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1992年12月9日-12日在中山市举行。这次会议,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系列研讨的第三次大型学术会议。兹述要如下: 中华民族精神是近年来海内学者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次讨论会以前,大陆学者对“中华民族精神”大致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歧义主要在于是否应从优劣两面去审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否同时具有精华与糟粕这样的两重性?民族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是否也应归入民族精神的范畴?从本次讨论会的论文和发言来看,与会学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大体趋于一致。尽管表达各有不同,但都倾向于民族精神应理解为“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为多数人民所信奉”,而且“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民族文化的主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精神:一个研究的新视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毛泽东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20世纪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象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毛泽东精神”与“毛泽东思想”无论从来源、具体形态、表现方式、社会渗透力乃至社会功能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很大的不同。要将“毛泽东精神”作为一个独立范畴进行研究和使用,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无根”的飘零者——《白鹿原》黑娃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中的黑娃是一个关键性人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他是作者以独特视角审视传统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的切入点。黑娃的悲剧人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及生命方式,象征了中华民族寻找精神之父的艰难历程,他使作者书写的“民族秘史”具有了沉郁悲凉的意味。  相似文献   

4.
抗战文化是桂林历史的丰碑。桂林抗战文化所孕育的抗战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已经深深地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继承抗战优良传统,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战歌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艺作品,而是特殊时期中华民族创造的历史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生命力的凝聚。抗战歌谣发出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民族心声,奏响了“向前、向前、向前”的战斗号角,激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觉醒,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6.
无论愿意与否,只要谈到中国的文化史,无法回避也不可能回避的是孔子。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物能比得上孔子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历史如此休戚相关,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孔子简直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作为中国文化的巨擘,世界文化的名人,孔子大概也是西方人了解最多和最为熟悉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曾多次入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具有价值导向与精神激励的作用。历经六百余年沧桑的黔中屯堡,在时空演进中经历了长期的文化涵化,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既成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也说明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屯堡文化内蕴的“忠勇”“孝悌”“礼智”“仁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屯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根基,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凝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长期不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一、培育和弘扬民族…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精神是基于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价值追求与行为指引。从爱国主义的历史脉络、文化维度、实践向度而言,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是培养爱国之情的历史之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砥砺强国之志的文化之魂;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是实践报国之行的行为典范。爱国主义承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及未来,任何时期都是推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勃然奋发的精神支柱。黔中屯堡作为一个为维护边区稳定而形成的“文化场”,贯穿了600余年发展历史的“忠”“义”“勇”理念,是屯堡人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表达,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黔”在力量。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文化传到东南亚各国后,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使这些国家在步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发展成为亚洲的“一大龙”和“四小龙”方面,起到了文化原因上的积极作用。儒家文化的优秀部分对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仍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起到使一个民族凝聚和团结起来的作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之所以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保持统一而不分裂,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起了重要的凝聚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当重视文化的这种凝聚和激励作用,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和团结起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所以,我们要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服务。这就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 ,真实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前三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 ;《史记》是一部宏伟的史诗 ,体现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奋发向上的文化精神 ;《史记》是人类生命的载体 ,它使那些有生命价值的人物走向永恒。时隔两千余年 ,司马迁用毕生心血铸成的历史长城 ,依旧矗立在中华民族的心中 ,它所表现的文化精神依然闪耀着光辉。这里刊发的一组文章 ,由中国《史记》研究会的 5位专家撰写 ,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史记》的文化精神所在 ,希望引起学界对司马迁及《史记》的进一步关注 ,并以新的理论视角加以审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发扬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①他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党的建设直接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联系在一起,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这是发扬创新精神,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一个新的发展。历史经验表明,是否拥有先进的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着一个政党和民族的兴衰和前途。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创新的思想和论述,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创…  相似文献   

13.
"和",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结晶.正是这种"和"的文化理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文章依历史顺序对此作了粗线条的梳理与初步的诠释,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和"的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凤图腾东夷人及其文化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的东夷人应是中华民族先民的主干部分 ,有考古文物和历史文献为证。特别是以凤为图腾 (包括以各种鸟为子图腾 )的东夷人 ,他们创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与关、陕龙图腾的周人文化融为一体后 ,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民族大文化——华夏文明。今天 ,我们只称“龙的传人”不全面 ,比较确切地应称为“龙凤的传人”。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人道主义问题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两者的关系“相隔天壤”。这种观点很值得进一步商讨。什么是人道主义?这是一个需要明确的基本概念。有些同志追溯拉丁语源,用人文、人本位、人权等多种涵义来说明人道主义。这是从欧洲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说明的,并不错误。但把人道主义理解得太狭窄,认为人道主义只有欧洲才有,并只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就不符合历史事实了。有的同志提出,人道主义“就是主张要把人当作人来看待”,言简意赅,可以说明人道  相似文献   

16.
曹光章 《晋阳学刊》2022,(2):119-124
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她激流奔腾,一泻千里,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充沛磅礴的创造力;她汇聚万流,裹泥携沙,奔流入海,象征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和恢宏气度;她九曲连环,矢志向东,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她生生不息的密码深藏在不断革新的历史实践中。伴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黄河文化多重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黄河文化蕴含的丰富旅游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伦理价值、艺术和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等等,不断得到认识和挖掘。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续写黄河文化新的时代精神,黄河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也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将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一、弘扬民族精神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精神文明的一致性 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历史,有渗透在其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民族优秀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灵魂和支柱。当前,我国面临经济建设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大好形势,如何弘扬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精神文明,使我们中华民族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时代提出的严峻课题,是摆在每一个炎黄子孙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 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从民族精神的角度来讲,其重要内容和表现就是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集合体内多民族并存的客观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民族化”风格和色彩的精神文明。早在两干多年前,《礼记中庸》篇就托名孔子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大力革新,中华民族则完整具备了“共同语言”(书同文),“共同地域’’(长城以内广大地域),“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行同伦)及“共同经济生活”(车同轨)的基本特征。此后,又经历了长期的融汇和凝聚的历史过程,牢固地形成了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独特素质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而在中华民族集合体内,除汉族之外,还有五十几个民族长期共存,们们的历史传统、文化遗产、生活习性、审美心理又各有不同。因此,在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城是人类伟大建筑工程之一,东起河北山海关,西抵甘肃嘉峪关,蜿蜒不断通过五省,号称万里。这座高大雄伟的城壁,横走在高山峻岭的峰顶,碉堡、望台踞险分布,水口、关门因地设置,这样完善的防御工事,即或在建筑技术已很进步的现代,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而在古代却全靠人们的两手来完成,确实说明了我先民创造智慧和劳动能力的伟大。也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保卫祖国这一优良传统的象征。但中国北部长城,自战国、秦、西汉、东汉、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唐、明等十几个朝代,都曾或大或小地修建过,究竟现存砖石筑造的高大长城是哪代的遗留?有人说是秦汉旧址,明朝重修;有人说是明代创修,秦汉长城另在别处。在秦汉长城位置上的争论更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8,(4):239-245
时代精神是反映历史发展趋势、推动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平等化持续进步的文明意识。长江精神、长城精神、长征精神统称"三长"精神,形成了共同的精神理念,其精神内涵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兼容并包、自强不息的长江精神,和睦相处、刚健有为的长城精神,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长征精神,已超越了原有历史定位,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哲理,展现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创造的辉煌、宝贵、具有正面价值的精神财富。"三长"精神对当今中国时代价值的塑造与弘扬,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强大的凝聚作用、积极的驱动作用和奋斗进步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荀况是否有唯物主义?如果有唯物主义,应该如何理解?早在十多年前,有人作了这样分析:“荀子是我国战国时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中出现的一个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把天人之分提到哲学的高度”。“这就把自然和社会,物质和精神,客观和主观的界限严格划分开来。这样划分的一个主要涵义就是承认自然物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自然、物质和客观世界是第一位的,社会、精神和主观世界是第二位的。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