看,无论诗人或画家,总是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体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技术效果看,无论诗歌或绘画,都是形依情则深,情赋形则显,两者合则兼美,离则俱伤。无怪有经验的诗人和画家,一面注意诗与画同中之“异”,力求扬长避短;一面又注意诗与画异中之“同”,力求取长补短,使诗情画意达到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7.
(一) 对于关良与韩羽两先生的戏曲人物画,曾经几次听到有人争议起“象”与“不象”的问题。类似这种争议,在关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的讨论中也经常可以听到。这个问题,关涉到文学艺术的特点问题,以及艺术与生活真实的关系问题,总之是有关艺术规律的问题。这使我不禁想到苏轼的一首诗: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这首诗讲的是艺术创作的形与神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苏轼还说过:“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这两句话同样也道出了艺术创作的某些“隐秘”,拿苏轼的观点来看关良和韩羽的画,可知他们是善于传神写意的“善画者”。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一种精炼而感人的文学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长于用简洁的语言和新颖生动的形象来描摹景物,抒发感情。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意象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意象(imase)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形象,是主观的意(情感)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结合。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一首诗的意象往往可以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象,狭义的意象则指诗中的个别语词意象,而这些个别语词意象多是为总意象服务的。 诗人的情思,要通过意象的选取和组合才能实现。古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是说意象是一种主客观结合的产物。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强调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在创造鲜明新颖的艺术形象上,无不精心推敲,孜孜以求,以期达到“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境界。在西方,意象派主帅,诗人庞德说:“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理智和感情的复合体的东西”,他强调:“一个人与其写万卷书,还不如一生只呈现一种意象”。克罗齐也认为“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成立。”可见,“意象”  相似文献   

9.
王维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又是我国绘画史上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画种“南宗文人画”的开创者。对他的诗和画,北宋文坛巨星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作过这样的评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那以后,人们经常用“诗中有画”来评论王维的诗,把“诗中有画”当作对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一个最准确、最精当的概括。不过,古代的诗论家们虽然经常谈到王维“诗中有画”、“无言而有画意”、“深得画中三昧”等等,但往往不加阐释;因此,所谓“画”、“画意”、“画中三昧”云云的涵义究竟如何,仍然不甚了了。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对“诗中有画”作出了种种解释。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的意象理论与意象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理所当然地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谁能想象,一首诗能够没有意象,或一段没有意象的文字能够称之为诗呢!我们考察诗歌成品及其生产过程就会发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它贯串于诗的形象思维之始终,是决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山水景物诗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代杰出的鲜卑族诗人元好问,以“一代宗匠”独步金元诗坛.他创作的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丧乱诗”,奠定了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他的山水景物诗,独创一格,可与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作品媲美。纵观元好问的山水景物诗,佳篇丽句萃若林,意之所在,随物赋形,“上者可以惊心动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山水诗的肇始山水诗与山水画都是自然美的艺术反映,它们的肇始、发展过程,正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和文明演变的过程.中国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早在汉代已见端倪.例如四川汉画象砖中的一幅“庭园”金雀山帛画上部的“仙山琼阁”图,就是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山水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吞吐宇宙”的情怀.这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最完整的山水诗.有人说谢灵运“堪称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鼻祖者,创始之谓也.我认为山水诗的鼻祖不是刘宋初的谢灵运,而是东汉末的曹孟德.事实证明,我国山水诗、山水画是源于汉代的.宋米友仁说:“开辟以来,汉与六朝,作山水者,不复见于世.”元黄公望在《张之政画山水跋》中说:“山水之作,仿自汉唐.”  相似文献   

13.
西晋诗人张协仅以十余首的存诗,便被钟嵘奉为上品.究其原因在于其诗能够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来反映时代特征;景物描写方面形成了: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的写作特点;结构上初步形成了"景-情-理"交替的叙述格局.这对后代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 全面与片面在话这个问题时,我引胡翔冬游牛首山寺诗的开头一句说:“到门一木桥。”有人认为平淡无奇,可是,且慢,请看他的次句:“山果下萧萧。”只此一句,不但看到山果下落的形象,而且听到下落的声音,顿然把山寺清幽寂寥的环境清晰再现了出来。一句平淡,一句振起,画出事物的两面,如说片面,只描绘山寺门前景物,谓其全面,却借助于富于表现力的典型景物,使人如见如闻,且独具风味。可知只取一面,漏掉另一面之非。杜甫《秋兴》八首之六,开头就说:“瞿塘峡口曲江头。”如果孤立地看,则语散  相似文献   

15.
《诗·豳风·七月》是《诗·国风》中最长的一篇,全诗共八章八十八句,描写豳地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耕作、田猎、蚕织、修葺、薪樵、酿酒、祭献、祝寿等的活动,宛似一幅繁忙的耕织图。在这样一首叙述耕织生活的诗中,却出现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着意于采桑少女哀愁的诗句,为全诗增添了神韵。然而自来对这两句诗的解释,各家不同。过去的注释家往往不脱离《毛传》“春女思男”的窠臼,显然是对  相似文献   

16.
钱锺书将诗题确定为《惠崇春江晓景》,符合画作的场景;指出诗中河豚是虚写的,是兼顾画作的会心之解。《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咏的是同一幅画,但其二在写法上有喧宾夺主之嫌,没有体现出咏画的特点。《惠崇春江晓景》提示了“自然与人心相契合”是诗画相通的基本原理,有着以庄学会禅思的机智,隐含着以俗问雅的诙谐机锋。诗人善于寻找文本裂隙展开精神对话,与画家作精神上的平等交往,追求赏画以适意,典型展现了艺术接受的东坡姿态。  相似文献   

17.
《观沧海》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整个情感线索一以贯终,不能将诗句单纯地叠加生成意义。诗歌语言是造型性语言,是诗人所要表达情感的异质同构物,故而诗歌中并不存在真实的客观景物。这首诗从整体形式上是表现诗人对浩瀚时空的占有欲,对永恒生命的渴望,而非其所见所感。“海”的意象是诗人有意识选择的结果,但暗中驱使诗人做出这一选择的则是“海”所承载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8.
诗书画历来号称姊妹艺术,一人而兼擅者被称为“三绝”。“三绝”兼擅,事非偶然,这是由于诗书画有它的共同特性。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书画异名而同体。”清人查慎行《高斯亿为余画竹以诗报之》诗中说:“画竹原从草书出,眼中孰是张芝笔,”宋人又认为诗画异体而同貌。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卷五十《韩干马》云:“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张舜民《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相似文献   

19.
诗是一种美的艺术。闻一多是一个“爱美的诗人”(《红荷之魂》)。他始终坚持对诗美的执着追求,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美学原则;“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其中之一。而“三美”之中,最富有创新意义的还是“绘画美”。诗与画,是姊妹艺术。它们的关系,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美学史上,曾有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等精辟见解;不少优秀诗人也以此为潜心向往的艺术境界。诗歌发展到了现代,它与绘画的关系更加密切了。郭  相似文献   

20.
寄语青年     
“冬天到了,春天还远吗”?这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 春,是生命的象征。春,是古今中外诗人诗中的天使。 春,在唐大诗人李贺的诗里,是别具一格的。在他的三首诗里,春的形象是不同的。 在一首诗里,诗人是这样描绘的: “飞香走红满天春”,花红遍地,香飘云天,写出了春的自然美。在另一首诗里,诗人是这样渲染的: “风流变动一园春”,春临人间,万象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