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邵峰  杨义玲 《社科纵横》2008,23(4):113-114
演说辞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着不同于其它文学文体的文体特征.本文以葛底斯堡演说为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演说辞的文体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演说辞这种文学文体具有铿锵有力、语义丰富、力量集中和说理有力等文体特征,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文体.  相似文献   

2.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4,(9):135-139
"文体"包括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中国古代文体类别繁多,因为文学尚未自觉,故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混为一谈。随着文学观念的逐渐明晰化,文学文体的语体特征得到强化,形成"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现象。古代中国文体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文本的功用。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划分主要是借鉴欧洲的观点。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文体总是处于不断地分化和融合的过程中,因此,文体学的研究也应在分门别类的同时注意综合归纳。文体划分应以文本的"大语境"为标准。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渐成气候,主要的诗歌流派有观念主义、后观念主义和元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诗人破除了传统诗歌的写作规范,大胆进行语言实验,把各种艺术语言与表达方式纳入诗歌文本,使诗歌的话语方式、文本形式及文体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话语建构表现为口语和隐喻的交错互补,文本形式表现为拆解与再造的双重模式,文体特征表现为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多维联系。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铭箴>篇具体论述了铭文的文体特征,但对铭文的起源与其发展脉络却缺少详尽的描述.铭文是铸刻于青铜器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是周代礼乐文明的特殊的表现方式,是后世铭体的滥觞.西周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成熟,铸于青铜器上的吉金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是王室的重大礼仪以及以"<尚书>体"为文体特征的吉金文学;春秋时期随着公卿贵族对礼乐等级的僭越以及礼乐文化的下移,吉金文学呈现显著的"诗"体特征;战国时期随着礼的内蕴的转型与礼的道德精神的注入,"论说体"吉金文学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5.
党圣元 《求是学刊》2023,(5):136-148
文体观念可以通过诗文评、目录学著作、经书、史书、子书、诗文等文本形式直接表达,也可以通过创作实践、文献编纂、礼乐仪式、政治制度、文体概念、文献称引、语言文字等得到间接反映。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史研究,文体批评史研究,文体分类史研究,总集、选本、类书、丛书编撰研究,分体文体观念研究,专人文体观念研究,专书文体观念研究,具体文体观念研究以及文体观念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互动的研究。以文体观念为研究切入点,可以彰显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学科意义,贯通文体观念发生、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并拓展中国古代文体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6.
作为古代重要的文体类型,晚明小品文所独具的文体元素并未因明清易代所带来的文体因革而彻底消失,而是在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中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基于相似的地域背景与身份特征,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多以晚明小品的创作者为模型来仿拟创作:前者故事中的才子形象既借鉴了后者任诞放肆的品性,更延续了后者任情尚游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诗歌在文体上呈现出文体互渗的特征,女诗人们打破各文体之间的壁垒,调动各文体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女性诗歌文本的创新,形成前所未有的跨体集结.这一方面显示出90年代女性诗歌的开放性,也显示出女性诗人诗歌写作的活力和包容力.但女性诗人在追求跨体书写时要保持诗歌文体本身固有的美学特性,以防止越俎代庖,而最终使其沦为仅仅是在文体创新名义下的一种哗众取宠的诗歌行为.  相似文献   

8.
化妆品说明书英译的原则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群俐 《社科纵横》2005,20(1):181-182
化妆品是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消费品 ,其说明书在文体上既具有实用科技文体的一般性 ,又具有自身的文体特征。根据其自身的文体特征及其实用性的目的 ,并通过汉译英实例的分析 ,可以认为 ,在中文化妆品说明书英译的实践中 ,应采用归化的总原则 ;此外 ,中文化妆品说明书的英译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翻译特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中国古代各类文体的生成、发展和演变,是贯穿文学史教学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中国古代文体名称进行追本溯源,可以揭示文体生成阶段的基本属性.对于相类似的文体,必须找出彼此之间的细微差异.对相类似的文体加以细微的区分,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文体名称最大限度地进行历史还原,找出它的原始本义、引伸义以及与文体名称之间的关系.文体分类是相对的,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但是各类文体的划分又是必要的,不能把各种类别的文体相混淆.各类文体的划分,要准确地把握文体的特征.文体的历史发展,其覆盖面有宽窄的变化,历史和逻辑有时相一致,有时又疏离错位.文体的生成具有多源性,要跨越文体的界限进行探源.  相似文献   

10.
王建科 《唐都学刊》2003,19(1):69-73
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它们在剧种、唱腔、角色、曲词等方面虽然有所演变,但中国戏曲文学具有共同的文体特征:(一)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的特质,决定了戏曲文本的代言体特征;(二)戏曲以演员的语言、动作、歌舞来演述故事,因此它属于叙事体文学,即具有叙事性特征;(三)中国古代戏曲文学与西方近代戏剧不同,它一直保持并强化了诗剧(或谓剧诗)这一特点,以曲而歌使中国戏曲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特点。代言体、叙事体和抒情性是中国戏曲文体的根本特征,它们三者的有机融合使得中国戏剧既有别于小说、诗歌,又有别于西方戏剧,特别是西方近现代戏剧。  相似文献   

11.
吴功正 《学术交流》2001,(2):109-112
从陈子昂提倡"风骨"论到李白再次提出"风骨"论,形成了初唐到盛唐的一股美学思潮.李白以美学史家的巨深眼光,充分认识到美学史的发展状况,善于进行思想的融合.他推崇建安时代的"风骨"美学,成为他的理想目标.天然、清新是李白的又一重要的美学思想.它要求审美形态回归本体.它宣告了六朝美学的终结,同时宣告了另一个美学新时代的到来.因而,它具有盛唐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薛玉坤 《阅江学刊》2012,4(3):109-113,120
仇垛为民国时期金陵著名教育家与词人,五十之后始肆力为词,词学交游广泛,但作词能不为时风所囿。早期转益多师,出入南北宋诸家,于北宋词人所得尤多,且受相对闲适生活的限制,词作多呈现出清丽和婉、闲雅蕴藉的特征;后期由于世变时运及个人遭际的影响,词的情感内涵与审美风貌发生较大变化,显得更为清空、冷峻、峭拔,词境词心较接近宋末词人,诚不失为民国词坛一大作手。  相似文献   

13.
杜甫与词体的关系素受冷落,然生当盛中唐时期的杜甫,正逢词体萌生、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诗歌中的新变因素不仅为新的诗歌风格开辟新途,而且为词体的内质奠定了重要基础。《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三首的柔弱的情感、纤小的意象和轻清的语言揭示了其诗中所蕴含的词体神理,将杜甫对于"中唐"诗风的导引和对词体的催生意义彰显出来,并大致勾勒出了杜甫在词史上留下的若干痕迹。追溯词体内质的渐进过程,需要重估杜甫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仲谋 《阅江学刊》2013,(3):106-115
明季词人卓人月和徐士俊共同选编的《古今词统》与陈耀文《花草粹编》、沈际飞《草堂诗馀四集》等共同代表着明代词选的水平与特色。该选本努力超越流行数百年的《草堂诗馀》的范围与手眼,并试图建立一种大一统的词史统序,即合古、今为一体,而着意强调今词即明词的地位;合婉约、豪放为一体,意在打破嘉靖以后贬抑豪放独尊婉约的倾向;合词史百汇于一体,既开拓了选源也丰富了词史。这是对《草堂诗馀》系列选本长期垄断词坛的反拔与重构,对清初词坛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溥是明末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他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分篇来看,是对单个作家作品的论述;合而观之,则是一部汉魏六朝至隋代的文学简史,是张溥文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张溥的文学思想具体特征有:文质并重而又偏重于质;强调作家的品格和节操;文学上自然强调复古,但不贵古贱今。他试图从复古为革新,改变明末文坛的萎靡不振,提倡内容充实,语言刚健有力的文风,激励文人讲品格,重节操,积极济世,以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中。他的复古,是古为今用,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赵殷尚 《唐都学刊》2010,26(5):41-44
"表文"原指臣子用来向君主陈述请求的文章体裁,虽是朝廷上的公文,但是有些表文写得相当灵活,其文字亦简洁明畅,往往含有感情色彩。例如三国时人诸葛亮的《出师表》、魏曹植的《求自试表》等;到了南北朝,因受骈文的影响,它们都以四六文为主,崇尚对仗,讲求华丽,只能扮演公文形式的角色;这种表文的特质在唐代仍未改变,但是元结和贾至与众不同,尝试不假雕琢、有真实感情的表文创作,推动了表文在文体上的革新。  相似文献   

17.
陈远洋 《创新》2009,3(12):72-75
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是定论。梅氏何以成为宋诗鼻祖,诸大家并未详论,后世学人多沿此说,亦未加深辨。仔细检视宋初诗坛,梅尧臣成为宋诗祖师,既是文运使然,又与个人努力、文友力推关系密切,而最关键因素则是梅氏一改宋初白体、晚唐和西昆体诗模拟矫饰、回避现实的浮靡习气,以平淡恰切的诗风抒写宋初的社会现实,开创并树立了有宋诗歌典范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钱志熙 《阅江学刊》2012,4(1):92-98
唐人评论诗人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知人论世;二是具备整体性思维方式。唐人如王士源、殷璠、皮日休等对孟浩然诗歌的评论,较之后人更能揭示孟浩然的艺术造诣,也对研究孟浩然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皮日休对孟浩然诗歌的评论更具特点,他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诗歌背景,揭示出了包括孟浩然诗歌在内的盛唐诗风,是在对建安诗风与六朝诗艺的辩证继承、成功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极符合唐诗繁荣与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邓新跃 《唐都学刊》2007,23(2):104-106
杨慎对六朝诗风的崇尚,是对前七子“诗必盛唐”的反拨,突出表现为对《选》诗的诗歌史地位的强调,对于探讨近体律诗的源头与辨析古近体诗差异,在明代诗学辨体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但也带来了以词为诗而导致的“纤艳不逞”的诗风流弊。  相似文献   

20.
王维追步楚骚的文化背景和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维追步楚骚,是应盛唐时代要求而动的积极走向。王维是在对六朝文学全面清算的文化偏激中走向楚骚的,他在避开初唐非此即彼的激烈论争中找到了诗歌创作的自由。楚骚对王维的深刻影响主要是绮靡精神和幽寂情调。王维熔铸诗、骚,熔铸汉魏古诗和齐梁新体,兼融汉魏清刚和六朝清丽而获得了艺术上的超越,形成了他特有的风华腴丽而清逸空灵的诗风,形成了风骨兴象兼备的盛唐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